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高纯锗γ能谱分析仪测量中国华东某铀矿区附近河流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计算γ辐射吸收剂量率(D)、有效镭浓度(Ra_(eq))、外照射指数(H_(ex))、内照射指数(H_(in))、年有效剂量当量(AEDE(室内和室外))和年性腺剂量当量(AGDE)等放射性参数,并开展沉积物的放射性危害评估,最后通过Pearson线性系数确定放射性核素比活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河流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51.55、37.32、57.63和756.86 Bq·kg~(-1),除~(226)Ra外,其他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均高于中国平均值;距离污染区较远或存在河流稀释作用的区域,沉积物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处于正常水平,作为建筑材料使用时比活度不存在超标;放射性核素~(238)U、~(226)Ra和~(232)Th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拉萨河中放射性核素238 U和232 Th的污染水平及其对人类的致癌风险,利用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16个采样点水样的238 U和232 Th含量,采取美国环境保护局(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推荐的放射性核素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评估不同年龄人群因饮水途径摄入核素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拉萨河中238U和232Th平均活度浓度分别为(2.62±3.46)×10-2 Bq·L-1和(2.3±0.478)×10-3 Bq·L-1,比我国地表水平均值分别高31%和低61.7%;238U和232Th含量沿程分别呈波动稳定和波动变化的趋势;不同人群平均总致癌风险分别为(4.81±4.61)×10-8(幼儿组)、(2.29±1.81)×10-8(少年组)和(3.08±2.13)×10-8 a-1(成年组),均低于1×10-6 a-1(US EPA标准)和我国地表水平均致癌风险值,但对幼儿的致癌危害最大;238U和232Th的致癌风险贡献率随年龄的增长分别下降和上升;建议对羊八井镇附近河水进行持续监测,确保地热资源开发不会造成拉萨河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本研究不仅可以为拉萨河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拉萨河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取相山铀尾矿库的浅层尾矿砂为研究对象,研究核素在浅层尾矿砂的垂直分布特征.通过对尾矿砂样进行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等)比活度的测量,发现不同深度尾矿砂中放射性比活度差异明显,最显著的是在80cm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达到最大,此处238U、226Ra、232Th、40K的放射性比活度分别为11480.9、15793.8、1903.2、3885.0 Bq·kg-1.尾矿砂中核素的这种分布特征可能是由于在氧化、降雨淋滤、水-岩(砂)作用下,核素发生了溶解、迁移和沉淀等系列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及影响状况,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典型生物样品,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发现所采样品均含有放射性核素~(137)Cs。同时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1)2011年,~(137)Cs在鲨鱼(Mustelus griseus)体内的分布最高,高达1.16Bq·kg~(-1),最低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仅为0.05 Bq·kg~(-1)。2012年整体上所有海洋生物体内的~(137)Cs质量活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137)Cs最高质量活度出现在蜞鳅(Coryphaena hippurus)体内,达0.04 Bq·kg~(-1),最低也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仅为0.001 Bq·kg~(-1)。(2)2011年中不同胴长组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是250~300mm,达到了0.73 Bq·kg~(-1)。2012年中~(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胴长组是200~250 mm,达0.034 Bq·kg~(-1)。(3)从两年巴特柔鱼的不同组织部位的质量活度分布情况来看,内脏聚集的核素~(137)Cs质量活度最高,其他3个部位(头部、躯干和鳍部)明显偏低。(4)通过两年的营养级分析,~(137)Cs核素质量活度初步呈倒金字塔分布。所测得的生物体中的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水平与通用水平。