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牛-有机肥-农"生态循环模式能解决当前农村秸秆过剩、养牛场粪污污染环境的突出问题,成为高效、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真正让养牛业和种植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大薸生态塘-渔业模式对猪场粪污沼液氮磷消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是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生态处理这些废物是当前生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盆栽试验并结合一定规模示范,研究了以大薸(Pistia stratiotes)为生态塘的水质净化植物,同时作为渔业饵料设计的生态塘-渔业模式对猪场粪污沼液中氮、磷的消纳。结果表明,沼液中氮、磷浓度在合适范围(NH_4~+-N为3.0~5.0 mg/L,TP为0.38~0.63 mg/L)时,大薸生长速度较快,7 d内平均单株有效分蘖数可达9.3个,鲜重增重率则达140.8%;大薸具有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氮的平均去除率达97.2%,磷达85.1%。生态塘(400 m~2)示范结果进一步证实,大面积种植大薸并用作饵料(放养模式为青-草-鲢-鳙-鲫-扁),水体的氮、磷并未出现持续升高现象,相反,总体下降,说明大薸生态塘-渔业养殖模式能够有效地消纳沼液中的氮、磷。据捕捞对象总产量及其体内氮、磷含量,在维持水质不变的前提下,1 hm~2生态塘1年可安全消纳猪场粪污沼液约2 761 m~3(相当氮为726.8 kg,磷为74.6 kg)。沼液-大薸-养鱼放养模式的年利润为全投喂配合饲料养鱼利润的200%左右。该结果说明,生态塘-渔业模式可有效地利用水环境中的氮、磷,实现污水的生态处理。  相似文献   

3.
《环境工程》2015,33(1):72-76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资源化利用最大化为原则,针对规模化养猪场,通过技术集成和装置创新,提出了"固液分离池-上流序批式沼气池-固液分离机"粪污处理工艺,结合沼气工程运行自动化监控技术,形成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新工艺技术。福建省新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应用该工艺技术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能够实现有效资源再利用,避免粪污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有望为规模化猪场建立一种实用生态型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磊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12):119-121
生猪养殖粪污是农村面源污染来源之一,冀东某县是河北省养猪大县,养殖产生的粪污主要采用能源生态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与利用,在养殖粪污的现有利用方式中,存在土壤中重金属积累风险、粪便中病菌抗生素风险、生猪散养的环境风险.针对冀东某县生猪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存在的环境风险,对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粪便堆肥发酵制有机肥工艺进行处理利用;散养型粪污,依托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处理利用;政府依据种养结合的原则,制定养殖规划,确定养殖规模,建立制度化管理,保护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5.
针对猪养殖场废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高效、节能与多层次综合为设计目标,本工程运用UMIC上升式多级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为核心处理部件及厌氧氨化脱氮处理方法,对猪场粪污水采用"预处理-UMIC厌氧反应器-厌氧处理"的工艺路线。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粪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固体悬浮物浓度、氨氮总量、总磷的含量分别为110、18、60、15、0.8mg/L,p H为7~7.5,水质优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同时产生副产品得到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对生猪养殖的废水处理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猪、沼、果(蔬菜)"能源生态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安江万秋生态养殖场实施"猪、沼、果(蔬菜)"能源生态模式工程,其采用三级厌氧消化工艺,以沼气为纽带,连接种养业,不仅有效处理养殖污染物,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增收节支,提高生态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该工程不仅做到经济和环境保护双赢,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畜禽粪污处理不当会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养殖场恶臭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使得畜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等不断蔓延。通过详细调查分析吉林省畜禽养殖情况、畜禽粪污产生量和处理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现状,提出吉林省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对策,既需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也需要研究必要的政策和加强管理,更需要开展必要的国际合作。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吉林省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畜禽养殖业布局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推进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是落实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产业政策引导下,我国东北地区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产业,在饲料供给、资源环境禀赋等方面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环境风险。