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50结合顶空进样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原料药厄贝沙坦中N-亚硝基二甲胺(NDMA)与N-亚硝基二乙胺(NDEA)的方法.在浓度范围0.025—100 μg两种物质均表现出良好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0.025 μg标液信噪比(S/N)NDMA为11.7,NDEA为19.7.标准品连续进样6针,0.1 μg与5 μg峰面积RSD%分别小于3%与2%.0.1、0.2、5 μg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6.2%—106.4%之间.该方法简单方便,可以较好的应用于厄贝沙坦原料药中NDMA和NDEA的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适合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水中N-亚硝基二甲胺(NDMA)含量的固相萃取(SPE)方法. 研究中比较了几种不同吸附剂为填料的SPE柱对NDMA的吸附效果,最终发现了一种以椰壳质活性炭(activated coconut charcoal)为填料的SPE柱对水中NDMA的萃取有较好的选择性,仪器检出限为1 μg·L -1,方法检出限为5 ng·L -1. 处理含有15 μg·L -1和100 μg·L -1NDMA的两种基体水溶液后,平均回收率稳定在88.5%—100.8%. 本SPE柱有较宽的pH使用范围,在pH值为2.5—9.8范围内对NDMA的萃取能力影响较小. 此外,研究发现同一根SPE柱能够重复使用多次,最大使用次数为5次.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Agilent 7890A系列气相色谱仪与Agilent 7000B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系统以正化学电离(PCI)模式开发了灵敏度可达ng·L-1或更低的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还为需要采用常规离子阱质谱法分析但又没有离子阱仪器的实验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方法的检测限(LOD)达0.20 ng·L-1,定量限(LOQ)达0.56 ng·L-1.  相似文献   

4.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中,其对人体的危害正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当前对微塑料在哺乳动物的暴露途径、毒性作用和毒性机制的认识.空气-呼吸系统、食物/饮水-消化系统以及洗漱/护肤产品-皮肤等都是目前最常见的微塑料人体暴露途径,其中消化系统暴露是最主要的方式.目前的研究显示肠道、肝脏和肾脏是主要的微塑料富集部位,可引发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肝脏脂质代谢紊乱,而对其它组织器官和系统如肺部、肾脏、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的毒性效应尚需更多研究的开展.当前研究显示微塑料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深入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对微塑料毒性研究的综述将有助于系统认识微塑料的健康危害,为进一步开展微塑料的风险评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新型溴代阻燃剂2-乙基己基-四溴苯甲酸(2-ethylhexyl-2,3,4,5-tetrabromobenzoate,TBB)和2,3,4,5-四溴-苯二羧酸双(2-乙基己基)酯(bis(2-ethylhexyl)2,3,4,5-tetrabromophthalate,TBPH)作为传统溴代阻燃剂多溴联苯醚(poly 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人类日常生活用品中,已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甚至人体中被检测出,由此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本文对TBB和TBPH这2种新型溴代阻燃剂的最新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TBB和TBPH在各类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的分布、环境归趋、人群暴露状况以及有关的生物毒性效应。最后对TBB和TBPH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促进TBB和TBPH的环境风险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纳米技术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迅猛的技术领域之一。纳米材料因其具备新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农业,电子工业,生物医学,制造业,医药品和化妆品等,因此纳米颗粒不可避免会释放到水环境中。贝类由于其具有分布广,处于食物链中的关键位置,滤食食性,对重金属及污染物有较强的生物累积能力,且很多贝类具有养殖和商业价值,因而纳米颗粒对贝类的生态毒性效应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重点阐述了3方面的内容:1)人工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行为;2)贝类作为水生污染监测指示生物的重要意义;3)人工纳米材料对贝类的毒性效应,主要包括贝类对纳米颗粒摄取、积累和转移,并从组织细胞水平,分子和基因水平,胚胎发育和个体生长水平等阐述了纳米材料对贝类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的爆发性繁殖产生的最常见的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和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毒素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可为有效降低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潜在安全风险及深入研究其生态毒性效应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由于过度使用和废水处理设施的限制,大量的抗生素和微(纳米)塑料进入水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微(纳米)塑料可以作为载体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吸附抗生素并将其转移到生物体内,对水生生物的肠道、肝脏、神经和生殖系统等造成损伤,并且通过食物链富集和转移,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鱼类的危害,对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联合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环境风险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是即环境雌激素和雄激素之后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激素研究的又一热点课题。