初步了解了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主要渔场核辐射的影响,以期为海洋放射性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土壤放射性污染、特别是天然放射性核素产生的污染因其半衰期长、治理难度大一直是重点关注领域;目前对土壤放射性污染研究集中在核设施、铀矿冶等领域,伴生放射性矿运行对周围土壤的放射性污染关注较少,广东省伴生放射性矿周围土壤放射性水平分析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掌握广东省伴生放射性矿周围土壤放射性水平,按照《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GB/T 11743—2013),分析广东省26家伴生放射性矿企业厂界下风向、周围居民点和对照点土壤中U-238、Ra-226、Th-232等关键核素活度浓度。结果表明,厂界土壤中U-238、Ra-226、Th-232活度浓度最大值分别为(378±15)、(207±8)、(487±19) Bq·kg-1,居民点土壤中U-238、Ra-226、Th-232活度浓度最大值分别为(337±13)、(139±6)、(233±9) Bq·kg-1,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厂界外土壤没有放射性污染;有8家企业生产活动可能使得厂界周围土壤放射性水平超过当地环境本底水平,其余企业厂界土壤放射性水平与本底水平相当,反映出部分企业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10)Pb、~(210)Po快速联测方法作了深入研究,确定了适用于环境水样中~(210)Pb、~(210)Po联测的最优实验条件.在未经萃取分离情况下,以坑坏血酸+盐酸羟胺混合体系作还原剂,当盐酸浓度为0.5 mol·L~(-1),沉积时间为2 h,沉积温度为90℃,溶液体积为50 mL时,~(210)Bi、~(210)Po可同时自发沉积在铜片上.利用在同一衰变链上活度最终平衡的特点,通过测量~(210)Bi计数计算得到水中~(210)Pb的活度,然后通过209Po示踪α能谱法求得水中~(210)Po的活度.方法精密度优于10%,加标回收率在95.3%—107.6%,~(210)Pb、~(210)Po探测限分别达到1.2 mBq·L~(-1)和0.15 mBq·L~(-1).利用该联测方法对粤北矿山地区环境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饮用水中~(210)Pb、~(210)Po活度浓度范围分别为(2.4—38.7)mBq·L~(-1)和(1.0—4.1)mBq·L~(-1);河溪水中~(210)Pb、~(210)Po活度浓度范围分别为(4.3—181.5)mBq·L~(-1)和(0.7—23.3)mBq·L~(-1).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葛店地区汞污染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涛  马振东  赵宾  龚敏 《环境化学》2005,24(4):454-458
对武汉市葛店地区的土壤、水体及沉积物进行了系统取样、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表层和底层土壤中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14mg·kg-1和0.181mg·kg-1,分别是区域土壤汞背景值的6倍和3.6倍,初步分析原因为污灌、大气汞的干、湿沉降和使用含汞农药;水体汞含量平均值为1606.77ng·1-1,远远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的Ⅲ类水质标准(≤100ng·1-1),且水体汞含量随距化工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形态分析表明,水体汞大部分以粒子态和溶解态存在,活性汞只占很小一部分;沉积物样品中汞的含量范围为2.450-8.630mg·kg-1,平均值4.677mg·kg-1,污染程度随距化工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基准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总氮、总磷负荷很高,当外来污染源得到控制时,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逐渐释放出来,对湖泊水质与生态系统影响很大。为合理削减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沉积物中营养盐向上覆水体释放,研究制定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基准阈值,分别测定了100个湖泊的89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8个典型湖泊11个柱芯的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析了沉积物TN、TP浓度剖面分布特征。通过频度分布法对100个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通过背景值比较法确定了8个典型湖泊沉积物的TN、TP背景值。结果表明,100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TN浓度范围在479.70~5 573.65 mg·kg-1,TP浓度范围在248.44~1000.33 mg·kg-1,不同湖泊表层沉积物中TN、TP值差异较大。8个典型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含量整体上表现出随着深度增加而下降变化趋势,在深层沉积物中含量保持稳定。所调查8个湖泊TN均值为1443.83 mg·kg-1,变化范围为247.45~3719.46 mg·kg-1,各湖泊中TN均值表现为:沱湖〉焦岗湖〉花园湖〉七里湖〉北民湖〉大通湖〉城东湖〉瓦埠湖;TP均值为519.62 mg·kg-1,变化范围为225.41~1944.89 mg·kg-1,各湖泊中TP均值表现为:北民湖〉大通湖〉七里湖〉焦岗湖〉沱湖〉瓦埠湖〉城东湖〉花园湖。不同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背景值差异很大。