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粟月欢  张宇  段华波  李强峰 《环境工程》2022,40(5):184-192+236
地铁大规模建设和运营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已逐渐成为城市交通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源。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定量分析了地铁建设过程的资源与能源消耗强度,选取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为度量指标,构建了地铁建设碳排放分析框架及测算方法,并基于情景分析法预估了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底,深圳已开通运营的地铁线站建设造成的碳排放量约累积达到2730万t CO2e,其中地铁车站建设碳排放量占比约为72%,地铁隧道建设碳排放量占比约为28%。建设阶段单位里程盾构隧道碳排放强度约为1.3万t CO2e/km,单位面积车站碳排放强度约为371 t CO2e/100 m2。通过推广绿色建造技术,如采用再生混凝土和再生钢材,地铁建设阶段最高碳减排率可达到8.5%/a,2021—2035年累积节碳可达到508万tCO2e,可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地铁建设的碳排放压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排放因子法,以河北某大型关停农药厂为案例,通过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案例场地实施风险管控的5a期间,净固碳量为113.56t,碳排放量约458.49t,总固碳量约572.05t;阻隔措施与场地调查活动是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分别占总碳排放的36.78%和34.12%,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碳排放占97.88%;单位污染土壤的风险管控碳排放强度为2.54kg/m3,与固化稳定化(34.78kg/m3)、异位热脱附(212.22kg/m3)、化学淋洗(35.83kg/m3)和化学氧化(27.78kg/m3)相比具有明显的低碳优势;机械能源和阻隔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敏感性最强,在95%置信区间内,案例中这部分碳排放量在417.84~500.40t波动,采用更为绿色低碳的阻隔防渗膜,优先电驱动机械设备和本地化材料采购运输,提高监控设备运维可再生能源与绿电投入比例并增加生态景观丰富度,有助于实现场地风险管控低碳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广州市城镇污水、污泥产量及各处置方式城镇污泥量,并针对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焚烧利用和卫生填埋等4种不同处置方式,计算污泥处置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依据往年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未来广州市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共有污水处理厂63座,处理能力为774万m3/d,城市污泥年产生量为104.78万t(含水率为80%,下同),处置方式主要以建材利用和焚烧发电为主,二氧化碳当量约为1 690.97×106 kg CO2-eq,以黄浦、白云和荔湾区排放最多。同时,预测2030年广州市城镇污泥产量将达到2 059.05万t,与此同时二氧化碳当量将达到34 134.48×106 kg CO2-eq,较2020年增长1 918.63%,因此为了“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继续优化城镇污泥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市政污泥与餐厨垃圾为代表的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妥善处理和高效低碳处置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碳排放及碳补偿核算方法,以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例,分析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与传统焚烧和填埋处置的理论碳排放水平。通过量化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的贡献,确定了高效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城市有机固废协同处置碳排放量为513 t CO2/a,相比于传统填埋(12973 t CO2/a)和传统焚烧(14733 t CO2/a)碳减排效益显著。协同处置技术路线中直接碳排放占比63%,最大限度实现沼气和发酵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是碳减排的关键。焚烧处置路径中的焚烧电耗(占比68%)和填埋处置路径中的深度脱水药耗(占比87%)是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碳减排的核心。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处置提供参考,从而助力城市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法计算了合肥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碳排放,分析了项目碳减排效应,并给出了垃圾焚烧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碳排放强度为398.89 kgCO2e/t,其中焚烧过程碳排放为384.7 kgCO2e/t,占比96.44%。塑料等含化石碳组分垃圾的碳排放占整个焚烧项目碳排放的92%以上,是主要排放源。项目通过替代垃圾填埋基准线排放为557.75 kgCO2e/t,替代燃煤发电的基准线排放为385.73 kgCO2e/t,综合净减排量为544.59 kgCO2e/t,表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具有很好的减排效益。通过系统规范核算了焚烧发电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摸清碳排放底数、参与碳排放交易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城市污泥高效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为从碳排放角度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进行科学比较,对4种典型污泥处理处置路线进行碳核算.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方法,结合我国污泥特性,以每t干污泥(DS)为核算对象,核算边界从污泥浓缩开始,到最终作为产品输出或能量回收为止,分为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碳补偿这3种类型计算总碳排放量.结果表明R4路线(重力浓缩+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压滤脱水+运输+土地利用)总碳排放量(以CO2/DS计,下同)为99.41 kg·t-1,是最为低碳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路线,若避免其厌氧消化CH4逸散排放,该路线现阶段已能够实现碳中和.对碳排放量较大单元,如热干化1 049.24 kg·t-1,深度脱水960.99 kg·t-1,卫生填埋786.24 kg·t-1,焚烧635.52 kg·t-1,好氧堆肥614.17 kg·t-1,热水解544.67 ...  相似文献   

7.
