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持续领跑宏观经济,并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是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创新发展是旅游资源研究的关键。来自旅游地理研究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探讨了新时期、新阶段下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从旅游发展的新特征、资源价值的新认知、开发与保护的新方式以及针对专项资源的保护开发的新对策等方面重新定义新时代旅游资源研究的重点,核心观点整理如下:(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众旅游方式变化推动旅游产业革新,旅游资源的内涵也相应不断丰富。新时代旅游资源的重构、泛化和组合的变化需要重新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划分和评价,未来资源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合理认知旅游资源的新特征和新价值。(2)新时代,传统资源开发的条件趋严,坚守生态底线是发展的基础。从供给端看,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面向游客新需求,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借助科技新手段,创新资源开发新模式,推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从而激发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属性,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升级,实现资源、资本、资产的可持续发展。(3)从需求端看,捕捉客群变化特征,构建社会规范和文明旅游新方式,从多方面引导游客主动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从而形成推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调的新思路。(4)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决定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乡村旅游资源,要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其新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因地制宜,以产业集聚为突破,重视乡村社区利益,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活态利用,构建多方参与的新机制;针对人文旅游资源,需要挖掘人文旅游资源本真性,融入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针对山地民族旅游资源,在时代价值重新认知的基础上要重视其地域系统的独特性,基于人地关系整体化保护与开发;针对民宿旅游,重视其转化农村闲置资源的重要功能,强化生态保护,构建民宿旅游集聚区。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近几年谋求转型发展,致力于将旅游业转换成为陕西省新兴支柱产业,并使其成为陕西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打造文化旅游大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在竞争中独具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因旅游开发起步晚,关注度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文章通过研究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同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分析游客感知,认为应更多的关注游客认知与反馈,提高游客认同感,从而提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合理评价旅游资源,发掘具有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梳理回顾我国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历程,分析旅游资源评价变迁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并尝试探索转变的关键驱动力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经历了“要素评价—综合评价—社会评价”的过程,与旅游资源相对应的旅游吸引物等概念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此过程中,政策、资本、社会经济、客源市场结构和信息传播媒介等是不同阶段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的旅游资源评价将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及游客的需求和体验,并关注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综合价值;而新技术如5G的应用,会提高旅游资源(吸引物)的可视化和提高评价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时代使命下,以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提升资源价值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双重意义。按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裕”的递进逻辑,识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厘清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困境与现存差距。研究发现:当前以乡土特色资源为导向的传统乡村旅游地和以高标准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旅游地,都在适应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挖掘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资源的开发主体多元合作、开发方式渐趋成熟。乡村旅游在助力减贫、促进社会公平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突出贡献,充分契合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然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域与不同群体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率、水平、能力存在多重差距,以至于在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不广泛不深入不彻底。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面向,构建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协同开发、可持续开发”的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环境概况 希腊是一个极具多样性、历史丰富并且景色优美的国家,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能够满足游客所有关于海洋旅游、航海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和探险旅游、教育旅游、宗教和朝圣旅游、会议奖励旅游乃至更多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在公益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旅游,红色旅游面临转型升级的同时,红色景区有必要考虑将公益旅游注入红色旅游范围内,开发新的产品类型,从而增进红色景区的持久吸引力。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关于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井冈山区域公益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探索了公益旅游产品的"政府+"、"高校+"、"旅游社+"、"非营利组织+"等开发模式。通过调研井冈山区域存在的社会发展问题,了解其公益项目需求,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提出可开发关爱儿童类、扶贫脱困类、环境保护类、文化传承类、项目研究类等专项公益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基于目前环境保护中的循环经济理论,结合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现状,从而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并提出了应该顺应目前“绿色旅游”这种新旅游趋势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最终走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佳  滕金凌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760-1776
在我国大力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和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游客的文明旅游行为,对于推动新时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规范激活理论、敬畏原型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统筹考虑红色精神弘扬和红色文化传承功能,构建纳入敬畏感和自豪感情感因素的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理论分析框架,选择我国红色旅游代表性景区台儿庄古城、岳麓山、陆军讲武堂旧址等作为案例调研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促进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关键因素、作用机制及其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情景中,后果意识、责任归属、道德规范与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之间的假设关系得到了验证。(2)敬畏感通过道德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游客体验到的敬畏感越多,则感受到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道德责任越多,且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自豪感对道德规范和文明旅游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体验到的自豪感未能在促进游客文明道德责任提升和实施文明旅游行为中发挥作用。(3)景区知名度负向调节道德规范与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关系,景区知名度较高时,道德规范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较小。因此,应增强游客对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后果认知,提升游客负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营造红色旅游的庄严氛围,激发游客的敬畏感,高度重视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的文明示范和引领,以期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文基于11 000多条网络文本大数据,结合文本分析、重要性-表现性分析、聚类分析与方差分析、分块分析、TOPSIS等方法,从游客感知视角,对49座城市开展比照研究,探析城市旅游绩效与要素结构、发展模式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要素感知、认可分异相对稳定,将49市归纳为功能组、复合组、资源组、专业组。