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经济价值高的富集植物是重金属生物修复新的突破口。为研究粉葛对农田土壤镉(Cd)的富集特征,采用大田试验探讨3种污染程度下粉葛不同部位葛根(葛粉和葛渣)、葛头、主藤、侧枝和叶片中Cd浓度。结果表明:粉葛不同部位中Cd浓度表现为侧枝(8.96 mg/kg)>主藤(6.85 mg/kg)>叶片(5.22 mg/kg)>葛头(2.80 mg/kg)>葛渣(1.36 mg/kg)>葛根(1.21 mg/kg)>葛粉(0.16 mg/kg),且随土壤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表现为中、高污染显著高于低污染(
2.
3.
为探明近岸海域天然鱼类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生态风险,为湛江港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分析湛江港海域26种鱼5个不同组织器官(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和骨骼)的Cu、Cd 2种重金属富集特征,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单因子污染评价和食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u和Cd在鱼类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骨骼;按鱼类的食性不同,Cu和Cd在鱼类富集程度也不同,分别为植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被调查的26种鱼的Cu和Cd含量基本符合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Cd的含量高于"人体消费卫生标准",其食用价值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稻、小麦籽粒砷、镉、铅富集系数分布特征及规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收集现有文献资料,统计土壤、稻米/小麦籽粒As、Cd、Pb含量的污染数据,将数据分为污染调查数据和添加盐作物栽培试验两类,分别计算其作物富集系数(PUF),并对PUF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污染调查数据计算稻米对As、Cd、Pb的PUF中值和全距分别为:0.026(0.004~0.090)、0.150(0.014~1.470)、0.005(0.001~0.031);添加盐试验数据计算稻米对As、Cd、Pb的PUF中值和全距分别为:0.010(0.003~0.033)、0.360(0.056~1.700)、0.002(0.001~0.019).污染调查数据计算小麦籽粒对As、Cd、Pb的PUF中值和全距分别为0.010(0.001~0.110)、0.190(0.030~2.110)、0.017(0.001~0.075);添加盐试验数据计算小麦籽粒对As、Cd、Pb的PUF中值和全距分别为:0.010(0.003~0.028)、0.150(0.055~0.730)、0.001(0.001~0.014).添加盐试验数据与污染调查数据得出的PUF跨幅有明显差异.PUF数值受土壤污染程度、环境条件及作物本身特性等因素的多重影响而不易精准预测,但ln(PUF)符合Gaussian概率分布(R2在0.38~0.94之间).PUF概率模型用于一般风险评估及土壤环境基准制定的保守风险概率计算的条件是,目标污染场地污染程度等参数取值必须在PUF概率模型推导时对应参数取值范围以内,且土壤基本性质及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6.
超积累植物龙葵及其对镉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超积累植物筛选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提取修复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的难点及前沿.杂草具有抗逆境能力强、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以及在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生物量能够急剧提高等特点,可以弥补现有超积累植物的某些缺点和不足,是较理想的超积累植物资源.本文通过室外盆栽模拟试验及重金属污染区采样分析试验,首次发现并证实杂草龙葵(Solanumnigrum L .)是一种Cd超积累植物.其中,盆栽试验表明,在Cd污染水平为25mg/kg条件下,龙葵茎及叶的Cd含量分别超过了100mg/kg这一公认Cd超积累植物应达到的临界含量标准,其地上部Cd含量大于其根部Cd含量,且地上部Cd富集系数大于1 ,同时,与对照相比,植物的生长未受到抑制.污染区采样分析试验进一步表明,龙葵对Cd的富集符合Cd超积累植物的基本特征.这一通过未污染区对超积累植物进行筛选的方法,可以为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获得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选择了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青蒿(Herba Artemisiae Annuae)、飞蓬(Erigeron acer)3种田间杂草进行盆栽试验,其间用不同浓度的镉、铅溶液处理,最后测定杂草根系及地上部镉、铅量。结果表明:3种田间杂草无论是根系,还是地上部,镉、铅量都随处理液浓度增高而增高;3种杂草对镉的富集系数排序为:三叶鬼针草飞蓬青蒿;转移系数排序为:三叶鬼针草青蒿飞蓬;对铅的富集系数排序为:飞蓬青蒿三叶鬼针草;转移系数排序为:飞蓬青蒿三叶鬼针草。研究还表明,3种杂草对于镉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都远大于对铅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三叶鬼针草是镉的超富集田间杂草。 相似文献
8.
