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子超 《环境科技》2000,13(2):46-48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工业文明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依存、对立与协调统一的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上、文化上、社会上、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可承受性。用东方古老哲理思想整合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弊端,试求探索出一条“天人合一”、“东西合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环境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的新型文化。它在本质上要求根据社会结构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协调统一发展纳入环境发展的总体设计中。环境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它的发展对我国的未来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绿地保护”的思考,分析了欧美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并进而提出了发展自己的环境文化:“中国式”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溯论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演绎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红色文化要建构自己的天人关系,就一定要辩证地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基于西方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二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遭遇难题的状况下,红色文化应该深入发掘自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早日实现历史性时代性的"转型升级",为人类开拓文化前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乐彬 《环境》2023,(12):42-45
<正>“如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如何打好碧水攻坚战推动练江、榕江水污染防治?”近日,揭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支光南接受《环境》杂志、“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专访。  相似文献   

5.
生态需要     
《环境》2000,(1)
生态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生态平衡关系的确立和生态平衡条件的创建的一个需要。生态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人类本身是环境发展的产物,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刻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从人类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田晨 《世界环境》2006,(6):14-17
严重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侵害,损害的是社会共同的利益。环境公益诉讼是适应现代环境保护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诉讼制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业已成熟。那么,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或环境公民诉讼)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效果如何?美国公民诉讼对中国有哪些借鉴作用?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美国政府研究中心研究员Dan Guttman(古德丹)。[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平衡”是世间万物之本,而生态健康却与自然、社会、政治以及人体平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健康已成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本文提出了“平衡”是生态健康之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一“平衡”,简明地论述了平衡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值得思考,对如何理解和审视“生态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ISO14000认证》2007,(B12):51-57
当前我们面对两个基本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生态和道德问题。如何使加快发展和人类发展协调起来呢?如何阻止毁灭环境和威胁所有生物生存的大灾难呢?又如何能逆转现在已经发生的负面影响呢? --John Paul Ⅱ教皇,欧洲环境署的演讲 L’Osservatore Romano,2606 1996[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如何加快金华市生态文明建设,让产业变“绿”,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让增长变“绿”,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让观念变“绿”,在全社会牢牢树立生态理念?对此,笔者用近一个月时间,对当前金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遇到的问题与矛盾,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对如何加快金华市生态文明建设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陈语 《环境工程》2022,(1):264-265
<正>生态的原意来源于现代生物学,其指的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可以泛指生物的生长环境或生长习性。概括来说,生态就是对生物习性和生存环境的统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了全球生态危机。70年代前后,人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环境伦理”“敬畏生命”,人类文化从科学化走向生态化。在音乐教育中,教授一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聆听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德。尝试构建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与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体系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毕军 《环境》1995,(8):13-1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外乎三种方式,第一,主张经济增长是一第一位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过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自动地解决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环境质量先下降后上升的事实对这一观点无疑是一种历史的验证。其二,认为维持生态稳定、保护环境是人类最优先的任务。这一思想在西方国家以“绿党”为代表已形成一定的缺陷。前者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昂的环境代价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基础的;后者则忽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那么,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因此,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所在。“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出的一种观点,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下去”,这是一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支持的战略,事实上,如果消除了现有经济核算体系的失真之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对立的假像就会消失。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带来环境破坏,关键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例如,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的节约能源战略,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又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艳华  罗宇宽 《环境》2001,(3):26-27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的照耀,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也进入了人类现实生活。这是人们从精神、文化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的结果,也是精神、文化的追求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我们希望生态道德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不仅是人类的进步,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姜堰市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姜堰市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和能源贫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姜堰市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1990年姜堰市河横村荣获“全球500佳”称号,2000年3月姜堰市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九五”期间,在经济年增长率达6%~11%的情况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削减10%,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正乐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2):G001-G002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 ,它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去实现它 ,一直困扰着人类 ,而且 ,人类社会选择的每一种发展模式 ,都涉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是带着可持续发展观进入 2 1世纪的 ,它要求我们确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和新的生态观 ,并以此规范我们的行为。这是每一个地球人面临的别无选择的对生存问题的把握和思考。是关系到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如何生存以及生存多久的严峻问题。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的 …  相似文献   

15.
第二章 生态意识文明 内容提要: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本章在分析人类思想史上曾经盛行并仍在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当代生态文化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对生态意识文明的建设途径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工作主要有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大块”,实际上都应当有保护环境的考虑。因而全体城市工作者和城市居民,也都要有鲜明和强烈的环境观念或意识,环境文化建设问题便应运而生。人们常希望城市要做到净化、绿化和美化,三者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五讲四美”中有“环境美”;城市创“三优”的头一条,就是“优美环境”。可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环境本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之别,反映和体现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的破坏、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令人类自身受到惩罚,显然极不明智,甚至非常愚蠢,这也正是缺乏环境文化的具体表现。环  相似文献   

17.
朱晓东  李禺 《环境保护》2006,(8A):30-33
影视拍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而目前对影视拍摄等文化活动尚无相应明确具体的法规依据和技术导则。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两位学者建议应将影视拍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开展法规依据和技术导则的制订工作,实现影视拍摄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常规化,确保从源头保护我国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的生态环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TheIdeologyofWhichHumanBeinginHarmonywithNatureCaiShouqiu3从“是”中推导出“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的基本认识论刘文认为能否从“是”中推导出“应当”是自然主义生态伦理观所面对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难题。笔者认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是”推导出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的“应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学的共识,且是当代生态伦理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愿意、不承认甚至反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是”推导出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的“应当”,恰恰是传统的或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9.
郑日强 《环境》2006,(12):21
21世纪,人类最大的课题是如何调整和大自然的关系,这也是摆在我们广东港口业界面前的最大课题。港口是一个典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有着直接冲突的场所。港门发生的一切活动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港口中船舶的操作及污水排放,港口的营运,疏浚弃土等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环境、气候的变化也会对港口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抓好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在总体发展战略上、整体规划上注重生态开发,讲究“人与自然共存”,把散货除尘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柯普 《环境》1995,(12)
近年来,由于环境宣传的深入开展,促使社会上的各类文化、文艺专业工作者热情地加入到环境宣传大军中来,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宣传影响力。此外,环境文学(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环境文艺(如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曲艺等)、环境电影电视(有专题片、故事片、电视剧、纪录片、科技片等)的大量涌现,对普及全民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的环境文化正在悄悄地兴起。在国外,“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和平运动”、“绿色科技”、“生态住宅”、“生态服装”等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