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生物滴滤法净化低浓度磷化氢气体,探讨填料种类、进气量、氧浓度、进气磷化氢浓度等因素对净化过程的影响。复合填料能促进气态磷化氢的吸附,但微生物对磷化氢的净化起决定性作用。进气负荷高于300 mL·min~(-1)(空间速度为8.2 h~(-1))时,滴滤塔内磷化氢去除率下降明显;进气中氧含量不足时,生物氧化进程受到抑制,磷化氢净化效果变差。在进气流量200 mL·min~(-1)、氧体积分数8.2%、磷化氢入口浓度20 mg·m~(-3)条件下,磷化氢脱除率可高达76.8%,定期废弃的吸收液中总磷含量均低于1.0 mg·L~(-1)。生物滴滤塔内具有较高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为丰富,主要的细菌种属有: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甲醇杆菌(Methylobacterium)、嗜甲基菌(Methylophilus)及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相似文献   

2.
生物反硝化是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为进一步确定异养反硝化碳源与载体投加量的配比,取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微生物来源,以可生物降解塑料为新型固相碳源,沸石为微生物载体,设计了9组固相碳源与载体不同配比的柱实验,旨在遴选出可生物降解塑料和沸石的最优配比。同时考察在最优配比时,不同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下的硝酸盐氮去除率、填料降解率、生物膜附着量、生物膜附着效率、反硝化效率等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可生物降解塑料∶沸石(质量比)=2∶1为最优配比。在最优配比下,进水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40~100mg/L时,异养反硝化对硝酸盐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最终去除率均在99%以上),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反硝化效率,同时载体负载微生物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做菌源,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对苯二甲酸(TA)和乙二醇(EG)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着重考察了EG对TA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以TA、EG作为惟一的碳源需要一定的驯化时间,EG作为惟一碳源的驯化时间比TA的驯化时间长.但微生物一旦被驯化,EG比TA具有较快的降解速度,当TA为1100mg/L时,其平均降解速率为27.5 mg COD/g MLSS·h,而EG为1200mg/L时,其平均降解速率达到36.7 mg COD/g MLSS·h.在相同污泥负荷条件下,TA降解的滞后期受TA浓度影响不大,TA的好氧降解不存在明显的抑制浓度.EG不会抑制TA的初级生物降解,但会抑制TA的最终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4.
缺氧-好氧生物滤池中高效菌对活性红KN-3B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高效脱色菌在缺氧好氧生物滤池(A/O biofilter)中对偶氮染料的降解特性,以活性红KN-3B(C.I. reactive red 180)为降解对象,缺氧生物滤池以火山碎石为填料,接种高效脱色菌CK3柯氏柠檬酸杆菌启动,好氧生物滤池以牡蛎壳为填料,接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启动。试验考察了不同工况下缺氧-好氧生物滤池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中微生物对偶氮染料活性红KN-3B的脱色和对COD降解的最适pH条件为弱酸性;缺氧滤池中高效菌对色度的去除需要外加碳源,且增加外加碳源有助于脱色率的提高;该高效菌为耐盐菌,当进水NaCl浓度达30 g/L时,色度去除率仍可达93%以上;当染料负荷达500 mg/L时,脱色率仍可达95%。通过紫外-可见扫描图谱分析初步推断CK-3柯氏柠檬酸杆菌对偶氮染料活性红KN-3B的脱色主要是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苯胺生物降解极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有机物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理论,推导得到了极限浓度的计算公式。以苯胺为目标有机物,利用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通过测定其生物降解动力学参数值Ks、μmax、qmax、Ymax等计算得到了其生物降解极限质量浓度为0.025mg/L,并通过摇床试验对极限浓度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和能源,有机物生物降解存在极限浓度。  相似文献   

