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南四湖湖区及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区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磷的化学形态进行了提取.分析结果表明:南阳湖、独山湖和位于湖西的入湖河流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571.67~1113.55mg·kg-1;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差异较大,排序为:钙磷(Ca-P)>有机磷(OP)>弱吸附态磷(Ads-P)>铁磷(Fe-P)>铝磷(Al-P);TP与Ca-P、Ads-P、O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p<0.01)、0.85(p<0.01)和0.63(p<0.01);Ads-P与Ca-P、Ads-P与OP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4(p<0.01)和0.60(p<0.05);Fe-P与Ca-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62,p<0.05);BAP只与OP之间显著正相关(r=0.82,p<0.01),由OP可以粗略地估算出沉积物中潜在的可释放磷,即有效的内源磷负荷;南四湖沉积物中有机磷的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了洪泽湖自西北向西南7条入湖河流65个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磷(P)形态,并探讨了磷形态空间赋存特征的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研究表明: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488.90mg/kg~960.22mg/kg,无机磷(Pi)为主要形态,相对含量为65.81%~76.16%.西部入湖流域沉积物有机磷(Po)以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汴河最高,相对含量约占Po的50.41%,生物有效态无机磷(BAP)相对含量最高,占Pi的66.84%,污染程度最高;西南和西北入湖流域Po则以中活性有机磷(MLOP)为主,Pi以钙结合态无机磷(HCl-Pi)为主.西北入湖流域由于受当地地质背景的影响,HCl-Pi所占Pi相对含量最高(43.02%),从而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污染程度最低.随着沉积物污染程度的增加,生物有效态Po含量增加,但所占Po相对含量降低;HCl-Pi含量增加,所占Pi相对含量降低,这一现象和我国其它典型地区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类似.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主要受水土流失、有机面源污染及藻类生长的影响,有机质环境较高,水交换能力弱,可被有机质降解的Po组分高于可被矿化的Po组分,大部分难降解Po组分易沉积,导致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较高的BAP和NLOP含量,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沉积物OM是各形态磷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和沉积物内源磷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密切相关.洪泽湖入湖流域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入而导致内源磷负荷加剧.洪泽湖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应重点控制农田水土流失及养殖业面源污染,建设滨岸修复带,遵循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原则,减少农用地水土流失.健全农村养殖业废水废渣处理;划定科学养殖区;提倡铜围网箱,增加水体交换率.而对于洪泽湖西北入湖流域则应重点防止过度城镇化带来的水土流失及对生态功能保护区过高的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3.
洪泽湖不同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了洪泽湖自西北向西南7条入湖河流65个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磷(P)形态,并探讨了磷形态空间赋存特征的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研究表明: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488.90mg/kg~960.22mg/kg,无机磷(Pi)为主要形态,相对含量为65.81%~76.16%.西部入湖流域沉积物有机磷(Po)以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汴河最高,相对含量约占Po的50.41%,生物有效态无机磷(BAP)相对含量最高,占Pi的66.84%,污染程度最高;西南和西北入湖流域Po则以中活性有机磷(MLOP)为主,Pi以钙结合态无机磷(HCl-Pi)为主.西北入湖流域由于受当地地质背景的影响,HCl-Pi所占Pi相对含量最高(43.02%),从而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污染程度最低.随着沉积物污染程度的增加,生物有效态Po含量增加,但所占Po相对含量降低;HCl-Pi含量增加,所占Pi相对含量降低,这一现象和我国其它典型地区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类似.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主要受水土流失、有机面源污染及藻类生长的影响,有机质环境较高,水交换能力弱,可被有机质降解的Po组分高于可被矿化的Po组分,大部分难降解Po组分易沉积,导致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较高的BAP和NLOP含量,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沉积物OM是各形态磷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和沉积物内源磷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密切相关.洪泽湖入湖流域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入而导致内源磷负荷加剧.洪泽湖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应重点控制农田水土流失及养殖业面源污染,建设滨岸修复带,遵循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原则,减少农用地水土流失.健全农村养殖业废水废渣处理;划定科学养殖区;提倡铜围网箱,增加水体交换率.