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概述了绿色小区建立中水回用系统的紧迫性、必要性,详细介绍了绿色小区中水回用系统建设.从小区中水系统规划、原水收集、工艺确定、设备选型以及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房地产商开发绿色小区提供了中水回用系统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西安市水资源现状和用水情况以及目前小区中水回用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实例对小区中水回用进行经济、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安市采用小区中水回用无论是在处理规模还是技术经济上都是可行的,而且在起到节约水资源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对于水资源紧缺、城市供需用水量矛盾日益突出的西安市,采用小区中水回用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水在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水回用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成功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城市中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系统,不仅可以解决电厂用水紧缺的状况,而且可减轻污水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文章阐述了城市中水回用的发展现状,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对补水的水质要求出发,结合电厂循环冷却水以及城市中水的水质特点,选择相应的中水处理工艺方案。此外就中水回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分别使用生物接触氧化和人工湿地作为核心工艺的两个建筑小区的中水处理站,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满足GB/T 92018—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但两个中水处理站均存在设计规模偏大,处理出水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生活用水定额取值过大、入住率偏低、回用用途单一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2个中水处理站,提出增加中水原水量和回用用途的改造建议,同时,针对新建建筑小区中水回用工程,提出合理确定设计规模和正确计算中水原水量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段国玉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23(9):129-130,141
中水回用作为一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措施,将有力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着重对住宅小区的中水回用系统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目前面临着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的难题,中水作为一种可回用水源和缓解缺水难题的办法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针对西安市实际情况,文中提出了西安市中水回用应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为重点,按照水功能区和主要用户的水质要求选择相应的中水处理工艺设备,采用"树状结构"、"点到点"或循环回用模式,分别将中水应用城市杂用水、工业冷却水以及生态环境景观用水等。对于大型建筑小区和工业园实行污废水分离排放收集和分质深度处理和供给循环回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小区是城市人群生活的基本场所,要保证小区中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水的排水及处理系统需要精心的设计,在设计阶段就要从节约用水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成熟的水处理工艺。本文针对建筑小区生活污水的回用技术进行了论述,着重讨论了污水处理和资源化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水处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缺水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缓解水资源供应压力、降低供水成本等。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和中水回用的重要意义.在分析我国中水回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实现中水利用是节约水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分析中水水源、MBR处理技术及中水用途,结合一个高校实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并对建设中水回用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经计算可得效益费用比达到2.38,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中水回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也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是城市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耿广敏  刘静 《环境科技》2005,18(Z1):76-78
为在大型高标准综合住宅社区的徐州绿地世纪城实施中水回用,从处理工艺、建设规模、投资、运行成本等方面对"徐州市三八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及"徐州绿地世纪城自建中水处理站"2套中水回用方案进行优化比选,并给出合理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天津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文章通过对天津市供排水需求与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再生水在农田水利、工业、景观河道、民用等各方面的使用现状和发展前景,阐明了再生水在天津水资源利用领域的重要性.从技术角度分析了再生水处理的几种途径以及天津再生水利用规划、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天津市再生水利用的总体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再生水因水量稳定可控、环保可持续的特点而倍受关注,再生水的应用也在国内外城市广泛开展.现阶段对再生水技术层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有必要从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再生水回用的方向和不同阶段的再生水回用率情况进行梳理,避免不同地区再生水回用率标准的同质化,为科学合理的确定再生水回用途径和回用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有效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稳定和系统可靠高效运行,因此需要构建包括水质安全管理、健康风险评价和多重屏障工程措施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水质安全管理方面需建设包括制订科学的饮用回用水质标准和再生水处理工艺要求,建立针对再生水处理工艺和饮用回用全系统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体系,并加强水质安全监管和认证.健康风险评价方面需开展全方位、统筹性和持续性的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工程措施方面需建设包括源头控制、再生水厂净化、环境缓冲和饮用水厂净化在内的多重屏障系统,以确保水质安全.在多重屏障系统中,再生水厂是保障饮用回用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反渗透-高级氧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是再生水处理的可行工艺.今后需深入、持续开展新兴高风险污染物控制技术、再生水环境储存和饮用回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旭阔  严梦婷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2):5361-5367
为促进再生水市场的构建,以西安市再生水回用市场发展过程为研究案例,采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基于政府、再生水厂商、消费者三方博弈的再生水回用市场推广模型,分析其博弈均衡及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再生水回用市场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条件下系统将演化至不同的均衡.发展初期政府支持和宣传能有效提高再生水处理量和回用量,发展中后期为了增强企业参与度和消费者接受度需要提高财政补贴、提高使用再生水效用、降低自来水效用、提升再生水厂商获利、减少政府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泰安市水资源和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现状,以泰安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了中水回用项目的工艺设计以及应用,探讨了实施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并对中水回用提出了几点措施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中水回用对策研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全市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缓解污水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沈阳市在今后5~10a内将建成中水回用系统,使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50%。结合沈阳市中水回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全市中水供应能力及市场需求,进行了2010年相应指标的预测,同时探讨了沈阳市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田媛  谭倩  王淑萍 《环境科学》2019,40(7):3223-3232
开展协同利用清水与再生水的城市供水系统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促进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基于多水源转换关系以及再生水生产能力和利用潜力,构建了面向多区域多部门的城市清水与再生水协同利用优化模型,并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设置规划方案基准情景和规划替代方案情景,分别优化了清水与再生水的协同利用方案以及再生水厂群的运行方案.在规划方案基准情景下,再生水占研究区用水总量的32%,分别占农业、工业、环境用水量的60%、30%和42%.海淀区和石景山区再生水供给矛盾将较为突出.相比之下,规划替代方案情景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效益增加6. 21亿元,同时能增加再生水利用量36. 59%、减少清水用量14. 02%.规划替代方案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设施,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此外,还提供了在现有设施条件下,再生水利用量由政策规划值逐渐提升至最佳规模过程中再生水厂群的运行过渡方案.本文建立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可用于解决其它具有再生水利用潜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结合苏州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居民小区中将屋面雨水和优质杂排水作为小区中水回用的双水源,并采用物化法作为核心处理工艺。同时,以苏州城区范围内15个居民小区的水量调查为依据,论证了双水源中水回用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热电厂再生水回用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套日处理量14 400 t的再生水回用工艺,该工艺应用预处理+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二级城市污水并将产水回用于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及锅炉补给水的源水,分析了该工艺关键单元的特点。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行,产水各项指标满足该热电厂对回用水的要求。最后,对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