6.
鉴于氯酚废水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及其显著的难生物降解性,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4-氯苯酚(4-CP)废水,探讨不同共代谢碳源降解4-CP对污染物去除和活性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以可溶性淀粉(DS)和乙酸钠(SA)为共代谢碳源时,4-CP可被有效降解去除;当两个SBR处于稳定运行阶段时,其进水COD、氨氮、磷酸盐和4-CP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且在单个SBR运行周期中的去除趋势一致;两个SBR的活性污泥EPS中多糖和蛋白质无显著差异,以SA为共代谢碳源降解4-CP的活性污泥更易分泌胞外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直接生物法处理环氧氯丙烷废水的可行性,对其活性污泥驯化过程和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的驯化,活性污泥能够适应高盐度环境。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浓度保持稳定,含盐量从0.3%增加到3%,微生物的活性和耗氧速率随之降低,COD的去除率由96%下降至75%左右。同时,对环氧氯丙烷废水的生物降解动力学进...  相似文献   

8.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长期被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6株原油降解菌SY1~SY6,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初始pH、温度、充氧量(摇床转数)、盐浓度、氮源和磷源等环境因素和营养条件对各菌株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株原油降解菌在初始pH7~9,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时生长良好,且能有效地降解石油类污染物,其平均降解率为50%以上。6菌株在盐浓度在1%时生长良好,SY3菌和SY4菌能在盐浓度10%以上生长,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同时,6菌株以氯化铵(NH4Cl)为氮源,磷酸氢二钾(K2HPO4)和磷酸二氢钾(KH2PO4)的混合物(2∶1)为磷源时生长良好,因此可作为各菌生长的最适氮源和磷源。研究结果可以为含油废水的处理提供微生物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物法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投加活性污泥,采用振荡培养法,研究了以2-羟基-3-萘甲羟肟酸(H205)为唯一碳源的单基质条件、外加碳源和氮源的共基质条件下H205的生物降解过程.结果表明:(1)单基质条件下,不同初始质量浓度(10~50 mg/L)H205的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2)共基质条...  相似文献   

