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讲给一百个人听,一百个人都不信,可我真的做到了,不信你自己看嘛!" "只有我懂它的原理,李政道、杨振宁、霍金的理论在我这里得到证实了." "美国宇航局、福特的研发室也做不出这个东西,全世界也只在中国这里有负能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声音     
《环境》2008,(5):14
“养棵树比养个娃还难。”;“能经历这样一场婚礼太幸福了!”;“环保文学应该是文学中的文学。”;“我表示很惭愧,在这里也向全体市民道个歉。”“我是梁溪河河长。”  相似文献   

3.
<正>大家是不是都希望自己像孙悟空那样会七十二变呢?我也有这个梦想,这不,我还没开始修炼呢,老妈早已修成正果了。不信?接着往下看呗!老妈第一变:唐僧今天,我和朋友约好去打乒乓球。而老妈摇身一变,成了唐僧,在我面前没完没了  相似文献   

4.
说天     
“天”这个字意味极长。为什么?因为查字典可知,它居然不在“人”部,不在“一”部,不在“二”部,而在“大”部。什么意思?分明是个明明白白的暗示:天——原来意味着大! 不信听听老古话:人中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江镕 《环境》2009,(5):6-11
“绑架?我过得好好的,怎么能说我被绑架了呢!”看到这个标题,好些人可能会认为危言耸听。 然而,气候变化绝非危言耸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温持续、干旱频繁……气候变化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初期,法国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从乡下流浪到巴黎,希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工作。“精通数学吗?”父亲的朋友问道,青年羞涩地摇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又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那法律呢?”父亲的朋友连连问话,青年只能摇头。“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份工作呀!”  相似文献   

7.
地球就诊记     
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有的家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球给了人们一切,而人们给地球的却是痛苦、哀愁。不信你瞧!地球正一瘸一拐地来到宇宙中心医院看病。他,愁眉苦脸的样子让医生牵牛星看到了,忙上前说:“地球兄弟以前你的身体是那样的健壮。可现在怎么病歪歪的?”“唉,一言难尽!”地球苦笑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我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了,真烦死人了。”牵牛星说:“你别着急,我给你检查一下。”检查完毕,大夫牵牛星说:“我看你的病主要是皮肤病,另外,心脏也不太好。我建议你去皮肤科找主任医师织…  相似文献   

8.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古罗马阿波罗神庙里的一句警世箴言。号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开始探索自身了。要认识自己是多么不易啊!古代的先哲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生物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本身就是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精美杰作!人的本性、本质令哲学家、科学家苦苦探索了几千年,现在还是个谜!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爱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所以“爱根岂是容易折断?人之大患在  相似文献   

9.
《环境》2009,(4):44-45
美国统计学家保罗·莫塔夫近日提出一个有趣问题:成年人的“碳遗产”有多少?这不是一个人自己负责的碳排放,而是敦促大家对子孙后代的碳排放负起责任。莫塔夫表示,如果一个人有了孩子,那么父母双方就应该为孩子的碳排放各负一半责任。当孩子又有了孩子,那么原来的那对父母应该为自己孙子或孙女的碳排放负责四分之一,以此类推。莫塔夫预测,如果未来碳排放变本加厉,则在美国,每降生一个小孩将最终导致每个居民一生的碳排放量是今天的8倍;如果未来碳排放保持现在的水平,则是6倍,即约1万吨二氧化碳。看来,“子排碳,父之过!”  相似文献   

10.
王皮皮 《环境》2004,(4):50-51
我很想加入一个集体中去工作。我走进一座大厦,找到负责人。他看了看我,说:“你的脸长得不合适。我们这里的人都长着一样的脸。”说着他翻开档案,指给我看。果然,一模一样的五官!  相似文献   

11.
张玉庭 《环境》2002,(11):39
人们理解“环保”时,常常理解的过于简单过于狭隘,仿佛环保就在杜绝污染,根治污染,除此外皆与环保无关。其实此言大谬。不信,请听我给您讲两个故事。故事一。大约100年前,在滔滔大海包围着的夏威夷,曾出现过许多极迷人的广告。那广告大字赫然:“请养非洲大蜗牛!第一,它好吃,其肉细嫩,其味迷人!第二,它厚道,对人畜无任何危害!第三,它饲养方便,无须任何专门设施!第四,它有众多的药用功能!”于是,随着日复一日的广告宣传,从未见过此种大蜗牛的夏威夷人开始盼望着大蜗牛的到来。终于到那么一天,  相似文献   

