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不足,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环境质量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突出。通过对当前可能造成资源环境超载的主要原因和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战略部署,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推动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行政主导、科技优先二个阶段,现在必须加上生态文明这个新的要素,这是环境保护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我国环境法权利机制严重不足,环境权立法已具备条件且刻不容缓。我国生态文明立法应重视政策性的"软法"的作用,通过立法后评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领域建设在法制上的全面融合。研究指出,首先应重视政策性的"软法"的作用,可通过生态文明职能机制(委员会或促进会等)颁布政策性规范,通过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通过工青妇等团体共同推动,特别是重视发挥政协的作用;其次是制定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规范政府的行为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十八大提出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再次是对现行立法的后评估工作要把生态文明的要求作为评价要素,通过立法后评估推动法制上的五位一体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建设国家公园,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和谐--失衡--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量消耗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能。生态功能分区就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功能的差异,将特定区域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生态功能区划一旦制定,将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合理利用资源与布局工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谈谈湖北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湖北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周长城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1协调发展的内涵用系统的观点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组成了一个大的社会系统,而经济社会环境分别为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考察一个系统首先必须考察它的结构与功...  相似文献   

8.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反思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后,逐渐认识到,环境的改善仅仅依靠污染控制技术是十分有限的,必须从产品和生产进程关系,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实施全过程控制,才能有效地消除污染,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青海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2009—2018年青海省及州市的耦合度、综合发展值和耦合协调度,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2009年青海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为中度失调,经过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的整改,协调发展状况稳步上升,并于2018年实现优质协调;在空间分布方面,2010年青海省呈现高耦合协调水平往中部聚集,低耦合协调水平往东西转移的情况。2017年稳定为东部高协调水平聚集,并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近10年来青海省整体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阻碍青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需要东部带西部,协调东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影响产业布局和推进工作。研究表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的耦合正在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此,进一步构建、评价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指标,并提出了提升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推动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山地大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山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基于我国西南地区三省一市(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的31个地级市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山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①西南地区综合城镇化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呈稳步增长趋势,二者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 ②在空间格局上,都市圈内城市属于高承载、高发展、中度耦合协调度地区,但重庆市、昆明市以及一些工业型城市由于人口和财富在城市高度集聚,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低于西南地区平均值;以高山大川为界的省际交界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上的“分割”,城镇化发育不足,属于高承载、低发展、低度耦合协调度地区. 研究显示,山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日趋紧密,应推进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道路,使两大系统处于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典型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玉树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量耦合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速度耦合方法(Tapio脱钩模型)讨论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相互关系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①受耕地面积变化、林业和草原...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组部的培训计划安排,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于2010年9月和2011年9月分别举办了两期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相关培训班次,学员对象涉及中央文明办、人大资环委、环保部等近20家中央部委、国家机关以及除辽宁、台湾和香港的其他全部省级行政区主抓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工作的司局(厅)级领导干部(下称“资环干部”),两期培训班共79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在这两个班发放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问卷79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并收集编纂了77篇学员提交的研究论文.本文主要依据这些问卷和研究论文,对我国资环干部的生态文明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逻辑路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以直接解决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态问题为己任,用于指引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内蒙古地区,草原是最具内蒙古特色和开发价值的资源,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开发中严重违反了生态文明理念,以致出现草场退化、生物生存危机等状况.在当前内蒙古草原出现的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去探寻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价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思想,实现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及各方因素协调共促”理念下新的草原开发.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已威为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那它具有怎样的涵义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环境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土地肥沃,草木茂盛,环境优美,物种和谐,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步人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绿色金融五大支柱的初步形成,金融行业在区域生态环境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为区域内气候治理、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建筑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缓解区域绿色发展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运用市场机制治理生态问题,从而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应当努力推动绿色金融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与重点,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关系着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探讨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河流生态系统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影响、能源消耗等生态环境问题,并从更新水利工程设计理念、认识水利工程生态功能、改进工程方案决策设计原则、重视河流生态水力学条件、强化结构精细化设计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水利工程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制定相关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政策,建构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从伦理层面上加强对待自然的道德自律,确立正确的道德自律原则,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行为,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提供必不可少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
任丽娟 《环境工程》2020,(9):258-259
<正>在我国,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要实现和谐共生的相处模式。《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拟研究》一书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始入手,对生态环境项目评估现状,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现状,南部林区概况,森林资源动态模型基本思路和模型设计,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森林直接使用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动态模拟结果分析,天保工程森林建设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决策支持技术,中国草地生产力动力学模型,天然牧区的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西部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前景,还介绍了甘肃省河东、河西地区概况,需求导向和开放市场动态模型,未来发展趋势,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建议,注重实用性原则,结合环境现状提供未来趋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