巨量的地铁工程余泥渣土在处置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影响.准确量化地铁工程余泥渣土的环境影响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为此,首先构建了地铁工程余泥渣土填埋占地量估算方法.其次,基于实地调研、半结构化访谈及文献综述,构建了地铁工程余泥渣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最后,以深圳地铁14号线为例,量化了余泥渣土的填埋占地量及其...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最大的碳库,对调节大气CO2起重要作用。秦皇岛是生态宜居的旅游城市,对森林CO2实现长期连续监测有助于该城市的碳核算。采用涡度相关法连续观测河北省秦皇岛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明确月尺度的碳源汇特征,量化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总的初级生产力在内的碳收支状况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生长季具备一定的碳汇功能,为弱碳汇,固碳量为88.14 g/m2。5、6、8月为碳汇,5月碳汇强度最大为-74.19 g/m2,8月碳汇强度最小为-22.45 g/m2,7月为弱碳源,9月为碳源,分别为4.29、58.83 g/m2;(2)生长季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88.14 g/m2,处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较低水平;生态系统呼吸为1 400.44 g/m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1 488.58 g/m2;水分利用效率为3.41 g/kg,处于较高水平;(3)生长季月...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长安站2021年4月~2022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近地面大气CO2、H2O浓度、蒸发量以及湍流通量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对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时段内CO2小时浓度年均值为(404.4±27.9)×10-6,与瓦里关大气背景观测站和全球背景观测站CO2年均值浓度水平相当,水汽小时浓度年均值为9.44g/m3,年总蒸发量为1321.5mm;CO2、水汽浓度和蒸发量均存在显著的月、季节变化特征;CO2和水汽通量存在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全年白天均表现为较强的碳吸收,观测时段内CO2总吸收量约为-3047g/m2;夜间表现为碳排放,观测时段内总排放量约为2631g/m2;气温、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均会对区域内CO2  相似文献   

10.
工程渣土的资源化处理处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工程渣土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对其资源化利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工程渣土资源化处理处置模式,为其资源化处理提供系统的可行方向。结合城市建设进程和不同的盾构施工技术,选取长沙市地铁施工产生的渣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取样及污染分析,确定了工程渣土污染成分并对盾构渣土的资源化提出基本方向。另外,提出了建筑垃圾再生砂石骨料的生产流程;分析了盾构泥饼中各元素含量,探究了渣土烧制陶粒的可行性及需要的条件;提出了泥饼制砖的两种方法、泥饼再利用为种植土的方法。同时,以长沙市地铁建设产生的工程渣土为背景,预测砂石的产生量及经济价值分析,盾构泥饼资源化利用后产生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婉君  陈丹  胡乐  孙浩  季巍 《环境工程》2024,(2):211-219
小型灌溉泵站是农田灌溉的重要基础设施,单座规模较小但数量庞大,从“双碳”角度对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分析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促进高效供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足迹理论,采用混合生命周期分析法,将灌溉泵站全生命周期分为材料设备生产、材料设备运输、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报废5个阶段,分析了灌溉泵站在建设、运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碳排放规律,构建了小型灌溉泵站碳排放模型核算方法,包括核算原理、研究思路、计算流程和核算公式等。选择了6处不同地区小型灌溉泵站开展了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实例分析,结果显示:6处灌溉泵站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402.87,34.30,849.37,140.93,1645.56,312.89 t CO2e,年单位灌溉面积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331,147,681,144,202,126 kg CO2e/(hm2·a);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具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运行维护阶段(62.57%)和材料设备生产阶段(26.64%)排放量最大,建设施工阶段(5.32%)、拆除报废阶段(4.78%)、材料设备运阶段输(0.69...  相似文献   

12.