而对于洪泽湖西北入湖流域则应重点防止过度城镇化带来的水土流失及对生态功能保护区过高的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5—2016年监测数据分析发现,白马湖西岸入湖河流受氮磷污染严重。为进一步了解白马湖西岸入湖河流污染特征,及其对白马湖水质的影响,于2016年11月对白马湖西岸8条主要入湖河流和湖水进行采样,测定了氮磷浓度及其形态等多个指标。结果表明:8条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程度为花河>浔河>往良河>大荡河>桃园河>山阳河>草泽河>丰产河;入湖河流受氮污染影响严重,TN浓度为1.41~9.12 mg/L,严重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占TN的65.61%~99.30%,是入湖河流中氮的主要形态;入湖河流受磷污染总体较轻,除浔河TP浓度超地表水Ⅲ类标准0.2倍外,其余7条入湖河流均达到Ⅱ~Ⅲ类标准,水体中溶解性总磷(TDP)浓度占TP的53.03%~96.70%,是入湖河流中磷的主要形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入湖河流分为三类,花河单独聚为一类,往良河和浔河聚为一类,大荡河、丰产河、桃园河、山阳河和草泽河聚为一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花河、往良河和浔河水质受氮污染影响较显著;往良河和浔河水质主要受磷污染影响;往良河、大荡河和山阳河水质受有机物污染影响。随着与入湖河口距离的增加,白马湖西岸受纳水体TN、N H 4 + -N、TP浓度及CODMn等水质指标呈降低趋势,说明白马湖西岸入湖河流对其水质有直接影响,入湖河流污染物输入是其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巢湖入湖河流分类及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王书航  姜霞  金相灿 《环境科学》2011,32(10):2834-2839
为识别巢湖入湖河流主要污染特征和来源,以2008年入湖河流水质监测参数和河流入湖区藻类生物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入湖河流进行了聚类和污染等级分级,并判别了湖区藻类生物量与河流营养盐输入负荷的关系.结果表明,入湖河流可分为3组,其水质分别受城市污染、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影响,其中城市污染控制型河流输入到巢湖中高锰...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扎龙湿地南山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5个表层沉积样品和1个沉积岩芯柱状样品中磷形态含量的测定,结合沉积物沉积岩芯的年代数据,研究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山湖表层沉积物TP含量平均值为543. 13 mg/kg,OP和Ca-P是TP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TP含量的34. 31%、31. 66%;表层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含量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变化趋势为西北向东南递减,西部明显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采样点A7区域为磷含量高值区;沉积岩芯磷含量自下而上垂直分布曲线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沉积物中磷含量的影响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TP及潜在可移动磷形态(NH_4Cl-P、Al-P、Fe-P和OP)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在L3阶段(2008—2016年)蓄积最明显,而稳定磷形态(Ca-P和Res-P)在L3阶段呈下降趋势,其中Ca-P含量下降明显,表层可释放内源磷含量增加,富营养化生态风险增大,值得当地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7.
松花湖及入湖河流的重金属污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花湖及入湖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调查,并同该湖80年代相比较,探索松花湖污染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松花湖水质、底质的污染现状和污染成因,加强对松花湖水质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出入湖污染物通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2010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的污染物通量,分析洞庭湖出入湖污染物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来源组成. 结果表明,2010年洞庭湖经由四水和三口CODMn、NH4+-N、TP入湖通量分别为44.47×104、67.49×103、15.03×103 t,城陵矶出湖通量分别为73.69×104、82.46×103、21.88×103 t. 时间分布上,受水情的影响,洞庭湖污染物入湖通量在年内分配不均,最高值出现在6—7月,三口输入的污染物通量变化与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呈较显著相关;空间分布上,入湖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四水水系(占总入湖污染负荷的82.82%~87.54%),湘江和沅江贡献较大,长江三口入湖量仅占12.46%~17.18%. 此外,与1999—2002年(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2010年(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三口来水量减少了约1/3,经由三口输入的CODMn、NH4+-N、TP入湖通量减少了49.27%~53.19%,但该变化特征仍需进一步论证. 除入湖河流外,洞庭湖区间径流及湖面受纳降水虽然亦同步影响洞庭湖污染物输入,但该部分污染物通量贡献相对较小. 洞庭湖的污染物控制仍应以强化主要入湖河流输入通量控制为主,并重点兼顾湖区面源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星云湖径流区内磷矿和磷化工企业的分布情况,并对入湖河流水质现状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磷矿开采开发的磷污染入湖负荷量为46.6 t/a,其中螺蛳铺河径流区占84%。