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大型露天矿回填溜槽运输系统产生的粉尘污染问题,运用溜槽物料牵引流、落料诱导气流和剪切气流理论分析了溜槽工艺的粉尘析出机理。研究发现,溜槽运输系统粉尘的析出是诱导空气的尘化作用、剪切压缩尘化作用的结果,粉尘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物料的基本属性、运行速度及溜槽出口落差。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小空间粉尘颗粒的扩散规律和颗粒运动轨迹,结果显示溜槽系统粉尘粒径范围在0~100μm,物料流速度大于10m/s时,粉尘大部分被扬起,溜槽出口距离平台距离越大粉尘析出量越大。为制定多尺度、综合的粉尘防治措施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煤厂输煤系统转载点粉尘产出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选煤厂输煤系统转载点多、产尘量大、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对输煤系统转载点处的产尘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装特殊设计的导料槽、安装复膜扁布袋除尘器及增加湿式降尘系统等控制措施,并对改造前后转载点处的粉尘浓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造后转载点处的作业环境达到了治理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餐厨垃圾与活性污泥混合厌氧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对餐厨垃圾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进行混合厌氧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餐厨垃圾与活性污泥的物料配比、TS质量分数、接种量及温度等因素对产气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探索多因素共同作用对混合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及产甲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因素对累积产甲烷量的影响顺序为接种量TS质量分数温度物料配比,混合厌氧发酵的最佳条件为物料配比4∶6(质量比)、TS质量分数6%、接种量55%(质量分数)、温度40℃。三次函数可以用于模拟最佳条件下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甲烷量与发酵时间的关系,模型拟合效果较好(P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R~2为0.832,拟合结果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4.
烟气和粉尘性质对除尘效率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对影响电除尘器内部气流分布的烟气含尘浓度、烟气湿度、粉尘粒径及真密度等因素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烟气和粉尘性质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由于在仿真过程中考虑了烟气特性和粉尘性质等因素,不仅可获得各因素对气流分布均匀性的影响,而且仿真结果更能反映电除尘器气流分布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烟气和粉尘性质仿真方法可以为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分析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输煤皮带转载点密闭罩内流场对吸尘效果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对某转载点密闭罩内气固两相流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气流分布和煤尘浓度分布的分析,发现溜槽转折处较大的气流偏转会增加煤尘起尘量和导致局部煤尘积聚,吸尘罩的开口角度对吸尘效果也有较大影响。为了疏导气流并加强吸尘效果,提出了溜槽转折处和吸尘罩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案。研究表明,改进后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吸尘效果有所提高,从而为转载点密闭罩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姚伟  韦巍 《环境工程学报》2012,6(2):561-565
为了进一步提高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降低能耗,对粉尘比电阻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依据粉尘比电阻值定义,建立了收尘极板上粉尘层压降模型,提出了利用压降模型和伏安拟合特性曲线数学表征式来在线测算真实工况下粉尘层比电阻的实现方法。以480C型阳极板、RS芒刺阴极线极配形式进行了模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测算所得的比电阻数值与实际值相符。最后对现有电除尘控制系统中基于比电阻值的反馈控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褶皱比高、过滤面积大的大风量滤筒除尘器存在不完全清灰的随机性更大,因为脉冲清灰过程中脉冲气流在滤筒内的流场分布不均引起滤筒侧壁压力的不均匀分布。主要通过检验大风量滤筒(325×1 000 mm)侧壁压力峰值变化过程和探寻引起侧壁压力峰值分布的气流动态变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冷态实验时,有诱导喷嘴时,滤筒侧壁压力峰值呈现从上到下减小的趋势,滤筒侧壁压力变化过程与滤筒上粉尘剥落的过程相一致;动态实验时,随着过滤风速增大,滤筒侧壁压力峰值出现增大的现象,因为脉冲气流受到系统过滤气流的影响,脉冲气流在轴向的速度降低的要缓慢一些,动压转化为静压的速度要缓慢一些,出现滤筒650 mm位置侧壁压力峰值明显增大,而在滤筒850 mm位置侧壁压力峰值并未增大,将动态实验用于实际现场,结果表明,长时间运行滤筒底部出现清灰效果差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对烧结厂转载点附近沉积粉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单个转载点为处理单元,新型湿式除尘器就近处理、分类排放的治理方案。运行显示:0~9.98μm的呼吸性粉尘的除尘效率约为92.3%,而9.98~55.36μm的较大粒径粉尘的除尘效率高达96.8%~98.9%,而大于55.36μm的大粒径粉尘的除尘效率接近100%;每个转载点除尘能耗约为3.5kW,能耗不足改造前的10%;除尘水和尘淤达到完全回用,入风口粉尘结块现象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9.
粉尘对电除尘器气流分布影响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更加精确地研究电除尘器入口气流分布特征, 论文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对电除尘器内部气流分布进行了数值仿真。由于在进入除尘器的气流中引入了粉尘粒子,不仅可获得粉尘及粉尘颗粒粒径大小对气流分布均匀性的影响,而且这种模拟更加接近除尘器的气流实际情况。提出的模拟方法为电除尘器的气流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粉尘颗粒在单纤维表面沉积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模拟方法模拟研究了粉尘颗粒在单纤维表面上的沉积过程,Kuwabara流场用于计算粉尘颗粒运动的轨迹,模拟中考虑了粉尘颗粒的粒径分布和单纤维在气流作用下的扭曲行为对粉尘颗粒沉积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粉尘颗粒在单纤维表面上的沉积形态与分布特征依赖于Stokes数、粉尘颗粒粒径分布和纤维扭曲程度;模拟获得的粉尘树枝结构与相关文献提供的实验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1.
