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本章在翔实介绍生态制度文明的含义、特点、分类、功能、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实际,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生态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等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2.
罗文君 《环境保护》2020,48(3):19-22
在环境治理中,环保督政制度是确保地方党政切实履行环保职责的重要制度。新时代以来,我国环保督政制度的关键抓手是:强化地方党政生态环境主体责任、加大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的环境指标权重和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在内在功能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对地方党政的环保履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完善这个制度,应该加大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权重、建立合法的地方党政环境治理行政容错机制、完善生态环境问责党内法规。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监管问责制度。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本构建了生态环境部系统内和中央层面双轮驱动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其中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顶层制度安排,是对生态环境部系统内督察制度的全面升级,这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构成及其特征,提出强化督察结果、运用督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首轮督察评估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水污染防治信息是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文介绍了美、英、德、日等国家环境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制度及公众参与实践活动,以期为我国水环境立法及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过程,指出了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和环境法律体系转型中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即有关生态文明制度的概念和规范进入环境法律后,新旧法律概念和规范的交叉重复及冲突的问题;有关党的全面领导和监督如何纳入环境法律文本,如何同环境法律的行政法基本属性调和的问题;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普遍要求同地方环境治理实际能力差距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后,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内部到社会公众的全面关注。为了追究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在环境法律之外,中央与地方出台文件规定了多种环保问责制度。环保问责制度的法治化首先面临是否予以法律化的问题。而一项制度(或政策)上升为法律,需要具备制度普遍性、客观性、稳定性的内部条件与完善的配套制度、坚实的实践基础以及良好的法律修订时机等外部条件。生态环境领域按日计罚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化经验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理论条件。据此,现有的非法定问责制度并非全部具备法律化的条件,部分问责制度无需进行法律化,通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予以完善即可;而部分问责制度已经具备法律化的内部条件,还需通过进一步实践检验与配套制度的完善才能予以法律化。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公众参与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环境NGO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组织形式,探讨环境NGO与公众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合力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润青 《环境保护》2023,(Z2):85-86
<正>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高度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各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者在惩处的手段与力度上,均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生态环境保护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通过行政处罚、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广泛、系统复杂,依法治国需要生态文明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需要将宪法有关生态文明理念法律化,仅靠现有的《环境保护法》不足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政策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推进、生态整体性自然规律、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地方立法实践,合力支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相似文献   

10.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是当代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象征。2012年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增加了有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环境参与的内容,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界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拟结合《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对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公众参与的立法进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构建三地协同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倍显紧迫。文章分析了现阶段京津冀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的客观必要性,初步提出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构想,主要包括高度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准入制度、全局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协调联动的区域污染防治机制、全方位的环保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和社会参与的市场调节体系,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率先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战略环评智库的建设思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专业化高端智库。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相继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理念,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因此,生态文明领域智库无疑将是智库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战略环评智库应立足于从行政决策源头预防生态、资源和环境恶化,对大尺度、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预警与应对,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战略环评智库应是一个多领域交叉、多部门协作参与的平台。本文分析了战略环评智库的思想理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制度规范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社会文明建设范畴,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理念及价值支持,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逐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但法律保障体系框架、制度还需要完善,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应以生态文明相关的基本法律为基础和出发点,依据生态优先、生态民主等相关原则,要从防治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层面,制定完整的法律保证制度,建立防、管、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础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为进一步解析哈尔滨市农村污染现状、发展态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哈尔滨市农村污染防治的意义与必要性,文章在调研当前哈尔滨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相应的防治对策,为哈尔滨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新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重视度不高,导致新疆各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差。面对新疆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难以落实、环境执法不严、司法救济困难、监管机制不完善、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自治区政府应完善新疆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推进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建立环境保护司法救济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等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路径,建设美丽新疆。  相似文献   

16.
张灿  曹可  赵建华 《环境保护》2020,48(7):8-13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发展情况,梳理了国家机构改革打通"陆地和海洋"后体制机制改变带来的机遇,分析了一段时期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及能力短板,从完善制度体系和能力匹配等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思路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环境保护科学》2015,(5):54-59
"十三五"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将是经济发展、国际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常态的同时,环境保护将面临诸多挑战和重大机遇。文章梳理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并分析了沈阳市的环境保护形势,提出了沈阳市"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构想。"十三五"期间,沈阳市环境保护应以实现环境质量改善和提供民生环境福祉为核心目标,重点围绕大气、水、生态、环境风险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设计战略任务,并建立夯实法律基础、强化行政管控、突出经济引导相融合的环境管理新模式,切实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寻求共识,开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非常关键的目标窗口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将同时启动编制,亟须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使命与定位给出全局性、战略性、科学性的审视、研判和决策。本文立足"价值—制度—行动"框架,展开对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使命与定位的具体分析,首先提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具有文明伦理价值、国家战略价值、发展质量价值、财富均衡价值、整体治理价值五重属性,进而从国家规划体系构建的制度层面提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稳健与积极两种情景下的定位选择,最后从行动层面提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体系与实施路径的构建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陕西省立法形式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文对该条例在立法理念、立法模式、环境管理体制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地方环境立法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环境立法整体上是以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若以生态文明观审视之,发现尚存在如下突出问题:环境、资源、生态三大支柱的制度发展不平衡,"尊环境,重资源,轻生态"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文化"发展生态化"的制度建设不足,"生态资本化"和"环保产业化"方面的制度发展缓慢;缺乏国土空间利用格局的理念,对生态空间的保护不力;未按照利益衡平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未对环境权进行确认,对资源权的规定还不够健全;立法体系上缺乏龙头法和基本法,法律生态化建设尚不充分等。今后,应全面树立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系统推进我国"第三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