工业碳减排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动态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工业碳排放总量仍在波动中增长。为了考查近10 a 来中国工业碳减排绩效,并定量分析影响工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对碳减排的贡献变化情况,论文通过构建中国工业碳排放数据库并运用“精确”的Laspeyres 分解方法,对中国2001-2010 年36 个工业行业CO2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解,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中国工业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但CO2排放增长率和工业碳排放强度双双降低,在考察周期内,CO2排放总量从2001 年 2.89×109 t 增长到2010 年7.16×109 t,工业碳排放量增长率则从2003 年最高值18.86%持续下降至2009 年的5.77%,工业整体碳排放强度由2001 年的29.14 t/104元下降到2010 年的18.12 t/104 元;②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加是工业CO2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则有效抑制了CO2的增加,10 a 间规模效应对CO2排放总量增加的贡献度年均达到191.81%,但是由于受到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调整效应的共同作用,10 a 来总效应值年均只有109.15%;③较之技术进步效应,结构调整效应对工业CO2减排的贡献度更大,结构调整效应累计促进碳减排达2.07× 109 t,而技术进步效应促进减排的总量只有1.14×109 t。论文认为,着力中长期减排政策的制定,以保证技术进步在碳减排中持续发挥作用,同时充分挖掘结构调整对减排作用潜力是中国实现工业碳减排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近1/3,减碳潜力巨大。针对建筑废弃拆除阶段碳排放及碳补偿评价问题,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界定建筑废弃拆除阶段计算边界,将其划分为建筑拆除、废弃物运输和废弃物处置阶段,碳补偿为建筑废弃物再利用阶段,并建立碳排放及碳补偿计算模型。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废弃物处置阶段,约占总碳排放的75%。建筑废弃物二次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总量的31.01%,具有良好的减碳效果。随着建筑废弃物二次回收利用率增大,建筑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碳排放线性减少,建筑材料碳补偿线性增加,减碳效果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4.
电力碳排放的数据质量取决于电网排放因子的准确性。为了获得用于产品碳足迹计算的电网电力碳足迹排放因子,基于电网排放因子数据和计算方法,将核算范围扩展到电力上游的燃料开采与生产、发电设施建设与退役以及电力生产过程,考虑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得到2020年中国区域及省级的电网电力碳足迹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排放因子最高(1.005 t CO2e/MW·h),南方地区排放因子最低(0.470 t CO2e/MW·h),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的省份排放因子低,全国排放因子显著降低。研究得到的电网电力碳足迹排放因子可为电力碳排放计算提供参考,建议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15.