因此,治理星云湖流域磷矿开采加工区域磷流失是关键,重点是螺蛳铺磷化工业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流域土壤、植被和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探讨了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2.79~38.02mg/L,且呈西部(19.20mg/L)北部(13.82mg/L)东部(3.37mg/L)的分布特征;河流颗粒有机碳(P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0.22~2.68mg/L,且北部(0.84mg/L)西部(0.56mg/L)东部(0.40mg/L)。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水体δ~(13)C_(DOC)值变化范围为-12.6‰~-25.5‰,且随DOC含量增大而略呈偏负趋势,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DOC除来源于流域土壤侵蚀外,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也是重要的贡献源。抚仙湖入湖河流水体δ~(13)C_(POC)值主要分布范围为-23.2‰~-27.0‰,与流域土壤及植物δ~(13)C一致,远离内源POC的δ~(13)C范围,指示河流POC主要来源于流域土壤侵蚀和植物碎屑输入。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与水体营养状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通江湖泊洞庭湖水体、沉积物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2年1月和6月在入湖河道、湖区和出湖口共采集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氮、磷的含量及洞庭湖的营养水平. 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中ρ(TN)、ρ(TP)、ρ(NH4+-N)和ρ(NO3--N)全湖平均值分别为2.34、0.06、0.27和0.54mg/L,沉积物中w(TN)、w(TP)、w(NH4+-N)、w(NO3--N)全湖平均值分别为1220.47、678.97、28.94、4.41mg/kg. 氮、磷含量总体表现为入湖河口大于湖体和出湖口,并且入湖河流中以湘江支流较高,湖体以东洞庭湖区较高. 不同季节间的对比表明,水和沉积物样品中氮、磷含量均表现为6月高于1月,尤其水体中ρ(TN),6月显著高于1月(P<0.01). 洞庭湖全湖TLI(∑)(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为45.93,分布规律与ρ(TN)、ρ(TP)一致. 与其他富营养化湖泊相比,洞庭湖ρ(TN)、ρ(TP)较高,但没有发生大面积水华,主要是因为其换水周期短、流速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期洞庭湖水体中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不同水期洞庭湖水体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于2016年1~12月对洞庭湖湖区及其入湖河流共18个代表性监测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样品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洞庭湖水体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磷酸盐(DPO)均表现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枯、平水期湖区水体磷质量浓度由西向东增加,丰水期由西向东减少.时间分布上,东、西洞庭湖和出湖口水体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季节性分布差异明显,西洞庭湖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平水期,东洞庭湖和出湖口表现为枯、平水期大于丰水期.形态组成上,与三峡水库蓄水前不同,洞庭湖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水体中磷以溶解态为主,DTP是TP的主要形态,DPO是DTP的主要形态.洞庭湖水体中悬浮颗粒(SS)和磷的分布有一定的协同性,各水期SS和磷质量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认为SS是洞庭湖水体中磷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南嘴断面、大小西湖断面、东洞庭湖湖区等区域受周边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水体磷污染较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揭示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源磷负荷状况,研究了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P)为418.71~1108.34mg/kg,空间分布总体呈中部湖区>南部湖区>北部湖区;w(IP)为302.35~871.00mg/kg,分布趋势与w(TP)相同;w(Fe/Al-P)为36.22~406.40mg/kg,与w(IP)分布趋势相同;w(Ca-P)为172.34~420.38mg/kg,北部最高;Fe/Al-P和Ca-P是IP的主要形态. 夏季(7月)w(TP)、w(IP)和w(Fe/Al-P)升高,w(labile-P)(labile-P为弱吸附态磷)和w(Fe/Al-P)季节性差异显著. 沉积物柱状样w(TP)、w(OP)、w(labile-P)和w(RSP)(RSP为可还原态磷)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富集明显;w(IP)、w(Fe/Al-P)和w(Ca-P)随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洱海沉积物磷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随水深增加沉积物中w(TP)呈升高趋势,不同形态磷分布受水生生物活动影响较大. 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w(TP)高,其中w(IP)及其所占w(TP)的比例较小,磷内源可释放量较低,Fe/Al-P和RSP等生物可利用磷的质量分数及其占w(TP)的比例较大,释放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环太湖不同性质河流水体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了解不同性质河流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于2009年2月(枯水期)、2009年5月(平水期)、2009年8月(丰水期)对环太湖三类9条河流中不同形态磷的沿程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反应磷(SRP)质量浓度随枯、平、丰水期而呈降低趋势,可酶解磷(EHP)质量浓度随着枯、平、丰水期藻类生物量的升高而升高.