12.
“我要吃汉堡!我要炸洋葱圈!”莫利夫妇每次带着孩子们上街,走过麦当劳快餐店时,小家伙们总是吵闹着不肯离开,一定要进去大吃一顿才罢休。看到麦当劳的生意如此火爆,莫利忍不住悄悄对妻子安娜说:“将来,我也要开一家快餐店,说不定能打败麦当劳。”安娜不以为然地说:“你知道麦当劳在全球有多少家连锁店吗?打败它,你别做梦了!”  相似文献   

13.
姬建民 《环境》2004,(6):37
对于西方国家竞选的热闹场面我一向不大关注,对于谁能竞选上总统我也不大留意,然而,最近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竞选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却印象深刻。他说:“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没有边界。”他特别承诺,如果当选,将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总统”。  相似文献   

14.
蒋熙雯 《环境》2009,(9):93-93
今天,我早早地起来了,走到房间外,大吃一惊,这里的景色好美呀!清新的空气、茂盛的大树、湛蓝的天空、绿色条纹的街道……我正在纳闷:什么时候我和我的卧室飞到这么美丽的地方了?这时,一个小女孩向我招手:“基撤瓦迪波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着她来到一个人山人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东京,有不少“冥思”咖啡馆。何为“冥思”?就是咱们所谓的“无干扰想象”——只管随心所欲地想开去,任天马行空,任心静如水,绝对没有任何东西会破坏您的“宁静”! 有个去过日本的朋友曾向我描绘过这种“冥思”咖啡馆的情景:走进冥思咖啡馆的顾客,清一色彬彬有礼,轻手轻脚,顾客如果需要什么,只要轻轻一指,就会有小姐为您送来——也是轻手轻脚的。这里不许轻声交谈,更不能高谈阔论,偶有音乐响起,也是古曲悠悠,能使人想起野鹤闲云,小桥流水,总之,一派宁静安祥,全无任何嘈杂之声。而且,靠背椅也皆朝着一个方向,目的  相似文献   

16.
符永康 《环境》2008,(4):22-24
“新法一公布,我这手机费可让人受不了了!你打电话到我家里座机吧。”接到本社记者的采访电话,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一开始竟“抱怨”起移动电话接听费来。  相似文献   

17.
那一天,我在河边散步,突然听到从河里传来了鱼、虾、蟹那伤心、沮丧、无奈的声音……“哎!……”“喂,大头虾们,大闸蟹们为何哎声叹气啊?”鲈鱼不解地问。“哎!鲈鱼,难道你没有看见那黑漆漆的油污和那恶臭的废物吗?难道你对现在生活环境没有感到不满吗?”虾儿们生气地说。大闸蟹也沮丧地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干净清澈的地方,但人类污染了这个地方,我们面对这个肮  相似文献   

18.
人来啦     
“狼来啦”的故事,人们已经讲了许多许多,至今仍然经常挂在嘴边。多少年的故事讲下来,“狼来啦”已升华成为一个人人都可意会的独特意象,一声“狼来啦!”令多少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细细搜寻一番山岭原野,如今狼是极难与人晤面的了,偶尔邂逅一匹两匹,人尚未看清它的眉眼,它早已知趣地夹紧尾巴一溜烟夺命而去了。环顾疮痍遍布的四周,我们倒尴尬地“听”到自然万物这里那里地在惊呼:“人来啦——”“人来啦!”这种无声的惊呼比雷霆更长,更广,更响亮,这种惊呼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大自然对人的恐惧与怨懑,这种惊呼也喷发了世间众生  相似文献   

19.
据资料表明人类的活动范围已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83%,剩下不到17%的面积仅供野生动物栖息。而这些野生动物在有限的范围内,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和郊区,无时无刻地受到人类的捕杀,成为人类厨房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位野生动物专家发现被非法捕杀而残剩的5只普氏原羚羊的头骨后,伤心地说:“我找它们找了几十年,没想到在这里见面了。”作为野生动物专家,他寻找这种珍稀动物,历尽几十年“踏破铁鞋无觅处”,但有些人杀其身,食其肉,怎不令人痛心疾首?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只要有人肯出大价钱,再稀少再珍贵的东西,也能到手,这就叫“重赏…  相似文献   

20.
刚来东京就听一个朋友说,东京的乌鸦    可是成“精”了,它们体格发达,头脑狡黠,把东京人折磨得够呛。横滨一处公园乌鸦成灾,害得人不得不给乌鸦让地,公园被迫关闭了好几天。而且它们都以垃圾为食,但是只管吃不管收拾,所以垃圾站附近老是遍地污秽。 因为这个朋友对鸟儿素来敬而远之,我对她的话也就将信将疑。心想,乌鸦哪能这么厉害呢? 然而初次打照面,我就为这里的乌鸦之大感到惊诧。到达后的第三天,学校在明治神宫有活动,很难得在都市中有这么大一片接近天然的绿色,配了石子小路和晴朗的天气,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然而才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