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嘉峪关市冬季PM2.5,PM10中重金属来源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于2019年12月18日—2020年1月16日进行PM2.5,PM10样品的采集,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16种金属及无机元素(Mg、Al、Ca、Fe、V、Cr、Mn、Co、Ni、Cu、Zn、As、Se、Cd、Ba、Pb)进行质量浓度的分析;通过富集因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16种金属及无机元素的来源进行解析;用EPA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Cr、Ni、As、Co、Cd、Cu、Mn、Zn、Pb、V等10种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M2.5与PM10中质量浓度较高的元素为Mg、Al、Ca、Fe等4种地壳元素,其余12种元素的浓度相对较低;Se、Cd、Pb、Zn、Mg等5种元素在PM2.5与PM10中的富集因子值均大于10,其中Cd元素在PM2.5与PM10中的富集因子值最大,分别...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热带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土壤-植物系统13种元素分布特征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非岩溶区植物相比,岩溶植物Ca、Al含量比较高,Na、Fe、Mn、Si、K、P的含量较低.植物体内元素的分布特点是:叶>茎>根;石灰土更易富集Fe、P、K、Cu、Zn和Co.大多数土壤元素含量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Fe和Zn表现较为明显,而Mn和Si在热带较中亚热带的更易淋失.土壤中与Fe元素明显相关的元素最多,包括Mn、Zn、Co、S、Al,其相关性分别为Mn> Al > Co > Zn > S,其中,Fe与Mn、S呈负相关,与Zn、Co、Al呈正相关;植物中的Na、Fe、Si、P、Al与土壤中对应的元素相关性显著,呈正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A层;植物对大量元素的吸收强于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其中,对Mn的吸收能力最强(8229.38%),主要集中在根部的Al(0.57%)和Fe(0.0049%)的吸收能力最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两控区"降水、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现状及其在大气作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两控区"贵州都匀市降水、降尘样品分别进行逐次和逐月采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样品中重金属元素(Zn、Mn、As、Cu、Ni、V、Cr、Cd等)进行测定,分析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季节分布特征,并对同一种元素在降水和降尘中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降水中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8~13.80μg·L-1,其中Zn质量浓度最高,其次依次为Mn、As、Cu、Ni、V、Cr、Cd;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水体标准相比,降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降尘中Cu、As、Cd、Zn较富集,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381.0、2.6、2.7、1.2倍。从季节变化看,降水中多数重金属元素表现为夏季最低,春季最高,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降水、降尘中Zn、Mn、As、Cu、Ni、V、Cr、Cd等的沉降量随季节变化具有相似规律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66、0.97、0.78、0.53、0.43、0.94、0.67,主要与降雨强度、元素的赋存形态及其在气溶胶中的粒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4.
复合污染条件下莴苣对Zn、Cd的吸收与富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莴苣及根际土壤样品,分析Cu、Zn、Cd、Pb复合污染条件下莴苣对Zn、Cd的吸收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污染条件下,莴苣不同部位对4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表现为根>叶>茎,莴苣中重金属含量为Zn>Cu>Cd>Pb,富集系数为Cd≈Zn>Cu>Pb;不同采样区莴苣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与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用于描述Zn和Cd在土壤-莴苣系统中迁移的响应模型均为非线性方程,模型类型在2种元素之间以及莴苣不同部位存在一定差异,但2种元素在不同部位中的响应均可用3次曲线方程来描述.莴苣对Cd、Zn的吸收除了受到元素自身性质的影响外,还受到共存元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共存元素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非季风季节沉积的雪样分别进行酸化处理和消解处理后,利用高分辨扇形磁场等离子体质谱仪(ICP-SFMS)测试了样品中19种痕量元素(Ba、U、Sr、Rb、Tl、Mo、Cs、Pb、Sb、V、Cr、Mn、Fe、Co、Al、Cu、Ti、Li、As)的酸化浓度和总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痕量元素浓度的变化范围较大,元素Al的最大/最小浓度比为326(酸化浓度)和465(总浓度),元素Pb相应比值为27和48.雪冰中痕量元素的总浓度一般大于该元素的酸化浓度,其中,元素Pb、Fe、Sb、Ba、Al、Ti的酸化浓度占总浓度的平均比值分别为91%、76%、60%、52%、33%和21%.一般地,样品中不溶微粒含量越大,酸化浓度占总浓度的比值越小;不溶微粒含量越小,则相反.对痕量元素的富集系数(EF)分析表明,各元素总浓度EF均值小于酸化浓度EF均值,揭示了用酸化浓度计算EF存在对痕量元素人为来源影响的高估.人类排放是小冬克玛底冰川中痕量元素的来源之一,对于元素Mo和Sb,人类排放估计是主要来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模拟出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冰中痕量元素在非季风季节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西部及中亚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6.