受生活污水影响的河流水体中各形态磷的质量浓度都是最高的,但由于此类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水体自净能力很好,其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影响最小.受工业废水影响河流在与太湖交界处各形态磷的质量浓度最大,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影响也最大.入湖河流的EHP质量浓度多数情况下远远高于SRP质量浓度,EHP对太湖蓝藻的暴发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水体、底泥、土壤、生物等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主要受氮磷污染,底泥和周边土壤主要受重金属Cd、Cu污染。分析认为污染物排放、地质原因、外源输入和纳污能力减弱是洞庭湖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污染治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水环境污染状况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洞庭湖水环境污染状况评价与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洞庭湖的特征污染物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2008年洞庭湖Ⅴ类及劣V类水质达78.6%,东洞庭湖和洞庭湖出口的营养级别达轻度富营养,总体水质呈现由入湖口水域到湖体水域到出湖口水域,水质逐渐改善的特点;洞庭湖的特征污染物为总磷和总氮;磷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洞庭湖区、沅江和湘江;氮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湘江,洞庭湖区氮磷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染。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洱海全湖磷负荷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来源磷负荷对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研究了洱海入湖河流、干湿沉降和沉积物内源释放等来源磷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2010年洱海磷负荷的主要来源是入湖河流,其所带来的磷负荷占总入湖负荷的33%. 入湖河流磷负荷与洱海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季节性变化明显,10月是高峰期入湖河流磷负荷区域差异较大,北部3条河流是主要来源,其中以弥苴河入湖磷负荷最大,占入湖河流磷负荷总量的52%. 沉积物磷扩散通量由北向南呈下降趋势,最高值在湖心区,11月最大. 干湿沉降入湖磷负荷季节性变化明显,干沉降占干湿沉降入湖磷负荷总量的47%. 外源入湖磷负荷控制,应以雨季之初为关键时期,以弥苴河及其流域为重点区域,以坝区农业污染控制为重点,同时应加强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控制沉积物内源磷释放.   相似文献   

18.
巢湖沉积物中磷蓄积时空变化及人为污染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恩峰  杜臣昌  羊向东  沈吉 《环境科学》2012,33(9):3024-3030
研究了巢湖表层沉积物及西部湖心区沉积岩芯中总磷(TP)及NaOH提取态磷(NaOH-P)、HCl提取态磷(HCl-P)、有机磷(OP)含量变化,揭示了沉积物中磷的人为污染贡献量时空变化特征.1850年以来,西部湖心区沉积岩芯中TP呈明显的3段式变化,1850~1950年,TP含量较为稳定;1950~1980年,TP含量逐渐增加;1980年以来,TP含量达到近150年来的最大值,平均为858.3 mg.kg-1.沉积岩芯中NaOH-P及OP含量变化趋势与TP一致,但NaOH-P所占TP质量分数在上述3个阶段中逐渐增加,OP所占TP质量分数相对稳定;沉积岩芯中HCl-P含量较为稳定,所占TP质量分数逐段降低.表层沉积物中NaOH-P与TP含量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总体上为西部湖区>东部湖区,北部湖区>南部湖区.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沉积物中磷含量"粒度效应"进行矫正,计算得到1850年以来上述3个阶段沉积岩芯中磷的人为污染贡献量平均分别为59.5、118.8、297.9 mg.kg-1;表层沉积物中磷的人为污染贡献量为22.9~2 500.0 mg.kg-1,由西北部湖区向东南部湖区递减,与水体TP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人为污染贡献的磷主要以NaOH-P结合态蓄积于巢湖沉积物中.除了农业面源污染之外,通过南淝河输入的来自合肥等城市废水是西部湖区磷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9.
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为揭示沉积物中氮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态效应,对洱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N)在2354~6174mg/kg之间,空间分布呈湖区北部>南部>中部的趋势;w(TTN) (TTN为可交换态氮)在1158~2921mg/kg之间,占w(TN)的43%,其分布趋势与w(TN)相同;各形态TTN表现为SOEF-N(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w为974~2515mg/kg)>WA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为91~210mg/kg)>S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w为38~198mg/kg)>IEF-N(离子交换态氮,w为66~130mg/kg),w(WAEF-N)和w(IEF-N)的分布趋势与w(TTN)相同,w(SAEF-N)中部较高,w(SOEF-N)南部较高. 沉积物中w(TN)和w(NTN)(NTN为非转化态氮)7月较高,TTN及其各形态氮质量分数1月较高. 不同形态氮质量分数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NTN的富集速率高于TN. 洱海沉积物中w(TN)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表层TN富集明显. 沉积物氮释放风险较大,但其w(TTN)和w(IEF-N)占w(TN)的比例低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即洱海沉积物氮释放量小于长江中下游湖泊;洱海沉积物中各形态氮质量分数与w(TO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负相关,显示有机态氮与有机质同步沉积且受外源输入影响较大,w(IEF-N)分布同时受水生植物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