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维与生态美学思维唯物辩证地看待"自然—人—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探究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西方借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从构建美丽中国的自然生态美、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生态美等方面剖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艳召 《环境保护》2022,(24):73-74
<正>儒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和谐的统一,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要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积极了解并主动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中有着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文明倡导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生态哲学观的衍变,主要是通过总结东西方哲学观念的转化过程,来提炼出生态哲学观的衍变过程。因为我们知道精神思想决定了行动。生态哲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古典的生态哲学观,静态的天人合一。它的含义是自然与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浑为一体的,但忽视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伦理的原始意义在于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准则,环境伦理面对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更突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首先涉及到哲学问题。基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基本伦理思想是人类中心论,据此,哈勒穆斯把“尊重所有自然界和所有生命基本权力”的思想归结为生态中心论,他认为二者存在冲突,而可  相似文献   

5.
蔡永海  黄进 《环境保护》2013,(Z1):58-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可怕后果已经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生态危机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反思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定位,以及应负的责任,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7.
睢泾治 《陕西环境》1999,6(3):42-44
作者认为,善待自然,正确运用生态环境规律为人类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实质上是生产力内部矛盾的反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西部大开发,解决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必须防止重蹈“父债子还”的覆辙,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基本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大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达到良性循环,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的逻辑基础与法律价值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蕾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250-252,270
生态补偿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1个具体制度,其本质上是对经济利益和生态资源的分配和调整.从现实和理论2个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逻辑基础,阐明分配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其法律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体现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1种新的主客体价值认识,并呈现出分配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9.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文内涵. 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理念源于美国国内在选择有毒废物填埋场时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自然观以劳动这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揭示了实践的观点在环境哲学自然观中的基础地位,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所谓规律,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因此,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本质的联系就是规律。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凝炼概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蕴含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是处理好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依据,也为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区域经济特征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视角追本溯源,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甘肃省的实际,对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章阐述了生态伦理学上人对自然态度的两种观点,人对自然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调节的特征、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旅游则成了各个地方开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的自然化反映是景观的科学性,发展生态旅游就是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思想。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相得宜章,才能体现出规划的质感,以及表现出规划的美感。城市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这也是人类文明从自然衍生而来的深刻教训,如何实现生态旅游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蓝文艺 《环境保护》2007,(5A):37-40
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包括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环境伦理原则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伦理原则包括环境平等、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追求。本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利奥波德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作为立足点,探讨人与自然同属土地共同体,将人类的伦理尺度拓展至自然界以及土地伦理原则等思想的合理性、独特性,并阐述了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主题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阐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赵建军教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赵建军教授指出,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的三维架构。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下的表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科学引领。他认为,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也恰恰是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因此只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频频出现。深层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二分法思维方式认识自然。忽略了人工物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将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包括人在内统称为自然物,用三分法思维方式把自然物分成人、天然物和人工物。三者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人工物在其中发挥“介质”的作用。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