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雷林  石必明 《安全》2021,42(5):61-65
为培养高质量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安徽理工大学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综合应用等做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主、三抓、五步"的培养模式.其中,"一主"指以培养高质量的安全类专业人才为主;"三抓"指抓专业理论知识,抓工程实践,抓综合应用能力;"五步"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企实践基地、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为地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层次的挑战,首先,分析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师生教学关系、融合多种创新教育、重视课程质量评价4个方面,提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然后,以郑州大学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改进,并举例介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并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力等的培养,满足"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大力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安全技术的人才培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背景下,对安全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应用。系统设计了"安全工程师角色扮演"的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设计制作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安全工程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王圣程  姜慧  朱炯  禄利刚  张朕 《安全》2019,40(1):41-44
为提高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基于胜任力理论,构建了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通过调研统计分析,得出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胜任力特征的平均分,确定胜任力维度重要度依次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个体属性和发展能力,并结合冰山模型进行了表层、浅层和深层划分。基于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全方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及学生职业规划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样性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建立安全工程专业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框架.在社会安全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学生的个体需求调查和教学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多样性人才培养的途径.针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通过专业课程内容调整、开放式办学、教学资源开发和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等措施,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多样性本科人才.  相似文献   

6.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专业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而人才培养必须首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足培养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日益变化的高级安全专门人才。为此必须进行宽口径、重基础、淡专业的通才教育模式。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同时要考虑到新时期人才市场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解决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注册安全工程师任职标准脱节的问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安全专业认证委员会在广泛的国内外调查研究基础上,构建安全工程专业认证双标衔接的关系模型和复杂安全工程问题模型,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结果表明:安全工程专业认证双标衔接模式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解决复杂安全工程问题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有机地建立对应关系;可推动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使得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国内化工安全发展形势,解决化工安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构建互联网+应用型化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培养体系。首先,利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深入剖析化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然后,通过完善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展互联网+教学改革,创立多位一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加强互联网+化工"双师型"、"多师型"队伍建设;最后,提出化工安全人才培养新模式。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化工安全人才培养目标,全方位评价人才质量有助于培养互联网+化工安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改革、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郑琰  张福群 《安全》2018,39(6):70-71
本文通过分析安全工程的专业特点,以及当前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现状,结合OBE教育理念的特点,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培养过程、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培养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现代企业对安全技术管理人才需求入手,分析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我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详细阐述了安全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促进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实践效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可为我国高等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参考,对现代企业在安全技术管理人才选择和实践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出"2+2"培养模式下"安全技术与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包括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课程设置未突出特性培养和课程设置未突出时代性等。提出从按照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思想整改,避免课程知识体系过多重复,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自身专业特点以及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来指引方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解决课程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优化课程体系,来体现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性、科学性、市场性和全面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构建科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作者在回顾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建立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统计了当前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规模以及发展趋势;同时对我国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我国更好地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具有科学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方向,因此,建立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保证。针对当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引入专业认证标准来对课程进行设置,并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将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整合成4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其中专业课程约占总学时16%,基础课占70%以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由专业实验课、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实践构成,总学分43.5。  相似文献   

14.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学科交叉渗透教育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文、理、工类学科的交叉、渗透机制,提出由多学科融合培养具有突出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模式。在分析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理念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安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的设定、基本素养的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复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和教与学的双向选择机制。这对安全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煤矿、建筑、制造业等11个行业6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需要专业知识全面丰富,懂技术会管理,责任心强,安全业务素质高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授课重点,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负责制,重视创新和科研训练等方式,重点解决学生在安全知识全面系统性、问题导向式学习方法、安全责任与诚信意识以及处理安全问题所需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升安全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企业安全培训调查及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国际劳工组织、日本和德国企业"双元制"培训模式的基本要点和我国"系统型"、"过渡型"、"组合型"、"发展型"、"顾问型"、"索罗门型"和"螺旋型"企业培训模式的基本要点;以国内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为对象,对2007年和2008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企业"与"个人"对安全培训的响应,揭示了不同企业当前的安全培训现状。结果表明:企业安全培训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趋于规模化、规范化,形成了安全知识结构、安全综合能力、安全管理技能、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复合培训模式;实现了高层次管理人员对安全培训的认同达95%以上,员工对安全培训的认同达89%以上;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得以提升,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达到安全要求,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笔者还对当前我国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对今后各类企业安全培训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应对当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技社会的调整与挑战,提高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及创新能力建设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各门课程的类型和特点,宜灵活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如模块式分层案例教学、支架式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及标准化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安全科学的本质看安全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从安全科学的本质分析入手,剖析安全专业教育的公共性、伦理性、综合性、复合性、实践性等本质属性,指出当前我国安全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公共性的缺失、忽视安全伦理教育、本质安全人的失落、实践能力的降低、通识教育的滑坡等等。并提出我国安全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公共性的复位;安全本质人的重塑;在课程开设中增加安全哲学、安全教育学、安全文化学等人学课程;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向工程实践的回归;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使其加大职业的适应度,走向通识教育的归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将增设工程伦理与安全伦理学课程,并在每门课程的实际教学层面融入伦理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