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高混接率分流制排水泵站雨天放江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分流制系统z泵站汛期降雨放江水质水量分析,在调查系统服务区特点、泵站运行和开展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管网系统混接情况严重,加上高水位运行、雨前预抽空等原因,Z泵站汛期放江频率高,污染严重;(2)放江污染物的EMC在不同雨型情况下表现不同,溶解性污染物随降雨量的增大而降低,而包含悬浮物的污染指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这主要与管道沉积物特征有关;(3)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泵站的放江负荷量显著增加。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前峰雨使得泵站放江污染负荷远大于后峰雨;(4)受雨型与预抽空的影响,不论小雨、中雨、大雨,SS初期效应均不显著;COD与TP主要来源于管道沉积污染物,初期效应显著;溶解态污染物初期效应显著,不受降雨雨量与雨型的影响;(5)为有效降低Z泵站降雨放江污染负荷,提出包括雨污混接改造、优化泵站运行、提高截流能力、疏通管道等措施在内的污染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SBR法处理城镇污水中DO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BR装置以不同曝气量处理城镇污水,寻求SBR在运行过程中的最佳DO范围。进水温度为20±5℃,pH为7±0.5,设置SBR的运行参数为瞬时进水、搅拌30 min、曝气240 min、沉淀60 min、排水30 min,在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前提下,控制不同的曝气量,分析曝气池中DO浓度对污水中COD、总磷、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高的DO不能缩短采用SBR进行回用处理的时间,曝气段DO为0.8~1.5mg/L时比DO在2.5~4.5 mg/L运行更稳定,这有利于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3.
填料-生物转盘处理有机模拟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生物转盘启动慢、挂膜性能差、水力停留时间长等缺点,采用英国某生物技术公司研制的新型填料复合式生物转盘处理有机模拟污水,考察水力停留时间、转盘转速、有机负荷等因素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生物转盘启动快,微生物相变化明显,微生物量大,挂膜效率高;抗负荷冲击能力强,有机负荷大幅度变化对其影响较小;二级转笼处有机负荷相对较低,溶解氧高,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均比一级转笼多;该转盘处理有机模拟污水的最优水力停留时间为1.5 h,最佳转速为12.4 r/min,较传统生物转盘污水处理量大,且污水COD去除率高达97%,大大降低运行能耗,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4.
采用絮凝—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进行印染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调节pH至8.5、搅拌时间为30min时,COD和色度去除效果最佳;而单纯絮凝工艺对印染废水处理效果不理想,最佳运行条件为64 mg/L NaOH+75 mg/L饱和石灰水+0.2 mg/L聚丙烯酰胺(PAM)+3 mg/L硅酸钠+8 mg/L聚合氯化铝(PAC),COD和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23.91%、31.17%.在上述最佳运行条件下,采用絮凝—MBR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效果较显著;出水COD均值可达42.2mg/L,其平均去除率为91.62%;出水NH3-N均值可达6.26 mg/L,其平均去除率为92.43%,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5.
水解酸化-AMBBR-好氧组合工艺的启动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优化,提出新的脱氮组合工艺——水解酸化-AMBBR-好氧工艺,并研究该工艺的启动过程。采用单池驯化培养的方式,同时启动了水解酸化池、缺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MBBR)和好氧池,重点就水解酸化池和AMBBR的启动进行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水解酸化反应器采用投泥启动,小流量进水,逐渐增大流量的方式,可以在15 d之内完成启动,出水清澈;AMBBR宜采用好氧启动,微氧运行的方式,挂膜时间短,膜的更新速度快;组合工艺串联后,在较短的时间内,COD的去除率可达到80%,NH3-N的去除率达到70%以上;启动污泥和污水回流后,填料很快适应水质水量变化,并在3~4 d内重新挂膜,出水TN平均浓度低于20 mg/L;运行的3周内,系统没有外排污泥。  相似文献   

6.
集便器污水具有高有机物、高悬浮物、高氨氮、高磷及低碳氮比的特点。采用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系统进行集便器污水的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将氨氮为400~500 mg·L-1、COD约400 mg·L-1的集便器污水作为实验进水,按照分阶段分比例的进水方式,经过约75 d运行,最终出水氨氮及总氮仅为40.20 mg·L-1和67.40 mg·L-1,去除率分别为90.84%和86.90%,总氮去除负荷为0.141 kg·(m3·d)-1。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Candidatus_Brocadia始终是系统内的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且运行稳定后其相对丰度达到约30.70%。本研究可为集便器污水脱氮工艺应用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好氧/中温厌氧两级污泥消化(AerTAnM)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污泥,通过考察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去除率和沼气产量,研究了进泥浓度、中温相污泥投配率、搅拌速度、高温相污泥停留时间(SRT)对AerTAnM工艺消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erTAnM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进泥总悬浮固体(TSS)为4.2%(质量分数),VSS为26.59g/L,高温相SRT为2.0d,中温相污泥投配率为8%,搅拌速度为100r/min。在该最佳运行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出泥VSS去除率达45%以上,沼气产量达到1.06L/g(以VSS计),粪大肠杆菌和蛔虫卵的杀灭率达到95%以上,出泥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传统进水/曝气和改良型分段进水的交替缺氧-好氧(A/O)2种运行模式对CAST工艺的快速启动及脱氮除磷性能稳定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进水/曝气运行模式下,系统达到最佳营养物去除性能所需启动时间30 d,稳定运行阶段TN平均去除80.66%,磷的去除率维持在66.30%左右;采用改良型交替运行模式,反应器达到稳定运行状态仅需18 d,系统稳定运行时TN平均去除81.36%,磷去除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出水磷浓度在0.3 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GB8978-2002)。研究还发现,传统运行模式下,由低温引起的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导致系统污泥严重流失,反应器几乎丧失污染物去除性能;而低温对交替运行模式下的反应器除磷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总氮去除则因氨氮不完全硝化而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并应用于污水BOD的检测。优化了MFC型BOD传感器的检测条件,分析了传感器进行污水BOD检测的特征。结果表明,以A2/O污水处理工艺中厌氧段污泥进行接种,双室MFC型BOD传感器2周内完成启动,所产电流达到稳定。传感器的最佳检测条件为外接电阻500Ω,添加缓冲溶液并维持待测水样pH为7.0,添加35 mg/L的L-半胱氨酸作为吸氧剂维持阳极室厌氧环境,阴极室富氧水流量为20 mL/min。利用MFC产生的电流峰值准确检测污水水样BOD浓度,传感器检测范围为10~50 mg/L,检测时间小于3 h;利用MFC产生的电荷量准确检测污水水样BOD浓度,检测范围为10~100 mg/L,检测时间小于10 h。利用MFC电流峰值和电荷量检测污水水样BOD浓度,偏差均小于15%,传感器运行稳定,寿命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