通过对100个湖泊表层沉积物TN、TP的频度分析发现,沉积物营养盐含量上25%点位对应的TP质量浓度398.51mg·kg-1,TN质量浓度为1106.24 mg·kg-1,沉积物营养盐含量下25%点位对应的TP质量浓度664.58 mg·kg-1,TN质量浓度为2916.66 mg·kg-1。通过互相之间的比较分析,推荐采用背景值比较法确定的各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背景值均值与频度分步法25%点位对应的总氮值和40%点位对应的总磷值作为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基准阈值。因此,?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下游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取样与室内检测,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的比活度进行空间分析。同时采用γ辐射吸收剂量率和年有效剂量法进行土壤环境放射性水平评价,得出土壤中所检测的4种典型核素放射性比活度差异较大。在土壤表层和剖面,226Ra和40K的均值、最大比活度和标准差均较高,232Th和238U较低。而226Ra含量超出当地背景值较多。剖面上4种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均有随深度降低的趋势,高值出现在土壤浅层,这可能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等有关。综合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可知核素232Th、40K的迁移能力比238U、226Ra弱。放射性水平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年有效剂量率平均值小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和全国年有效剂量率的推荐背景值,但是γ辐射吸收剂量率均值高出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准确定量评价了尾矿库对居民造成的辐射影响,同时为放射性核素在周边稻田植物根系中的迁移机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研究九龙江河口汞污染情况可为该地区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九龙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含量及不同形态汞的含量,分析了汞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含量范围0.112~0.259 mg·kg-1,平均值0.172 mg·kg-1,部分采样点汞含量超过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限值(0.20 mg·kg-1);沉积物中各形态汞平均比例顺序:残渣态(61.8%)可氧化态(27.8%)弱酸溶态(7.8%)可还原态(2.6%),可提取态占有相当的比例,对水体汞污染具有一定贡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可知,该河口区潮间带沉积物中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程度均为中等~较高水平,需对汞污染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农业土壤中镍的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农业土壤取样调查表明:研究区农业土壤中镍的含量范围在2.29~112.00mg·kg-1之间,平均值(27.79±18.39)mg·kg-1,有24.9%土壤样品的镍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土壤中镍的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滨海沉积物和三角洲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中镍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成土母质的土壤;可能受到富含镍的西江和北江沉积物质的影响,西江和北江三角洲沉积区土壤中镍含量明显高于东江三角洲沉积区。调查结果为研究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治理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在陆域使用的氯丹对沿岸海域的污染状况,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作为指示生物,用石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其软组织中氯丹含量。结果表明,2008—2012年在华南沿岸海域采集的115份牡蛎(以湿质量计)样本中有17份检出氯丹,其含量为2.1~9.3μg·kg-1,明显低于加拿大食品安全限量和我国畜肉中安全限量,远低于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牡蛎样本中氯丹平均含量为0.69μg·kg-1,与亚太地区沿海双壳贝类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牡蛎样本中氯丹含量的站位间差别较大,区域平均值(μg·kg-1)由高到低依次为粤西(1.17)粤东(0.77)海南岛(0.63)珠江口(0.41)广西(未检出),年平均值(μg·kg-1)在2008年明显较高(1.61),2009—2012年从0.71逐渐下降至0.26。牡蛎中氯丹含量时空变化表明,牡蛎栖息环境中氯丹污染物的来源不完全固定,污染强度不稳定。牡蛎样本中反式氯丹/顺式氯丹比值为0~1.58,平均比值为0.58,有别于工业品氯丹(比值为1.26),说明牡蛎体中氯丹已发生异构体转化或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3.