由于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等,这两类物质通过污水处理厂不完全处理和人类农业或畜牧业活动的直接排放从而进入水体环境,进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在地表水中,多种物质存在ng·L-1浓度水平;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浓度水平更高,甚至达到数百ng·L-1。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类物质主要通过激素受体途径发挥毒性效应,如孕激素受体(PR),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对水生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干扰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焦点。这两类物质能够影响脑垂体性腺轴转录水平和相应激素合成,影响性腺发育以及导致繁殖能力损伤。这一毒性效应甚至发生在环境浓度水平之下。除此之外,随着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多的潜在毒性终点不断被发掘,如对昼夜节律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干扰作用。这些研究引导着对环境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生态毒理学效应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硫丹的环境行为及水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氯农药硫丹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曾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我国曾大量使用。硫丹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在直接影响大型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的同时,给鱼类等水生动物也带来了一定的毒性效应。由于其半衰期较长、迁移能力强、富集性高,在水体环境中已普遍检测出硫丹的存在,因此,对硫丹的水生生态安全性评价显得十分重要。硫丹对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它可影响生物正常受体配体作用、损伤生物膜、影响活性氧代谢并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本文介绍了硫丹的环境行为效应,并综述了硫丹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几种致毒机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Six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and removal of N-nitrosodimethylamine (NDMA), NDMA formation potential (FP) and four specific NDMA precursors, dimethylamine (DMA), trimethylamine (TMA), dimethyl- formamide (DMFA) and dimethylaminobenzene (DMAB). DMA and tertiary amines with DMA functional group commonly existed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Chemically enhanced primary process (CEPP) had no effect on removal of either NDMA or NDMA FP. In WWTPs with secondary treatment processes,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was observed in the removal of NDMA (19%-85%) and NDMA FP (16%-76%), moreover, there was no defin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moval of NDMA and NDMA FP. DMA was well removed in all the six surveyed WWTPs; its removal efficiency was greater than 97%. For the removal of tertiary amines, biologic treatment processes with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had better removal efficiency than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The best removal efficiencies for TMA, DMFA and DMAB were 95%, 68% and 72%, respectively. CEPP could remove 73% of TMA, 23% of DMFA and 36% of DMAB. After UV disinfection, only 17% of NDMA was removed due to low dosage of UV was applied in WWTP. Although chlorination could reduce NDMA precursors, NDMA concentration was actually increased after chlorination.  相似文献   

12.
作用位点和作用机理相同的污染物通常具有毒性加合作用,但是各个污染物对总体毒性的贡献并不相同,因此需要采用等毒性当量方法进行归一化.本研究选取了5种具有较强芳烃受体效应的多环芳烃(PAHs),通过大鼠肝癌细胞株H4ⅡE体外EROD酶诱导试验,得到相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并计算了单个PAH的毒性当量因子 (EROD-TEF).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AH对EROD响应的EC50有较大区别,毒性相对强弱按照苯并[k]荧蒽>茚并 [1,2,3-cd]芘>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苊的顺序递减,对应的EROD-TEF值分别为1.1×10-4、3.0×10-5、3.9×10-6、 2.8×10-6和1.5×10-6.利用所得到的EROD-TEF值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测定的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的浓度,计算得到5种PAHs的2,3,7,8-TCDD毒性当量TEQPAH,并与体外EROD酶诱导生物测试方法测得的表层沉积物毒性当量EROD-TEQ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65, p<0.05),证明实验测得的EROD-TEF值能够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所研究的沉积物样品中5种PAHs对总芳烃受体效应的贡献均大于50%,表明PAHs是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芳烃受体效应活性物质,其可能引起的环境风险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宋淑玲  马生明 《环境化学》2018,37(2):200-208
