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背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第23届气候变化大会近200个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该协定指出各方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实现气温控制在1.5℃,争取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与新动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对该市场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12月19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我国统一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本文以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碳排放市场现存问题,并以欧美为例基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现状与运行机制,针对我国碳排放市场建立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湖北、广东、上海及北京5个碳交易中心2015~2020年的日交易数据为基础,设置了Ave、Med、Max、Min4种交易情境,采用TGARCH-VaR模型对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境下碳排放交易市场风险存在差异,各情境的市场稳定性、政策响应度均存在一定规律:Ave情境碳现货收...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具有全社会减排成本较低、能够为企业减排提供灵活选择等优势。2011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地方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17年年底,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全国碳市场启动。2018年4月,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转隶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从推动碳交易立法、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本文梳理了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对全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气候变化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全球共识下,国际碳排放权市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是,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参与程度和地位仍然比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先进经验,推进国内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京实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得到国际奥委会充分的肯定,更得到京城市民的认可。而这中间,全面改进公共交通政策是使北京拥有更多清新蓝天最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环保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为目的的各种环保设备生产与经营、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环保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施工等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环保设备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和环境服务业等行业。目前,环保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进以及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19—20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分会在成都成功举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大会。本刊刊登财政部综合司魏岩处长在会议上的发言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3):191-199
文章基于2004-2017年中国物流业碳排放数据,从碳排放能源来源的角度,采用基尼系数收入来源分解法分析了中国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变动。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全国物流业碳排放基尼系数从0.191 9波动变化到0.240 4,地区差距有所变大,燃料油、天然气、煤油和煤炭产生的碳排放地区差距悬殊,柴油和汽油产生的碳排放地区差距较小。(2)汽油对物流业碳排放地区差距起缩减作用,燃料油和煤油起促增作用;石油对总差距贡献率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柴油为主,煤炭和天然气对总差距贡献率低于10%,煤炭略高于天然气。(3)物流业碳排放地区差距变动主要由石油的分配效应造成,受结构效应和交叉效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11.
王际杰 《环境保护》2021,49(13):58-62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以《巴黎协定》为核心的新阶段,建立与之匹配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促进各方落实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谈判进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民航组织等渠道下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决策方式、管控对象、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也在支撑目标、议题谈判、减排指标使用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12.
李楯 《环境》2005,(5):14-19
针对圆明园管理处违反《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且违反《文物保护法》,在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遗址湖中擅自铺设防渗膜及砍伐树木、修建大型码头、重建驳岸等违法行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了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次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办的听证会,支持圆明园管理处上述行为和反对圆明园管理处上述行为的官员、政府机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公园的管理者、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中国GDP的构成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CO2排放量增长的经济拉动因素,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中国CO2排放量增长的拉动贡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居民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中国CO2排放量持续增长的两大助推器,且鉴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态势,预计未来由居民消费和投资拉动的CO2排放量比重会呈缓慢上升趋势;②消费中各产品部门的CO2排放量较为分散,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及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比例相对较重;③政府消费拉动的CO2排放量份额较小,且其贡献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④进出口对CO2排放量有相反的效应,且在未来,中国可能出现进出口拉动的净CO2排放量逐渐增加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贸易会导致"碳泄漏",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显著的,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未来中国需要:第一,在气候变化后京都进程谈判中,重新界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代责任,减少减排义务和压力.第二,开展"环境、贸易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和"节能减排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协同效应研究",完善节能减排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第三,建议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使用出口环境税、产品和行业准出制度、绿色投资等手段,构建绿色贸易体系,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和行业的出口,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环境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根据STIRPAT理论,建立了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980—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递增,碳强度不断递减;城乡人口扩张、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加促进了能源消费,成为中国碳排放的核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碳排放量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间的动态耦合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化影响碳排放的内在机理。基于夜间灯光影像,该文首先提取了1999-2010年中国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同时利用统计数据结合IPCC清单指南核算了30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国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应用Theil指数开展了区域差异演变的影响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0年,全国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增幅约为52%,从变化轨迹来看,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经历了基本恒定-持续增强两个阶段,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2)Theil指数分析表明,全国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且区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京津冀地区产业空间的重新布局和调整,是影响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区内差异演变的主要因素;而国家开发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的转移,是区际差异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全生命周期下中国煤炭资源能源碳排放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命周期法(LCA)构建了煤炭资源在开发、转换、利用阶段的碳排放估算模型,采用动态网络SBM模型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资源的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时期能源碳排放效率与阶段能源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煤炭资源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水平呈“U”字型分布,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煤炭资源能源碳排放效率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007~2019年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均值仅为0.4726;我国煤炭资源时期能源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显著,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与中南地区;从阶段能源碳排放效率分析可以发现仅北京、江苏、青海三省阶段1与阶段3的能源碳排放效率处于有效水平,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阶段均存在效率损失,尤其阶段2效率损失严重.研究期内阶段3的能源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类峰峦状”的波动上升趋势;DNSBM和NSBM两种模型测算的能源碳排放效率对比发现,NSBM模型会低估煤炭资源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推动国家统一碳排放市场碳核查工作,中检(天津)能源公司审核组专家参加了湖北省2015年碳排放核查工作,核查组依据《湖北省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指南》、《湖北省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量化和报告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协调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碳排放已成为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探究其变化以全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19年MODIS的MCD12Q-LUCC数据,通过碳排放系数法,聚类与异常值分析法,从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等角度探讨了近19年间全国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并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全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显著,但在2011年后碳排放量增长率变得平缓,而碳汇量的增长则相对缓慢,二者间的差距仍较大.(2)聚类与异常值分析显示研究期内全国各省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高值集聚中心由广东、江苏等省份转移到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且集聚状态越来越明显.(3)全国各省市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生态承载系数则呈现出由西高东低逐渐发展为中高东低,北部次之的特征,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4)本文基于碳排放经济贡献和碳生态承载,将各省划分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汇发展区和综合优化区这4类,并提出各自的发展建议,争取实现碳中和与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对各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空间收敛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剔除前后,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差异;(2)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且省际之间差异较大,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较低水平;(3)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同时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且条件收敛速度更快;(4)交通发展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对收敛速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对收敛速度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