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和HCHs残留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4次采集珠江八大人海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法分析沉积物中DDTs(p,P’-DDE、P,P’-DDD、0,P’-DDT、P,P-DDT)和HCHs(α-HCH、β-HCH、γ-HCH、δ-HCH)的污染现状。结果显示,珠江8大人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总含量介于1.02—3.08μg·kg-1之间(以干质量计,下同),平均值为1.91μg·kg-1;HCHs总含量介于0.21—0.41μg·kg-1之间,平均值为0.31μg·kg-1。DDTs平均含量大于HCHs,其中P,P。DDT对污染的贡献最大,含量范围为ND~7.66μg·kg-1,平均值为2.12μg·kg-1。大部分样点伽(α-HCH)/w(γ-HCH)比值小于3,说明研究区α-HCH大都被降解,或者林丹正取代工业HCHs成为珠江口水环境中HCHs输入的主要来源;甜(DDT)/w(DDD+DDE)比值大于2,表明沉积物中除早期农药残留外,仍然有新的DDTs类农药输入。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海洋背景区域大气中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状况,于冬、春和夏季在福建省沿海岛屿东山岛连续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结果显示,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PCBs浓度范围为0.11—16.95 pg·m~(-3),平均值5.53±4.31 pg·m~(-3).通过对比其他区域发现,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PCBs处于较低水平,其含量与海洋背景区域相当.PCBs浓度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冬春季高而夏季低.冬季,PCBs以高氯取代化合物为主,而春、夏季以低氯取代化合物为主.气团来源的季节性变化、气象条件参数(如降雨量、温度、大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水气压)是影响PCBs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PCBs的干沉降通量为1.34 ng·m~(-2)·d~(-1),冬春季沉降通量明显高于夏季,按照东山岛海域覆盖面积(36200 km~2)估算,每年PCBs以干沉降入海通量约为12.84 kg.  相似文献   

15.
北江表层沉积物中铊污染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珠江水系北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铊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价珠江流域北江铊污染现状及其生态风险,该研究于2006年采集了广东省北江韶关至清远段的沉积物样品,采用混酸消解后,使用ICP-MS测定了沉积物中铊的含量,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北江的铊污染和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珠江水系北江河段沉积物已达到了较高的铊污染水平,对周围环境存在着较高的铊生态风险.北江干流沉积物中的铊质量浓度范围为0.92 ~ 2.32 mg·kg-1,平均值为1.70 mg·kg-1;各支流沉积物中铊质量浓度范围为1.02 ~ 3.22 mg·kg-1.个别采样点,特别是接近韶关冶炼厂排放口附近沉积物中铊的含量达到7.78 mg·kg-1,具有极高的铊生态风险.对于北江各支流,铊的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马坝河>武江>浈江>滨江>龙塘河,其中马坝河沉积物铊存在高度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同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沉积物中16种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规定的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多环芳烃毒性贡献,并评估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总浓度范围为32.84~283.47 ng·g(-1);2020年浓度范围为66.93~132.64 ng·g(-1);2020年浓度范围为66.93~132.64 ng·g(-1)。在空间分布上,2019年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在靠近渔港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S3=(283.47±29.94) ng·g(-1)。在空间分布上,2019年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在靠近渔港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S3=(283.47±29.94) ng·g(-1)),而2020年在靠近舟山岛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L6=(132.64±9.95) ng·g(-1)),而2020年在靠近舟山岛的区域呈现较高浓度(L6=(132.64±9.95) ng·g(-1))。与2019年相比,2020年多环芳烃的平均浓度有所降低,且其细胞毒性量化指标——生物分析当量浓度(BEQ_(bio))的平均值(66.62 mg·kg(-1))。与2019年相比,2020年多环芳烃的平均浓度有所降低,且其细胞毒性量化指标——生物分析当量浓度(BEQ_(bio))的平均值(66.62 mg·kg(-1))远低于2019年(128.20 mg·kg(-1))远低于2019年(128.20 mg·kg(-1))。在长江口沉积物毒性当量浓度中PAHs所占比例较小,2019年和2020年由PAHs引起的细胞毒性的平均占比分别为4.46%和4.25%。该结果表明,检测到的PAHs仅能解释所观察到的复合毒性效应的一小部分,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对其他未检测的化学物质进行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7.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采集沉积物样品及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法计算了该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通量,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的DIC浓度差、温度、盐度和pH对DIC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研究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32.45±190.78)μmol·m-2·h-1和(223.05±110.39)μmol·m-2·h-1.