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与发展》课程在北师大的开设情况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与发展》课程在北师大的开设情况及效果分析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陈飞星1.国内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及其教材建设情况目前,国内外环境教育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尤其在高等院校和有关的专科学校,环境教... 相似文献
2.
《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经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法共分六章四十二条。 第一章 总则 明确了实施清洁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介定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提出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 相似文献
3.
4.
当我们翻开历史,多是政治家的纵横捭阖、军事家的运筹帷幄,间或也点缀着创业者的筚路蓝缕、才子佳人的绝代吟讴以及贩夫走卒的引车卖浆。然而,当我们专注于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奔走腾挪之时,《什么是环境史》的作者唐纳德·休斯(DonaldHughes)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久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历史角色。这个角色为人类的历史演出提供了一切后勤保障,甚至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但它却又永远低调地把自己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已把环境教育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大纲,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极大的提高了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环境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每年少量的环保类专业毕业生尚不能满足环保岗位自身的需要 ,另一方面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非环保专业几乎没有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据我们调查及反馈的信息表明:中专生非环保专业的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大多数来自媒体,而且认识较为粗浅,对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及环保法规政策没有一个比较系统、深刻的理解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 相似文献
6.
7.
从环境史角度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既充分肯定了工业革命对英国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又真实地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苦难和斗争、希望和欲求,由此揭示出工业化初期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因而,从环境史角度看,《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既为考察世界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又阐发了富于启发性的观点,是一部关于英国环境问题的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8.
9.
正长城之外,又一惊雷。环境史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国环境史的领军人物马立博所著的《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部环境史著作,也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该书英文原版于2012年出版,时隔三年,第一版中译本终于在2015年10月面世。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将生态分析运用到历史研究之中,从而补充了已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 相似文献
10.
编者:红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在整个环境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1600万,在校生2.2亿人,在校学生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未来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在校生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无一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师资的重任,更承担着培养环境教育教育者的责任。各地高师、中师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环境教育。其基本形式:1.开设环保必修课或选修课;2.各学科的环保知识渗透;3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各地经验认为,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是可行的,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暂… 相似文献
11.
以艾里克湖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艾里克湖生态补水前后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并对生态补水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13.
14.
环境史研究在欧美的出现,不早不晚,恰好是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史作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其产生与发展既与环境问题加剧、环境意识勃兴有关,同时也受到本国学术传统的影响而各具特点。具体到英国的环境史研究,荒野意识和生态学的影响显然较美国要弱,更多的情况是经济-社会史、景观史和历史地理学的延续或扩展。因此如果说环境史在美国已成为了新兴学科,那么在英国(或者说在欧洲)仍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布雷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内涵也应不断地调整。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是主力军,所以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容质疑。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快乐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危机,甚至给支撑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此可见,仅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看作是生产力,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当然,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