杨洁  瞿攀  滕彦国 《环境化学》2015,(1):186-187
通过对攀枝花市主干道路面尘中9种重金属元素(V,Pb,Cd,Cu,Zn,Ni,Cr,Fe,Mn)含量的统计分析,综合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评价.在研究区域内,Pb、V具有明显富集,污染水平相对较高,但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低;Cu、Fe、Mn、Zn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低,受人为污染源的影响较小;Cd、Cr、Ni无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盘锦市冬季大气PM_(2.5)中元素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7年1月采集盘锦市3个点位PM_(2.5)样品,通过富集因子以及因子分析法对盘锦市PM_(2.5)中载带的元素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盘锦市冬季大气PM_(2.5)日均浓度顺序为开发区第二中学文化公园,日均浓度值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75μg·m~(-3))的天数分别为9、4、7 d;各元素浓度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AlCaFeNaMgZnPbMnVAsCuNiCrCd,其中Al、Ca、Fe、Na、Mg、Zn和Pb元素质量浓度之和占所有检测元素浓度的96.85%.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d、Zn、Pb、As、Cu属于极强富集,Ni、V属于强烈富集,Cr、Ca和Mg属于显著富集,Mn、Na属于中度富集,Fe属于轻微富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市冬季大气PM_(2.5)污染元素主要来源为煤烟尘、道路交通尘、燃油尘和土壤扬尘.  相似文献   

8.
芜湖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芜湖市区153个土壤样品中9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利用多元地统计方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区土壤Zn、Fe、Mn、Cu、Pb、Co、Cd、Ni、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8、30600.1、466.1、35.0、29.1、16.7、1.2、26.3、78.3mg/kg;除Fe、Mn、Ni外,其他元素均高于相应土壤背景值,Zn、Cu、Pb、Co、Cd、Cr分别是背景值的1.26、1.09、1.17、1.20、6.11、1.29倍,说明这些元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Cd污染最为严重,Zn、Cu、Pb、Co和Cr为轻度污染,Fe、Mn和Ni没有污染。综合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可知,Fe和Mn为"自然源因子",不同功能区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Zn、Cu、Pb和Cd为"交通及工业活动因子",Cu、Cd高值区均分布在开发区,Zn和Pb的高值区分布在镜湖区;Ni、Co和Cr为"农业活动因子",其空间变异受成土母质及农业活动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衡阳市7个样点的大羽藓植物体及相应土壤样品中的Pb、Zn、Cu、Cd、Hg、As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羽藓植物体内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0.86 mg/kg、339.27 mg/kg、19.54 mg/kg、0.32 mg/kg、0.27 mg/kg、4.77 mg/kg,基质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8.32 mg/kg、160.40 mg/kg、22.35 mg/kg、0.21 mg/kg、0.38 mg/kg、11.62 mg/kg,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级标准.富集系数分析表明,大羽藓对Zn和Cd具有富集能力,富集系数分别为:2.12和1.52.植物体和土壤基质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Pb外其它5种重金属都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攀援角度对藤本植物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攀援角度裂叶牵牛叶片中10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攀援角度处理对裂叶牵牛叶片的金属元素含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攀援角度对Ca、K、Mg、Fe、Mn、Zn、Cd含量影响显著.大量元素对攀援角度的敏感性小于微量元素.随攀援角度增加(从0°到90°攀援角),叶片Mg、Zn和Mn含量显著增加,而Cd含量显著下降;K、Ca、Na和Fe含量呈"U"型变化趋势;从30°到90°攀援角,Pb含量呈增加趋势;Cu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攀援角度与Mg、Zn、M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攀援角度与Ca、Na、K、Fe、Cu和Pb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10种金属元素中呈正相关的元素多于负相关元素.其中,Mg、Zn、Mn和Cd在金属元素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稷山和永济两地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山西省稷山和永济两地区矮牡丹体内和生境土壤中的10种元素(K、Mg、Mn、Fe、Ni、Zn、Cu、Cd、Cr、Pb),分析比较了各种元素在不同地区矮牡丹体内和生境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不同地区矮牡丹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结果表明,两地区矮牡丹体内和生境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及植株不同器官间元素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两地区矮牡丹对不同元素的富集系数有显著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对Cd(永济0.457,稷山0.213)和Ni(永济0.093,稷山0.167)的富集上,植株不同器官之间的富集系数无显著差异.