选择了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青蒿(Herba Artemisiae Annuae)、飞蓬(Erigeron acer)3种田间杂草进行盆栽试验,其间用不同浓度的镉、铅溶液处理,最后测定杂草根系及地上部镉、铅量。结果表明:3种田间杂草无论是根系,还是地上部,镉、铅量都随处理液浓度增高而增高;3种杂草对镉的富集系数排序为:三叶鬼针草〉飞蓬〉青蒿;转移系数排序为:三叶鬼针草〉青蒿〉飞蓬;对铅的富集系数排序为:飞蓬〉青蒿〉三叶鬼针草;转移系数排序为:飞蓬〉青蒿〉三叶鬼针草。研究还表明,3种杂草对于镉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都远大于对铅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三叶鬼针草是镉的超富集田间杂草。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Cd2+、Cr3+复合污染对燕麦和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燕麦和紫花苜蓿对Cd2+、Cr3+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该文以燕麦和紫花苜蓿为试材,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燕麦、紫花苜蓿以单作(将燕麦和紫花苜蓿分别种植在相同浓度的培养液中)和间作(将燕麦和紫花苜蓿分行种植在同一浓度的培养液中)2种种植模式下的幼苗用浓度0、5、10、15、20 mg/L的1/2 CdSO4-HoagLand水培液和浓度0、25、50、75、100 mg/L的1/2 CrCl3-HoagLand水培液1∶1复合胁迫处理,最终检测2种模式下植物的各项指标和体内重金属的富集量。通过分析可溶性糖、丙二醛等指标的变化,说明2种种植模式下的紫花苜蓿幼苗抗逆性优于燕麦;2种种植模式下紫花苜蓿对重金属镉、铬的富集能力均强于燕麦;在复合胁迫下,燕麦在间作模式下对铬富集量高于单作模式;燕麦体内重金属铬的富集量明显高于镉,但远不及紫花苜蓿体内重金属镉、铬富集量。结果表明,对重... 相似文献
10.
了解土壤重金属镉的分布格局及富集规律,掌握其活性及影响因素,对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测试南沙区第四系剖面重金属Cd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Er)对污染水平进行评价,采用因子分析(FA-MLR)方法,确定镉元素全量及各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pH值的差异导致镉含量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酸性环境中深层土壤镉的迁移量及纵向迁移深度更大;第四系沉积物镉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呈双峰分布,镉含量分别在20~25 m和5~10 m达到峰值,该段岩心沉积物多为海相沉积物的淤泥和淤泥质黏土,阳离子交换量及有机质均较高;以黏性土为主的细粒级沉积物中镉元素Igeo和Er明显高于以砂性土为主的粗粒级沉积物;pH变化对镉迁移转化的影响不完全体现在对镉全量的影响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镉的有效态,从而影响了镉的生物有效性;由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态组成的不稳定镉约占总镉的37.92%~49.10%,土壤镉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今后需要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11.
12.
超富集植物在营养元素生物强化及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通过野外调查和栽培实验,研究了碎米荠植物对硒镉的吸收富集特征。研究表明:野生碎米荠中Se含量达数百mg/kg,叶片中Se最高含量为1 365 mg/kg。地上部Se的生物富集系数在2.8~43.8的范围内,大部分超过10;生物转移系数在0.46~1.88之间,大部分大于1。地上部Cd含量都超过了100 mg/kg,叶中的Cd含量大部分在400~800 mg/kg之间。富集系数都大于1,且农田及小溪流域植株地上部Cd的生物富集系数高达几十甚至上百,Cd的生物转移系数大部分超过1。露天栽培条件下,碎米荠中的硒镉含量随盆栽土壤中硒镉浓度的上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当Se含量为50 mg/kg时植物中的Se含量最高,此时地上部Se含量为995 mg/kg,地下部Se含量1 100 mg/kg。当Cd浓度为80 mg/kg时,植株当中Cd含量最高,地上部和地下部中的Cd含量分别高达550 mg/kg、337 mg/kg。研究认为湖北渔塘坝发育的碎米荠植物是硒镉多元素超富集植物,在硒镉生态环境污染修复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镉超富集植物的物种、生境特征和筛选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植物修复作为一项绿色且有效的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在近20年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检索镉超富集植物相关关键词,对过去20 a(2002~2021年)科技文献中报道的中国镉超富集植物的物种特征、野外发现地在中国各植被地带的分布、原生境特征、地质特征和镉的地球化学进行归纳总结,为镉超富集植物的筛选提供建议.结果表明,目前报道的镉超富集植物有45种.在植物物种上,隶属22科,36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最多,为14种.由野外调查发现的镉超富集植物有25种,主要发现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其主要生长于铅锌矿周围的高浓度镉土壤上.归纳总结发现,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高浓度重金属土壤和长时间的驯化共同促进了超富集植物的形成.因此,具备这3点的区域可以视为超富集植物存在的高概率区域,并且超富集植物的野外筛选可以围绕此展开.最后,提出可以通过高概率区域识别和调查、富集能力验证、富集能力逆境习得筛查、生态型筛查、继代遗传检验和修复能力验证这6步,来进行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和植物超富集能力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以人工培育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活体为实验材料,在低浓度Cu2+、Cd2+污染水体中,进行龙须菜对Cu、Cd富集的模拟实验,探索龙须菜对Cu、Cd的污染水体的修复,以及龙须菜食品的安全性.