双酚S(BPS)是类雌激素干扰物双酚A(BPA)的主要替代品.尽管BPS已被广泛用于塑料等产品中,但其生态安全性和对人体暴露产生的毒性作用却不明了.随着BPS分子和细胞水平毒理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其对动物体繁殖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表现出的毒性,使BPS人体暴露的安全性遭到了质疑.本文以BPS毒理学和人体暴露水平研究为聚焦点,阐述了近年来BPS不同水平毒理学研究进展和结论.在此基础上介绍当前人体BPS暴露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人体BPS暴露途径、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最新的调查结果.基于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和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未来的热点将集中在暴露的潜在毒性和风险评价方面.应该加快人体BPS暴露水平及暴露毒性研究,而BPS暴露形态、浓度及时间是人体BPS暴露毒性、特别是BPS早期暴露毒性深入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P)作为多溴联苯醚类阻燃剂的替代产品,是一类生产和需求量均相当高的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目前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内均有不同程度检出。由于结构和有机磷农药具有相似性,其对生物的神经毒性值得关注。本研究以斑马鱼为实验动物,研究了TPP (5~625 μg·L-1)的胚胎发育毒性和行为毒性,并通过检测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神经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制。研究发现,TPP可导致斑马鱼胚胎孵化时间延长,体长变短,心率变慢。同时,TPP暴露也可以影响斑马鱼幼鱼在持续光照和明暗周期刺激下的游泳行为,表现为低浓度增加而高浓度降低其游泳速度。而TPP暴露后幼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神经发育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其行为毒性的原因。虽然实验中所设定的暴露浓度高于环境中一般浓度,但TPP在短期暴露中所表现出的胚胎和神经发育毒性表明TPP对于水生生物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BDE 209长期暴露对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子鼠血液系统的影响。将7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5 mg·kg-1·d-1)和高剂量组(225 mg·kg-1·d-1)。BDE 209暴露10 d后,将雌鼠与雄鼠合笼。选取怀孕时间相近(相差不过2 d)的10只孕鼠持续染毒直至自然分娩。出生后子鼠在哺乳期通过母乳染毒,断乳后则按照与母鼠相同的方式进行染毒,并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外周血常规、外周血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和数目分析。血常规结果显示,低、高剂量BDE 209暴露对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子鼠的白细胞计数没有影响,即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数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红细胞系统检查显示一定性别差异,即低剂量和高剂量BDE 209染毒的雄性小鼠在PND 30出现红细胞(RBC)(P<0.05)、血红蛋白(Hb)(P<0.05或P<0.01)及红细胞压积(P<0.05或P<0.01)的显著降低;而雌性小鼠只在PND 30出现红细胞压积的降低(P<0.05);在PND 30,高剂量暴露组的雌性及雄性小鼠,低剂量暴露组的雌性小鼠均出现血小板计数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PND 60、PND 90的实验组血小板均未观察到显著改变(P>0.05)。外周血形态学检查表明,低剂量组在PND 30、PND 60,及高剂量组在PND 90检测到典型异常结果多表现为白细胞数的增多。而低剂量组在PND 90检测到的典型异常结果多表现为异型深染淋巴细胞(P<0.05)。骨髓形态学检测表明,低剂量组子代雄性及雌性小鼠在PND 60、PND 90骨髓涂片可检测到骨髓细胞的异常结果,表现为骨髓增生活跃,高剂量组雄性小鼠在PND 90观察到3例异常涂片,表现为骨髓增生异常(P<0.05)。研究结果表明,BDE 209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出生子代外周血和骨髓的毒性,提示具有血液系统发育毒性。  相似文献   

16.
张悦  袁骐  蒋玫  郑亮  隋延鸣  王云龙  王翠华 《环境化学》2019,38(5):1035-1046
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重要的工业添加剂之一,可作为塑料工业的增塑剂、软化剂以及化工业的增香剂、成膜剂等,其制品应用广泛.但因其为一类环境激素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个体发育、新陈代谢等产生不利影响,并可沿食物链传递,危害到生态系统乃至人类.本文通过总结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不同暴露途径、毒性危害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53名东部沿海居民血清中25种多氟/全氟化合物(PFAS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PFASs浓度与肝肾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肌酐(SCR),抗RO52抗体等血清参数的关联性。血清中共检出14种PFASs,∑14PFASs浓度范围为5.48~297 ng·mL-1,其中全氟辛烷羧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为主要污染物,中位数分别为9.90 ng·mL-1和7.45 ng·mL-1。氯代多氟烷基醚磺酸(6:2 Cl-PFESA)是唯一检测到的新型多氟化合物,中位数为0.84 ng·mL-1。全氟丁酸(PFBA)与ALP成正相关(r=0.588,P<0.05),说明PFBA浓度的增高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受损,PFOS与SCR呈负相关(r=-0.605,P<0.05),PFOS的暴露会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全氟壬酸(PFNA)与抗RO52抗体滴度呈负相关性(r=-0.768,P<0.01),PFNA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