表4参9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区大气颗粒物与地表土壤金属元素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区大气降尘金属来源及其与表层土壤的关系,在北京市区五环内的典型地段采集落尘与土壤样品。研究中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仪(ICP-AES)测定了9种金属元素Cd、Cu、Zn、Fe、Pb、V、Ti、Mn、Al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降尘和土壤中Al、Fe两种元素所占比例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16144.8、12881.9μg· g-1和21400.9、815712.2μg· g-1。其次降尘中Zn、Ti和土壤中Ti、Mn居第二位。随后基于灰度关联法对大气降尘与表层土壤的金属元素关系分析可知,大气降尘与表层土壤是高度关联的,关联值均介于0.92~0.95之间,二者间关联较为紧密。其中在空气降尘对表层土壤的影响研究中分析得出,空气降尘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与采样点的空间位置变化相关性不强,与风向、风速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关联度较大。在表层土壤对空气降尘的影响研究中分析得出,表层土壤对空气降尘的影响度随采样点环境变化较大,尤其是北京南站。最后,通过对降尘金属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第一因子Z1同时与Pb、V、Ti、Mn、Al、Fe、Cu、Cd等元素有较大关系;第二个因子Z2与Cd、Cu等元素有较大的相关性;第三个因子Z3与Zn、Fe等元素有较大相关性,与其它7种元素的相关性不明显。前三因子 Z1、Z2、Z3方差累积贡献率可达97.2%,由此可知,降尘来源主要与风引起的地面扬尘,与塑料制品的焚烧,冶金、化工等工业影响及轮胎磨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填埋是西藏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主要方式.受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影响,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于2018年3月22日对拉萨市渗滤液处理站正南50 m和西南200 m处进行土壤采样,分析土壤酸度及Cd、Hg、As、Ni、Cu、Pb、Cr、Zn等8种重金属含量水平,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法对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受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周边土壤酸度降低;Cd、As和Zn等3种重金属在两个监测点的含量均高于拉萨城市土壤元素背景值和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污染贡献率最大的是Cd,分别是拉萨城市土壤背景值的6.67倍和中国城市土壤元素背景值的8.25倍;根据两个监测RI值可知,150≤RI300为中等生态危害,其危害程度为西南200 m正南50 m.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黑色岩系富含镉(Cd)、铬(Cr)、镍(Ni)、锌(Zn)等重金属元素,导致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成为典型的地质高背景区。本文选择三峡库区地质高背景区油菜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油菜系统中砷(As)、Cd、Zn、铜(Cu)、铅(Pb)、Cr、Ni、汞(Hg)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迁移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菜种植地土壤中Cd、Cr、Cu、Hg、Ni等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显示土壤As、Zn、Hg、Pb等重金属均属于无污染等级,Cu、Ni污染程度受到pH影响,Cd为重度污染和极高生态风险。不同重金属元素在油菜各部位含量差异明显,Pb、Cd、As等生物非必需元素更倾向进入茎、果荚,营养元素Cu和Zn则在油菜籽中含量较高,而Cr易在果荚中富集。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土壤p H、重金属元素间的拮抗作用以及油菜解毒机制可能是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油菜各部位富集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忻州市市区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集忻州市市区冬季和夏季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测定其中Na、Mg、Al、Si、K、Ca、Ti、V、Cr、Mn、Fe、Co、Ni、Cu、Zn、As、Cd、Pb等18种元素含量,并对元素的浓度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以及元素的主要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市TSP和PM10中18种元素平均浓度分别为47662.2 ng·m-3和17546.4 ng·m-3,重金属的生态危害在TSP中由高到低依次为CdCuCoPbAsCrZnNiMn,在PM10中为CdCuPbCoZnCrAsNiMn,且PM10比TSP具有更强的生态危害性.富集因子和主因子分析法表明,忻州市PM10中元素的主要排放源包括:煤烟尘和工业粉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和汽车尾气,贡献率分别为56.30%、23.88%、19.78%.  相似文献   

16.