2)专业组、资源组旅游发展模式相对成熟,功能组次之,复合组较含混。旅游资源对感知网络具有催化作用,城市的核心特质更易引发游客认同。3)要素结构对城市旅游绩效有一定温和影响,发展模式是旅游绩效的主导因素。当前,城市旅游要素开发丰度和深度普遍不足,扩展旅游要素的感知面、加强核心要素的集聚性是提升旅游绩效的基本导则。4)资源禀赋不能单方面决定城市旅游绩效,旅游绩效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11 000多条网络文本大数据,结合文本分析、重要性-表现性分析、聚类分析与方差分析、分块分析、TOPSIS等方法,从游客感知视角,对49座城市开展比照研究,探析城市旅游绩效与要素结构、发展模式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要素感知、认可分异相对稳定,将49市归纳为功能组、复合组、资源组、专业组。2)专业组、资源组旅游发展模式相对成熟,功能组次之,复合组较含混。旅游资源对感知网络具有催化作用,城市的核心特质更易引发游客认同。3)要素结构对城市旅游绩效有一定温和影响,发展模式是旅游绩效的主导因素。当前,城市旅游要素开发丰度和深度普遍不足,扩展旅游要素的感知面、加强核心要素的集聚性是提升旅游绩效的基本导则。4)资源禀赋不能单方面决定城市旅游绩效,旅游绩效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对环境优质地区的旅游资源利用实现扶贫,促进经济增长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可持续发展观下,进行环境优质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化开发,从而促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健康绿色开发理念,保护当地的环境生态,进行优美乡村建设。立足长远,克服短期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做好科学规划,促进旅游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发中,结合贫困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健康发展理念,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建设、精准扶贫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和谐共生,提升环境优质地区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旅游开发与贫困消除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贫困人口的分布是高度重叠的,尤其是那些区位偏远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自然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适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因此,将旅游开发与扶贫有机结合应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途径。论文针对这一问题论述了如下若干问题:其一,我国贫困县的分布与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高度重叠;其二,我国贫困县的分布与这些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均在中西部地区,消除贫困与发展中西部旅游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旅游在扶贫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产业所无可比拟的;其四,应着手构建中国PPT旅游(ProPoorTourism,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以及发展PPT旅游的战略措施,以期尽快消除我国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南极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近年来赴南极旅游的游客人数快速增长。但国内外对南极旅游资源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对其分类和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对南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我国南极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极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已开展实质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旅游资源单体共558个,按属性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30个基本类型,自然资源类型丰富,水域景观占比较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格雷厄姆地沿海及附近岛屿、罗斯海周边岛屿及大陆形成了两个高密度集聚区;气候环境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是影响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与我国相关的南极旅游资源较少,中国在南极旅游开发中的参与度和成熟度也相对较低,未来应尽快摸清南极旅游资源状况,加强南极旅游影响研究,推动我国南极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会造成环境问题旅游环境问题一般是指人们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利于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与后果。主要表现在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如在风景区中大兴土木,改变和破坏自然景观,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和气候的变异),以及旅游开发导入的大量游客活动和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游客增多带来的废气散逸、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堆积、噪声污染等使大气、水、土、生物等环境介质质量改变和人类卫生健康水准的下降。广义的旅游环境问题还包括旅…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是一个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及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称号。近年来九寨沟的旅游资源极大地开发,游客逐年增加,使得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将针对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环境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八台山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的热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其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本文从环境容量方面,讨论万源市八台山地质公因的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分析得出其游客容量,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景区管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八台山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的热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其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本文从环境容量方面,讨论万源市八台山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分析得出其游客容量,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景区管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人们的需求外,还有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因素存在,这就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探索.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有较强的空间数据处理的能力,对数据和信息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能力.在本文中,作者将GIS运用到旅游资源中,以期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开发与规划.  相似文献   

19.
邱云美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58-2168
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依据,建立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关键。根据生态旅游的特征,在综合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条件和旅游开发潜力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征询,运用价值工程评价法对生态旅游资源各评价因素和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条件和旅游开发条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组合条件、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气质量、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及水体质量是居于前5位的重要影响因子。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运用价值工程评价法得出丽水生态环境条件优势最明显,11个评价因子中有9个评价因子的价值系数(V)大于1;旅游资源组合条件(V=0.640)、本地投资能力(V=0.655)、区域经济水平(V=0.671)、旅游设施(V=0.672)以及知名度和影响力(V=0.678)等因子相对不足,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实现丽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的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和科学问题。从新战略、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力等方面,诠释了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科学新的时代特征。强调应扎根于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的重大需求,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综合运用新的理论思维和技术方法,推动旅游资源研究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出新时代的旅游资源研究应借鉴和融合相关理论,从资源本底、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和系统协同层面,建立旅游资源的基础理论,并将旅游吸引物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核心。从旅游资源要素维度、空间维度和开发维度,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旅游资源研究框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国土空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发展等国家战略,凝练相关科学问题,深入开展旅游资源研究的本土实践和学术探索,推动旅游资源理论与应用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