固体废物是重要的碳排放源,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以及处理处置过程优化控制可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或产生负碳.但如何度量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带来的减碳效益,在方法学和管理策略等方面显然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本文首先阐明了固体废物源头产生-过程处理与利用-末端处置等生命周期过程碳排放的“源”和“汇”,从固体废物类别、利用和处置方式、研究尺度等多个维度,对比分析了固体废物的碳排放强度和水平,并对碳排放与减碳的核算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固体废物治理与碳减排协同增效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厨余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其资源化处理成为固废处理的重点。为探究当前主要使用的几种厨余垃圾资源化回收方式的碳排放与能源使用情况,采用IPCC与相关文献中推荐的核算方式对污水共处理、厌氧消化、焚烧与堆肥4种处理方式的碳补偿和能源回收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种处理方式的碳补偿潜力分别为-56.9,4-88.6,44.2,222.0 kg CO2/t FW。能源回收潜力分别为-116.0,-215.0,58.9,61.0 kW·h/t FW。而根据敏感性分析可知:除技术层面影响外,共处理和厌氧消化方式的稳定性较强,两者均为非常理想的资源化处理方式。焚烧方式由于涉及脱水过程,造成大量碳排放,且整体稳定性较差。堆肥方式无法实现碳补偿与能源回收,基于碳中和的视角应尽量减少该方式的使用。综上可得,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的优先级顺序为厌氧消化、共处理、焚烧、堆肥。  相似文献   

17.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系统评估典型A2O工艺运行的碳排放当量及其组成,对我国市政污水厂的低碳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焦作市第一污水厂2020年的运行资料为研究案例,基于相关指南,引入水温因素构建阿伦尼乌斯公式模型用于核算直接碳排放过程,从电能消耗、药剂投加和污泥运输这3个方面核算间接碳排放过程.结果表明,CH4和N2O日排放强度为(115±56)kg·d-1和(30±18)kg·d-1;生化处理工段的能耗和药剂间接碳排放占比分别达到48.4%和51.3%; 2020年污水厂总计碳排放当量(以CO2eq计)为2.17×104t,单位污水碳排放当量(0.63±0.07)kg·m-3;不同碳排放占比的大小顺序为:污水能耗(36.5%)>污水药剂(26.6%)>N2O直接(15.4%)>污泥药剂(9.6%)>污泥能耗(6.7%)>CH4直...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中心,电气化可以整合城市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探究城市低碳路径下加速电气化的协同减排影响对实现城市减污降碳至关重要.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DG),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加速电气化情景等3类情景,评估电气化措施在不同电力结构下的减排潜力,量化重点部门的措施贡献,探讨广东省典型制造业城市东莞的协同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电力结构优化促进了电气化措施的协同减排效果,低碳路径下加速电气化将进一步降低电力污染物排放强度,2050年,东莞市CO2、 NOx、 VOC和CO减排7.35×106、 1.28×104、 1.62×104和8.13×104 t, SO2和PM2.5消费侧减排量和生产侧增排量达到平衡.电气化渗透速率和电力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是电气化措施实现减排效益的关键,工业和交通部门加速电气化将同时降低CO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交通部门得益于燃油车和电动车的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发展的要求,生物质炭作为农业固碳的新型技术引起人们的关注。固碳潜力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是生物质炭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基础。论文利用“生物质资源—固碳潜力—经济效益”集成评估方法,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估算了农业生物质的固碳潜力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山西省3种生物质资源(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和作物加工副产品)的固碳总潜力为1 228.10×104 t CO2当量,约占2014年山西省全年碳排放总量的2.5%。在2014年碳均价和碳高价情形下,农作物秸秆和作物加工副产品实现了正效益,每t原料综合效益分别为8.09和21.79元。全年3种生物质炭固碳综合效益为0.44×108~2.80×108元,证实了山西省生物质固碳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选取微藻比生长率(μ)的关键影响因子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氮浓度(简称三因子),利用10种一元非线性模型,通过构造函数法构建并优化三因子与微藻μ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在满足显著性水平P<0.05、共线性诊断VIF<5的相关参数检验后,得出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917,说明该方程可用于微藻μ的有效预测。利用该方程定量预测三因子的变化对微藻μ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为5%~15%时,微藻μ较高;随光照强度〔45~480 μmol/(m2·s)〕和氮浓度(0~700 mg/L)的增加,微藻μ逐渐增大。根据回归模型预测微藻产量为7.2~100.2 kg/(m3·a),由此估算微藻固定CO2量为7.92~183.70 kg/(m3·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