探析典型河谷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城市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宝鸡市区62份表层土壤,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Cu、Mn、Ni、Pb、Zn)含量,基于地统计空间插值与地理探测器方法,以地理、环境、气象等11种因子为自变量,各元素含量为因变量,探析典型河谷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宝鸡市区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和Zn质量分数均值达0.77、261.17 mg·kg~(-1),为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8.19倍和3.76倍;Cd、Zn、As、Cu污染较严重,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潘家湾立交桥、滨河路及马家坡,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聚集性;降水对Cd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而其他重金属主要受海拔高程影响。降水因子对Cd空间分布具有最强解释力(因子解释力P_(D,H)达0.188),除Cd外,DEM(高程)对其余7种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均具有最强解释力;此外,交互作用的P_(D,H)值均高于单个因素,表明复杂的环境条件加剧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这与研究区的环境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及农作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为地质高背景区土地污染评价提供有效建议。在重庆市城口县采集玉米-根系土样品44套,分析了土壤和玉米中重金属(Cd、Hg、Pb、As、Cr、Cu、Zn和Ni)的全量及土壤pH,同时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及玉米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Cd的平均含量是中国土壤背景值的8.41倍,是典型的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且土壤以碱性为主。土壤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d,存在个别Zn和Ni的超标点位。土壤中、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82%和14.63%。玉米中主要的污染因子为Cd,但As、Pb和Ni等因子也应引起重视。玉米与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情况基本吻合,相对于土壤而言,玉米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来源受到重金属基底值较高的黑色岩和灰岩区次生富集作用的影响。土壤Cd生物有效态含量较高,是玉米Cd超标的主要原因。建议调节土壤pH,防止土壤酸化,以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地质高背景区土壤污染评价应基于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态-作物安全性的体系进行,以达到系统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滇池北部和中心区域2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常量元素(Fe、Mn、Al、Ti、Ca、K)、微量元素(Ba、Sr、Cu、Pb、Zn、V、Cd)剖面分布特征,并采用H?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典型重金属(Cd、Cu、Zn、Pb)进行了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常量元素以Fe2O3、CaO及Al2O3为主,MnO、K2O及TiO2含量较少,变化范围是Fe2O3为8.0~14.9%、MnO为0.1~0.2%、Al2O3为9.0~20.1%、TiO2为1.5%~2.8%、CaO为0.4~21.7%、K2O为1.5~2.0%;微量元素Pb, Cd, Zn, Ba, Cu, Sr 及V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是Pb为73.8~105.3 mg·kg^-1、Cd为1.0~3.4 mg·kg^-1、Zn为123.4~210.6 mg·kg^-1、Ba为264.8~435.7 mg·kg^-1、Cu为77.5~133.5 mg·kg^-1、Sr为34.9~137.5 mg·kg^-1以及V为177.7~284.7 mg·kg^-1。尤其表层0~12 cm内(1950 s以后),各元素含量值均明显高于12 cm以下各值,20世纪50年代后滇池流域内工农业发展及污染物输入是造成金属元素含量累积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Cu、Zn、Pb、Cd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Cu、Zn和Pb处于中度污染,且C if 值越接近表层(0~12 cm)其值越高,这表明自1950S后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其中 Cd 累积与污染比较严重,分析多种元素的多因子污染参数之和C d表明滇池沉积物中多种元素污染整体处于“较高”污染程度,分析多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很高”水平。同时,滇池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危害较严重且近年来污染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某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应用富集因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周边环境空气中金属(Fe、Al、Mg、Cu、Zn、Mn、Ba、Pb、Cr、Ni、Bi和Cd)含量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如下:研究区域环境空气中各金属含量(各点均值)(ng·m-3)为:Fe(1092—3487)Al(939—3126)Mg(716—1339)Cu(63.4—995)Zn(227—427)Mn(162—291.1)Ba(61.4—372)Pb(21.9—41.8)Cr(12.3—25.7)Ni(5.70—15.5)Bi(0.70—1.22)Cd(0.42—0.82).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研究区域Fe与Ni、Cr、Mn、Ba主要来自于焚烧炉释放,Zn、Cd、Pb、Bi和Cu则来自于研究区域周边的交通污染源,而Al和Mg则主要来自于地壳或土壤背景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锌营养下喷施锌肥对油菜生长和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Zn缺乏和正常条件下,喷施不同浓度的ZnSO_4和Zn Na2EDTA对两种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和Cd、Zn、Fe、Mn、Cu等元素含量的影响,并通过设置喷施Na2EDTA处理和分析Cd在油菜体内的累积分配规律来揭示喷施Zn肥降低油菜Cd含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Zn缺乏条件下,不同Zn营养条件下喷施Zn肥对油菜地上部生物量都没有显著影响.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Cd含量极显著低于Zn缺乏条件下;正常Zn营养下喷施ZnSO_4使得普通油菜寒绿的地上部C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降幅为27.22%;Zn缺乏时喷施低浓度和高浓度ZnNa_2EDTA使得Cd低积累油菜华骏的地上部Cd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28.70%和26.94%,喷施ZnNa_2EDTA降低油菜地上部Cd含量的作用与EDTA成分没有密切关系;喷施Zn肥主要通过抑制根部Cd吸收来降低油菜的地上部Cd含量.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Zn含量极显著高于Zn缺乏条件下;喷施Zn肥显著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部Zn含量.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Fe含量极显著低于Zn缺乏条件下,Zn营养条件对油菜地上部Mn和Cu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Zn营养条件下喷施Zn肥可使油菜地上部Fe、Mn、Cu含量显著升高或降低,但是并没有显著影响油菜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