滤筒除尘器脉冲清灰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用规格φ325 mm×660 mm滤筒采用普通喷吹孔和诱导喷嘴进行脉冲清灰实验研究,测试滤筒侧壁压力峰值和压力上升速度,并使用高速动态分析仪拍摄清灰时粉尘从滤筒壁面脱落的动态过程。实验证明了滤筒脉冲清灰时,粉尘的脱落是从滤筒上部到下部依次进行,滤筒侧壁第一个压力峰值、最大压力峰值和压力上升速度对清灰效果均有影响,且脉冲气流形成的第一个侧壁压力峰值对滤筒的第一次冲击对清灰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回流气流形成的侧壁压力峰值作用较弱。而压力上升速度不能完全作为评价清灰效果好坏的指标。实验证明,采用诱导喷嘴可以改善滤筒内部流场,提高清灰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SiO2负载无定形磷酸氢钛材料(TiP/SiO2),用于去除废水中的Pb(II)。通过不同温度、pH和时间条件研究分析TiP/SiO2对Pb(II)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iP/SiO2对Pb(II)的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其动力学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模型,平衡时间为2 h;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实验计算所得的热力学参数显示,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D-R模型拟合参数表明,该吸附主要以离子交换为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大型电除尘器双室流量分配和除尘器进口管道内气流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根据数值计算结果确定管道导流板和隔流板的布置方案:隔流板长度150 mm,与水平方向夹角27°;导流板长150mm,与管壁等间隔平行布置3块导流板。利用数值计算指导模型实验设计,并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数值计算、模型实验、现场实验所得电除尘器两室流量偏差分别为±1.8%、±1.7%和±2.1%,三者吻合较好,均满足《电除尘器气流分布模拟试验》性能考核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所设计的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为了掌握该装置的运行规律以及除尘效果,以铁磁颗粒为床料,通过实验分析了铁磁颗粒质量对床层高度的影响,以及风量和磁场强度等因素对床层高度和压强降的影响,并对风量和磁场强度与除尘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运行条件:进口含尘气体浓度为20 g·m-3,磁场强度为300 Gs,风量为110 m3·h-1,除尘效率高达99.34%,为电磁浮动床用于高温除尘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无动力除尘器不同尺寸结构的除尘效果,建立粉尘和空气耦合下的数学理论模型。采用Gambit软件构造无动力除尘器的实体结构,将自定义的UDF函数导入到Fluent软件中进行数值模拟,并应用了静压差计算不同除尘器尺寸结构下的含尘气体回流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无动力除尘器回流管直径为600 mm,向下倾斜为10°,以及落料管入口高度距回流管口为1 150 mm时,无动力除尘器内含尘气体回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规格为325 mm×660 mm滤筒在采用高效诱导喷嘴(超音速引流喷嘴和气流散射器)喷吹时的内部流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喷吹气流在滤筒内的压力分布云图和喷嘴处的速度分布图,得出模拟结果与脉冲喷吹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和实验的准确性。进而从微观上分析得出采用诱导喷嘴可使气流更加稳定的进入滤筒内部,以此确保滤筒长度方向上内壁清灰压力的均匀性,对滤筒清灰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解决滤筒的清灰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给水污泥为吸附材料,采用正交实验与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多种因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pH为3,粒径1.98mm,投加量8.0g/L,吸附时间24h。结合SEM/XRD和EDS等表征方法,对给水污泥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和分析。Langmuir、Freundlich和D-R等温吸附方程均能较好的拟合给水污泥对磷的吸附特征。在298、308和318K温度下,Langmuir拟合得到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47、3.84和4.39mg/g。由D-R方程计算的吸附自由能E为10.77~10.83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吸附。  相似文献   

18.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采用FLUENT中的多孔介质模型对褶型空气过滤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得到了空气过滤器的一些阻力性能。结果表明,褶型空气过滤器在过滤气体中的杂质时,过滤器的阻力随着进口风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增加过滤器的褶数会增大过滤器的过滤面积,过滤器的过滤面积增大之后过滤器的过滤速度会相应减小,由此可以减小过滤器的阻力。但是增加过滤器的褶数之后会相应的改变过滤器滤芯的褶间距,褶间距的大小会对气流的流动产生影响。气流的流动会影响过滤器的阻力。这些研究可以为过滤器滤芯的设计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污泥静态好氧发酵中堆体板结与通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污泥静态好氧发酵中板结对强制通风和发酵进程的影响,降低通风能耗,基于理论研究确定了压降为强制通风风量的决定性因素,并通过实验获取不同发酵阶段和强制通风条件下的堆体通风量和抗剪强度数据,分析堆体内板结的形成规律,通过计算验证板结的形成和消失对通风的影响,提出了需要改善通风的时间节点;然后基于风机的变频控制研究了风机功率变化对强制通风的影响。提出的通风解决方案采用阶段变频通风,实现了堆体温度和通风风量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垃圾焚烧飞灰对陶瓷砖烧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DTA-TGA分析及烧成实验2种方法确定不同配比物料制陶瓷砖的最佳烧成温度及烧成范围,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测定了不同配比物料在各自最佳烧成温度下烧成所得制品的性能及浸出毒性。结果表明:DTA-TGA分析所得烧成温度略高于实际烧成温度;飞灰掺加量的增加有利于降低陶瓷砖的烧成温度,当掺加量为10%、20%和30%时,制品最佳烧成温度分别为1 132、1 031和985℃;各配比物料在各自最佳烧成温度下烧成的制品均达MU20强度等级,满足抗风化的要求,制品浸出毒性远低于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