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是绿色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市场化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路径。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的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管控范围交叉性、减排协同性及管理相似性的特点,二者的协同,将会极大地提高环境管理效能、降低实施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本文对协同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可行性和难点分析,提出从监管协同、重点区域协同两方面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启动重点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开展环境权益交易相关平台整合前期调研、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环境协同效益评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排污交易中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排污交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排污交易中的“热点”问题的产生,并从管理和操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排污权交易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主要探讨了排污权交易在配置社会资源和管理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资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大,环境资源面临枯竭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对于解决过高的环境治理成本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排污权的基本法律理论入手,总结和分析我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我省的政策建议,以期完善我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政策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内涵和相互联系出发,分析了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一体化政策对于环境经济、环境管理、企业管理及宏观经济等领域的意义,并提出了实施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条件.  相似文献   

6.
《环境》2014,(1):8-12
正近期,广东省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启动,首批排污权交易协议正式签订,这标志着广东"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迈出重要一步,标志着广东环境资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将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和污染减排效率,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设计了一套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设计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体系,充分发挥了两者的长处。该系统一方面可以同时为环境管理部门、排污企业和社会公众三类主体提供信息化服务,大大方便了排污权的交易过程,并保证了排污权交易的公平与透明;另一方面可以使环境管理人员方便地查询和检索相关企业,简化了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水质交易政策被认为是美国在改善水质方面既经济又可靠的方法。介绍了美国水质交易政策的概念和实施。分析了水质交易所必备的环境,经济和技术要素,及其可获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对排污交易政策在上海市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在排污交易方面具有多年的积累,可以借鉴美国在水质交易方面的实践经验,全面实施点源和非点源交易,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刺激政策来解决由城市和农田径流产生的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流域城市水交易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珍  刘慧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8):1772-1779
为了解决流域城市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流域城市"的基本概念,并结合水权和排污权交易模式相关的研究内容,构建了包涵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平台;建立了一个在水务部门与环保部门共同监督管理之下的水交易市场体系,综合进行水交易.最后以黄河流域兰州段为实例,对由初始权分配比例、环境容量、交易保护价格等构建的水市场所需要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节水技术和排污浓度不变,且购入方没有剩余的水权或排污权时,排污权交易与水权交易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建立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框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敏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9):639-641
为了制定上海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整体方案,以及在环境管理和流域管理中更多地运用环境经济手段,根据国外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以及上海在黄浦江上游地区开展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示范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海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立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基本框架中应涉及的基本因素,包括产权归属,法律法规,边界设定,容量控制,污染物特性,地理因素,准入标准,初始分配体系,初始分配价格体系,交易收费体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排污权银行的建立,监测工作和公众参与等。  相似文献   

11.
排污权交易体系两种基本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排污权交易兼有环境质量保障和成本效率的特点,成为总量控制目标下最有潜力的环境政策。本文基于对美国排污权交易实践的考察,从管理形式、交易成本、政府参与及制度转移成本等方面对排污权交易体系的两种基本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了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文章以温州市为例,从水环境管理视角出发,探讨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若干问题。着重分析温州市初始排污权核定与分配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利用平均治理成本等方法设计排污权有偿使用价格,研究排污权交易的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应探索利用地方立法权制定排污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初始排污权核定与分配方法、优化排污权竞拍机制和实施市场化激励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2010年"环境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市场调节水污染问题的手段之一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进入水污染领域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对我国城市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理论依据、法律关系、现状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城市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2014,(18):14
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环境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2007年,我国部分省、市开始有序稳步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初步探索,先后批复了江苏、浙江、湖北等11个省份开展试点实践,并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仍表现出定价机制不完善、二级市场发展不足、企业排污权"惜售"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颁布不仅有助于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同时也标志着环境市场制度改革的启航。为更好推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排污交易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排污管理政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排污交易的原理,提出并论述了排污交易的技术方法,为尽早在我国环境管理中实施排污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其控制成本最小和交易行为灵活,正在被一些国家纳入环境政策的最优选择。美国作为最早进行排污权交易理论研究的国家,也是排污权交易实践经验最丰富和成果最多的国家,介绍其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琪  高彤  赵雅绪  陈刚 《环境保护》2023,(22):60-63
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同源、机制相似,具备相互借鉴与优化的基础。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率先试点,通过借鉴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机制,优化和提升排污权交易的监管质效,基本建立排污配额分配机制。本文梳理了襄阳试点的主要做法及进展,分析了其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据此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工作提出建议: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施策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国排污权交易政策法规制度建设;重点推进区域排污权交易与跨区域/流域排污权交易,扩大排污权交易标的物范围及纳管的行业企业范围;加强与排污许可制等环境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完善排污权交易的技术规程;建立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衔接机制,形成减污降碳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排污交易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排污交易克服直接管制存在的信息与动机之间的矛盾,能费用效果好地分配治理责任,并且能刺激排污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扩大污染源控制措施的选择空间,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加快达标的速度,同时有助于协调和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污染排放存在时空与行业"热点"(hot spots)问题,针对非均匀污染物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体系具有一定困难。基于一种新的污染外部性度量系数,本文对传统的达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此改进达标检测法上构建的跨区域排污权交易体系,能够在简化交易机制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较好地解决"热点"问题,在社会总产出和总排污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提出 石化行业重组改制后,在原有一个法人主体的情况下,主体生产装置与辅助检维修单位剥离成"上市"与"非上市"两个部分,变成了以关联交易为纽带的两个市场经济主体.尽管两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利益目标,但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关联交易现象长期存在.与重组改制前相比,"上市"部分(以下称甲方)与"非上市"部分(以下称乙方)的作业现场没有变,工作环境条件没有变,工作性质没有变,工作内容没有变.但关联作业中工作环节增多,相应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安全生产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