本文通过计算黑龙江省及其各地级市两种尺度下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在省域畜禽养殖承载指数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情况下,绥化、大庆等市已出现了环境超载的现象,在发展养殖业布局时需要重点加强局部地区的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力度,提高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并提出了以妥善利用和处理粪便为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及时调整方案预防环境风险的发生,才能促进养殖业循环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厌氧消化-仿生态塘-藻网滤床组合工艺处理猪场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鹏  张克强  杜连柱  乔汪砚 《环境工程》2011,29(4):11-14,17
针对规模化猪场废水的特点,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厌氧消化-仿生态塘-藻网滤床组合工艺"的设计及其运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达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处理后的水可全部用于附近农田灌溉,综合效益好,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论文分析了这一模式的系统结构和运作机制,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结果。“猪-沼-果”模式以沼气池为核心,聚集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优化传统种养模式的组织结构,使物质充分利用,能量有效转换,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江西建设了103.87×104个农户家用沼气池和25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每年可以节省木材600×104余m 3,相当于75×104hm2林地的活立木蓄积量;农作物施用沼肥,节省化肥农药,比传统模式提高肥效20%左右。“猪-沼-果”模式在流域综合治理、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和控制血吸虫病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云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农田废水、畜禽粪便、农田固废的面源污染及其使得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云南要实现生态文明,必须走有机农业道路,通过建立动物养殖-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处理污水-有机肥/沼液沼渣回用于有机种植的一体化循环产业模式可协同削减农田废水、畜禽粪便、农田固废的面源污染,并发挥其绿色发展效用。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养殖户积极参与粪污治理,基于意愿转化行为视角,利用吉林、辽宁2省25县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调研数据,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无意愿无行为、有意愿无行为、有意愿有行为),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有无意愿""有无行为""意愿转化行为"三个维度综合分析生猪规模养殖粪污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养殖户的粪污治理意愿与治理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比率达26.8%。影响养殖户粪污治理意愿转化行为的因素主要与养殖规模、粪污消纳地面积、养殖净收益、周边群众舆论、粪污处理技术、粪污处理经济条件、粪污处理相关培训、政府补贴和政府监管等相关性较大,并且对意愿向行为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养殖年限成为养殖户粪污治理意愿转化行为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典型畜禽粪污中雌激素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畜禽粪污中雌激素的排放水平和分布特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HPLC-MS/MS)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典型畜禽养殖类型(猪、奶牛、鸡)排放粪污样品中雌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猪场粪便、沼渣肥、还田土壤、尿液和沼液样品中5种雌激素(E1,雌酮;E2,雌二醇;E3,雌三醇;EE2,炔雌醇;DES,己烯雌酚)总量分别为94.5 ng/g、35.1 ng/g、0.1 ng/g和8 882.2 ng/L、4 388.6 ng/L,其中E1是排泄物中最主要的雌激素;奶牛场粪便、堆肥、还田土壤、尿液、污水进水及出水样品中雌激素总量分别为84.6 ng/g、16.2 ng/g、0.1 ng/g和2 636.7 ng/L、2 605.6 ng/L、615.7 ng/L,其中E1和E2含量最高;鸡场粪便和堆肥样品中雌激素总量分别为60.9和17.5 ng/g.研究显示,猪场、奶牛场和鸡场排泄物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天然和人工合成雌激素,雌激素含量水平总体表现为粪便高于有机肥、尿液高于污水;通过畜禽粪污向环境中排放的雌激素总量表现为猪场>奶牛场>鸡场;厌氧发酵对猪场污水中雌激素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而污水厌氧-好氧净化处理和固体粪高温好氧堆肥对奶牛场排泄物中雌激素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种养平衡的杭州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是生态化、资源化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排放问题的根本途径。论文以土壤有效氮、磷含量预测土壤供肥能力,结合种植和养殖业年度统计数据,利用修正的养分平衡法估算杭州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并分析杭州市各县市畜禽养殖污染风险。