应用两箱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对拟合优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龙须菜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累积符合两箱动力学模型,并获得龙须菜富集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Ku)和排出速率常数(Kc).当Cu2+的浓度£50mg/L、Cd2+的浓度£20mg/L时,经过28 d的暴露,随Cu2+、Cd2+的暴露浓度以及暴露时间增大,龙须菜中Cu、Cd的含量升高.龙须菜对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15.4~51.1和13.9~55.7,基本随实验水体中元素的暴露浓度升高而降低;排出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0.070和0.030~0.050,与暴露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理论平衡状态下龙须菜中Cu、Cd含量(质量分数)随水体中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龙须菜对Cu、Cd的生物富集因子分别为663~1008和463~1113,Cu、Cd的生物半衰期分别为23.1 d和20.1d.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系统中,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共同暴露已然不可避免,目前关于二者复合污染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作物,而对超富集植物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微塑料、重金属镉和二者复合效应对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和叶芽鼠耳芥生长特性和镉富集的影响.选取东南景天和叶芽鼠耳芥为试验对象,通过水培试验揭示聚苯乙烯微塑料(mPS,0、100、500 mg·L-1)与重金属镉(Cd,0、50、200、500、1000μmol·L-1)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两种植物生长(生物量、根长、株高)和镉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微塑料处理下,微塑料对东南景天和叶芽鼠耳芥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当微塑料浓度为500 mg·L-1时,东南景天地上部和根部、叶芽鼠耳芥地上部和根部鲜重较对照组分别增长了25.4%、143.1%、160.6%和127.1%,东南景天和叶芽鼠耳芥的根长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21.6%和42.3%;单一镉胁迫下,东南景天和叶芽鼠耳芥的生长被抑制,且随着培养液中镉浓度的增加,植株体内的镉含量不断增加;微塑料-镉复合试验(镉浓度200μmol·L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揭示了旺盛期烟草(云烟99)对镉的富集特点以及光合等生理指标对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当土壤镉含量分别为4.43,7.94,17.33和49.79mg/kg时,烟草茎、叶及地上部镉的富集系数(植物镉含量与土壤镉含量的比值)均大于1,转移系数(地上部镉含量与根镉含量的比值)也大于1,但镉含量未达到镉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100mg/kg.当土壤镉含量为4.43mg/kg时,烟草的耐性较强.当土壤镉含量大于7.94mg/kg时,烟草的生物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SOD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胞间CO2浓度和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旺盛期烟草对镉富集比较敏感,建议烟草的种植要远离镉污染土壤或镉背景值较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以澄迈6个村为对象,采集3种蔬菜及其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硒、镉、铅的含量,探讨蔬菜中硒、镉、铅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土壤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硒、镉、铅在澄迈3种蔬菜/土壤中的分布为,蔬菜中Pb>Cd>Se,耕作土壤中Pb>Se>Cd;3种蔬菜对镉的富集性最强,硒次之,铅富集性最弱;元素种类是影响元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分布、富集的主要因素。与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澄迈蔬菜耕作土壤中镉含量高于背景值,而铅含量低于背景值,澄迈应重视镉对农产品的潜在污染风险的防范。土壤硒对3种蔬菜富集镉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对土壤中铅具有较明显的伴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湖南攸县稻米镉(Cd)富集特征及原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攸县大米富镉(Cd)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应用路径分析模型(PA),多元回归分析和K-means聚类方法分析Cd在土壤-稻米系统中的富集特征,潜在风险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攸县稻米Cd平均含量为0.47 mg·kg~(-1),约为国家粮食安全质量标准的2.5倍.稻米Cd富集因子(PUF)服从自然对数分布,变化范围较大.回归分析和PA分析显示土壤pH、土壤Mn和土壤Zn含量为影响PUF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土壤Mn对PUF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稻米Cd的直接作用,土壤pH和土壤Zn对PUF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Cd含量而间接影响稻米Cd含量.K-means聚类分析显示土壤pH=5.6和土壤Mn含量=333 mg·kg-1可作为研究区对生产严重超标Cd米的土壤进行治理的初步调控阈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