夏季交换通量高于秋季,DIC扩散方向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沉积物表现为DIC的“源”.此外,交换通量会随着DIC浓度差或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盐度或pH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研究PBDEs在不同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对于理解其环境行为及归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集不同区域沉积物及生物样品,考察了PBDEs在环渤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中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模式及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沿岸表层沉积物中PBDEs总量(Σ10PBDEs)的浓度范围在0.446~26.8 ng·g-1(干重,dw)之间,中值为1.02 ng·g-1(dw),底栖生物中PBDEs(Σ9PBDEs)的浓度范围为0.053~9.90 ng·g-1(dw),中值为1.25 ng·g-1dw;沉积物中BDE-209为最主要的单体,平均丰度达到90.5%,生物体中主要以低溴代BDEs为主,其中单体BDE-47的含量最高,平均丰度范围为43.2%~49.7%;沉积物和生物中PBDEs的含量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莱州湾和锦州附近区域的结果明显高于其他区域;5种不同的底栖生物对PBDEs均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富集性,其中∑9PBDEs的BSAF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菲律宾蛤仔(0.43~4.06,mean=1.19)紫贻贝(0.34~2.86,1.03)四角蛤蜊(0.17~1.95,0.82)麻蛤(0.13~2.33,0.61)牡蛎(0.09~1.20,0.52)。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与不同物种BSAF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BDE-17单体外,其他单体的BSAF值表现出随log KOW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红海湾近岸海域20个采样站沉积物样品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和As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2.60~13.30、16.70~38.00、45.20~81.10、0.00~0.11、10.40~23.10、0.03~0.50、6.42~10.20 mg·kg~(-1),平均值分别为6.29、25.44、57.87、0.03、15.32、0.07、7.97 mg·kg~(-1),其中,Cu、Zn、Cd、Cr和Hg平均值低于全国海岸带重金属的背景值。海洋沉积物质量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u、Pb、Zn、Cd、Cr、Hg和As的平均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Ⅰ类标准,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的污染程度为PbAsZnHgCrCuCd。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红海湾近岸海域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级"较低",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结合重金属富集程度分析,该海域Pb的富集程度较高且集中于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TOC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TOC含量与重金属Cu、Pb、Zn、Cr和As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0.41%和16.48%;结合相关性分析,认为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Zn、Cr和As的主要来源为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文章揭示了红海湾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可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珠江入海口不同种类海产品中汞和甲基汞的分布特征,并评估此区域内海产品的食用人群的暴露风险,于2015年春季在珠江入海口海域捕捞11种不同种类的海产品,利用直接燃烧-原子吸收法和KOH/H2O消解-气相色谱(GC)-冷原子荧光(CVAFS)法分别分析其肌肉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含量。结果表明,THg质量分数范围为27.1~231.4μg·kg-1(干质量,下同),Me Hg质量分数范围为21.7~197.0μg·kg-1(干质量,下同),不同种类的海产品THg和Me Hg质量分数均值排序为:鱼类(152±75.1μg·kg-1,127±58.0μg·kg-1)甲壳类(87.7±44.2μg·kg-1,63.4±34.1μg·kg-1)贝类(29.7±7.2μg·kg-1,24.3±3.2μg·kg-1),处于食物链不同营养层级解释了这种含量差异。与国内其它地区海产品相比,珠江入海口鱼类THg和Me Hg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野生捕捞或市售鱼,贝类THg和Me Hg含量与其它地区相差较大,而甲壳类相差甚微。海产品中汞绝大多数以Me Hg形式存在,Me Hg占THg的比例范围为70.2%~92.9%。同种类不同生物体内Me Hg和THg的含量与其捕食水层有关,以中下层或底层生物为食的鱼类体内Me Hg和THg含量明显高于以中上层生物为食的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所有海产品中Me Hg含量均低于国内外相关标准限值。通过对人群食用暴露风险评估表明,人群食用该区域内海产品Me Hg最大摄入量为0.20μg·g-1·d-1远低于美国EPA颁布的Me Hg摄入量参考限值(1.1μg·g-1·d-1)和WHO/FAO制定的临时性周可承受摄入量(0.23μg·g-1·d-1),食用人群的暴露风险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