结果表明:2014年杭州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以氮、磷计分别为18.20和 18.29头猪当量/hm2,实际承载量分别为13.26和12.70头猪当量/hm2,污染风险指数分别为0.73和0.69,说明杭州市整体处于畜禽养殖低污染风险状态,但各县市的污染负荷差异显著,市区等4个县市属于过量承载,存在较高的污染风险,富阳等4个县市仍有一定的承载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杭州市种养业平衡整体规模配置、布局调整和粪污消纳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泸州市某农业有限公司畜禽养殖污染现状,采用猪-沼-林(菜、果)模式对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粪便和污水进行农业综合利用,按每10头猪(出栏)粪便堆场所需容积约1m3,粪便堆场所需容积为400m3;按每亩土地年消纳粪便不超过5头猪(出栏)计,本养殖场粪便消纳需土地为800亩;按每亩土地年消纳污水(尿液)不超过5头猪(出栏)计,本猪场污水(尿液)经沼气池处理后,需要消纳的土地为800亩。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我国在很多农村地区都开始推行规模化畜禽养殖体系。这项体系的广泛应用虽然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是规模化运作也会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已经对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带来了较多的不良影响,必须要在下一步发展中引起重视。本文先阐述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的重要意义,接着从好氧堆肥直接还田模式、粪污发酵生产有机肥模式、畜禽粪便能源化和沼气循环模式、三分离一净化综合处理模式四个方面,综合全面的探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能够采用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由于秸秆、粪污污染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成为流域污染治理的重要难题.区域内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发展、废弃物协同消纳循环,能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筛选美国、荷兰、丹麦等优势国家,在此基础上开展种养平衡综述研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指出我国种养平衡缺乏统筹规划、区域适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种养废弃物污染防控与高质利用衔接不足等瓶颈问题,并提出顶层设计流域内种植与养殖污染协同控制体系、科学计算种植养殖比例和规模、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种养废弃物绿色循环市场化应用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种养循环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规模化猪场养殖排放的废水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该研究采用复合处理的方法,探索了以低强度超声波强化A2/O生物反应器高效处理规模化猪场养殖废水的新工艺。经检测,通过间歇超声的强化模式对水质改善有明显作用但波动性较大;而采用连续超声模式,处理后出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在原有A2/O生物反应器处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COD、BOD5、氨氮、总磷的浓度分别下降到了41~57、3~8、6~12、0.09~0.8 mg/L的范围内,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的水质要求。猪场养殖废水处理的实际运行效果表明,该强化方法处理效果良好,运行稳定,可实现猪场养殖废水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9.
李环  吴沿友 《地球与环境》2019,47(2):141-150
采用150 g/L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两种桑科植物(构树和桑树)的叶片光合及光呼吸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对植物培养液的相关化学参数以及叶片的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旱对构树根系吸水能力的影响小于桑树的;构树以中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模式适应干旱环境,桑树以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模式来应对干旱环境;在模拟干旱环境下,构树以稳定的羧化效率-高光呼吸速率-高光呼吸利用份额来适应外界胁迫,而桑树以低羧化效率-低光呼吸速率-低光呼吸利用份额来应对外界胁迫。构树表现出对外界干旱胁迫更好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机制可能与其较强的光呼吸作用及其碳酸氢根离子利用能力有关。这种"以碳换水"的机制可能是喀斯特适生植物适应岩溶干旱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研究了28 a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因旅游业导入村落正经历着加速的空间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减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生产复合新型功能空间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生产空间由村外向村内转型发展,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立体扩展,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的全面扩展。与传统乡村聚落"空心化"空间重构过程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资源利用集约不同,旅游乡村聚落则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代表着未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当然,作为旅游城镇化空间演化路径,其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城镇"外向型"发展导向,在生活空间中要重视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生产空间中要关注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生态空间要重视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并以配套综合制度体系建构作为保障。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中国新阶段旅游城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