10.
污泥负荷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模式,当污泥负荷发生变化时,短时间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为了研究污泥负荷冲击对SBR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不同污泥负荷冲击时,SBR处理游泳馆污水中的活性污泥微生物进行了考查。研究表明,在不同污泥负荷冲击的条件下,以MBR污泥为接种污泥,SBR工艺处理游泳馆污水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多样性指数随着污泥负荷升高而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但污泥冲击负荷过高多样性指数反而下降,SBR系统内微生物菌种大部分为未经培养菌种,肠杆菌属、甲苯单胞菌属以及γ-变形菌纲细菌等。微生物通过对不同负荷阶段环境条件的适应及演变,逐渐形成了适应相应污泥负荷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11.
活性污泥对甲醛废水的净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微生物法处理低浓度甲醛废水达标排放是比较经济的方法之一.在研究中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考察了曝气时间、进水甲醛浓度、进水 pH 和水温对微生物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曝气时间的延长,活性污泥对甲醛的去除率增大.进水甲醛浓度在 40~120 mg/L 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甲醛污泥负荷增加,微生物对甲醛的降解速率增加,但对甲醛的去除率降低.活性污泥在 pH 为 5~7 的中性和弱酸性环境中对甲醛的降解速率较高.在15~35℃范围内,污泥对废水中甲醛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微生物对甲醛的降解速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滇池水华蓝藻中提取提纯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和氮源,从长期暴露于蓝藻水华的滇池底泥中,通过从含低浓度到高浓度MCs的逐步培养驯化,获得了高效降解MCs的微生物混合菌群,在初始MC-RR和LR浓度大约分别为50 mg/L和30 mg/L下,3 d内可将MCs全部降解.进一步活性研究显示,不同含碳和含氮化合物虽然能够促进混合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但对降解MCs却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MCs既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又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在富含有机物的天然水体中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微生物对MCs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水合肼生产厂家的废水,通过对水中微生物、溶解氧、温度、pH等因素进行不同条件的降解试验。结果是:水合肼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在富氧有微生物、温度为10~30℃、pH控制在6~8之间时降解速度最快。温度对肼降解的影响符合K_T=K_(20)~(T-20)公式。含肼废水在通常的活性污泥曝气设备中,利用生物化学法净化废水中的肼效果较佳,费用也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从胜利油田回注水中筛选得到一株硫酸盐还原菌,命名为zsz1209。经过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zsz1209为梭菌属(Clostridium)。实验研究了zsz109的生理特性,并对通过调节环境pH来抑制菌株zsz1209生长繁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菌株zsz1209的理想碳源为乙酸钠,在30~60℃之间可较好地生长;SOi浓度低至50mg/L时,生长未受到明显抑制。当培养环境pH高至8.5~9.0或低至3.5~4.0时,检测菌株zsz1209对SO4^2-和碳源(COD)的利用情况,发现zsz1209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果表明利用改变环境pH来抑制微生物对油田的腐蚀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滇池底泥微生物菌群对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滇池水华蓝藻中提取提纯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和氮源,从长期暴露于蓝藻水华的滇池底泥中,通过从含低浓度到高浓度MCs的逐步培养驯化,获得了高效降解MCs的微生物混合菌群,在初始MC-RR和LR浓度大约分别为50mg/L和30mg/L下,3d内可将MCs全部降解。进一步活性研究显示,不同含碳和含氮化合物虽然能够促进混合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但对降解MCs却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MCs既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又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在富含有机物的天然水体中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微生物对MCs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测活性污泥的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Ni2+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系统相比,5 mg/L的Ni2+对2,3,5-triphenylteltrazolium chloride(TTC-ETS)活性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当Ni2+的浓度进一步增大到10、20和40 mg/L后,其对序批式反应器内活性污泥TTC-ETS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6.79±11.14)%、(55.88±13.90)%和(70.97±6.78)%。低浓度Ni2+能增强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但高于10mg/L的Ni2+则显著抑制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各个SBR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最常见的物种相近,物种丰富度和均一性则均有所不同,其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TTC-ETS活性、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Ni2+的胁迫浓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它们均可有效地表征Ni2+胁迫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BDE-209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同时也是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强亲脂性、高生物累积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鉴于其生物难降解特性,尝试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强化其微生物降解。研究中,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反应体系的铁粉最佳投加量(0.1 g)及最佳的铁碳比(1∶1),进而探讨了铁碳微电解体系促进BDE-209脱溴的降解机制。铁碳微电解体系处理BDE-209时,体系中p H及ORP值有明显的波动,反应120 h后降解率达53.0%;而铁碳微电解体系与微生物共作用体系中,120 h后BDE-209降解率可达到77.5%,降解产物主要为九溴、八溴以及七溴等低溴代联苯醚。实验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与微生物共作用能够有效提高BDE-209的生物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8.
低温降解苯胺高效菌群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低温下对吉林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低温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曝气池活性污泥、实验室菌种库保存的高效菌剂以及以上三者的混合样等4种样品进行了变温培养、驯化,筛选到一组低温降解苯胺高效菌群--吉化污泥.该菌群对苯胺初始浓度不高于800 mg/L驯化培养基中苯胺的降解率可以达到100%,当初始苯胺浓度升到1000 mg/L时,去除率也能保持在60%以上;菌胶团形成能力较强,菌胶团形成指数达到21.2%;并且在高岭土絮凝试验中表现出很强的生物絮凝能力.该菌群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培养温度15℃,属于耐冷菌群.适合作为生物强化菌剂投加到低温苯胺类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提高处理系统的净化能力.葡萄糖作为共代谢基质对低温苯胺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而无机氮源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一株芘的高效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旨在为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微生物资源和科学依据,从某焦化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出一株降解芘的优势菌株B-1,该菌株可在以芘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能利用芘的最高浓度为130 mg/L左右.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l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判断菌株B-1为芽胞杆菌属.投菌量、芘初始浓度、pH...  相似文献   

20.
真菌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生物降解法是近年来兴起的VOCs治理技术,它具有费用低、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目前,有关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研究大部分都以细菌作为优势微生物,而对于真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真菌具有耐干燥、耐弱酸等特性,使得其在处理疏水性VOCs上具有明显优势。分析了真菌的降解特征及优势,总结了已分离到的可降解VOCs的真菌及其善于降解的污染物,重点探讨了影响真菌生物反应器VOCs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和相关动力学研究,并对今后真菌降解VOCs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