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油在土壤中的渗透及降解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了解原油在江苏地区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真武油田分别在多雨及少雨季节进行了原油在土壤中的渗透及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原油在土壤中的渗透作用逐渐加强;而其降解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农药降解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及光催化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建立加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方法及其光降解为主要研究目的。通过条件优化摸索出更为优越的土壤有机磷农药前处理方法,利用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FPD检测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用溶胶凝胶法自制纳米二氧化钛粉体,讨论土壤中乐果光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硅胶小柱的净化效果好;敌敌畏由于本身的性质,回收只有30%左右。催化剂剂量、反应时间、光照强度对乐果的光催化降解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原油市场中含硫或高硫原油供应比例逐年增高,而在原油加工过程中,较高的含硫化合物可能会对设备、产品或者人身造成危害,需要一定的措施以做好防范。就此,对原油中硫含量、硫的存在形式及相应表征方法进行了概述。从生物毒害、设备腐蚀、污染物排放及产品品质降低四个方面,分析了含硫组分在炼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针对各类危害,综述和讨论了目前的研究和解决举措,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针对淄博市大武水源地的石油污染状况进行了动态模拟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特性的研究。内容包括用现场粘土充填灰岩石板缝测定弥散系数、吸附系数及其他有关参数,建立该系统在饱水条件下的迁移数学模型。研究表明静态吸附均遵循Langmuir吸附模式,且吸附能力较小;静态吸附结果与动态参数比较吻合,可直接用于建立整体模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在地表以下迁移性很强,容易下渗进入潜水层。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协同降解深层石油污染土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消除土壤中石油类物质的污染,从现场油泥中分别筛选出高效降解菌铜绿假单胞和无色杆菌,对其独立使用和复配时对原油的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复合菌体系加量、含水率、土壤含油量、氮磷营养比以及pH值、温度等对石油污染土壤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对土壤石油污染的降解率高于单独使用时的降解率,且当两者复合比例为1∶1,土壤含水率为25%时,9d降解率可达41.49%;温度为25℃、土壤含水率为25%、土壤pH值为7.5左右、菌液加量为5%、土壤含油率低于5%时,6d降解率可达到64.9%;保持土壤含水率为25%,pH值为7.5左右,保证充足的营养,含油率为2%的深层土壤54d降解率可达到43.2%。  相似文献   

7.
管输原油交接计量过程中涉及落地原油、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结合中原油田内部交接计量方式,分析交接计量过程中影响环境的因素及产生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岗位员工的责任心教育、加强培训、提高岗位员工的操作技能、加大考核力度等措施,以防治管输原油交接计量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原油中的硫化氢会对后续工序产生影响,文章重点研究原油中硫化氢含量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检测范围广,误差小;碘量法操作简便,但存在较大误差;碘量法、激光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在检测原油中硫化氢含量之前,均需要吹脱原油样品;而电化学法、气相色谱法可以直接检测原油样品;对传感器的研究是今后热点,但要克服原油腐蚀性、黏稠的问题;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适合一线操作员工使用。  相似文献   

9.
从冀东油田钻井废液中筛选分离出耐盐石油降解菌Virgibacillus sp.(简称SJ菌),其在高含盐条件下对石油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高达56.12%左右。考察了pH值、盐度、不同N和P形态等因素对SJ菌降解石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J菌有较宽的pH值适应范围(pH值为6~10)和较好的耐盐能力(0.5%~20%),在pH值为9及NaCl质量浓度为5%时对石油类降解效果最好,其最佳利用N源和P源分别为(NH2)2CO和KH2PO4,该研究为油田高含盐含油废液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原油及产品对藻类毒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具有种类繁多,个体小,生长繁殖迅速,对毒物的毒性敏感等特点,它长时间在水中生长,能客观地反映原油及产品对水体污染所产生的毒害综合效应。实验室中毒性研究通常采用纯种藻类培养来评价油的急性和早期毒性影响。经过实验室研究及原油泄漏现场调查研究表明:在含油的生态系统中油能刺激藻类的生长。在油污染过的水体中,原油中的轻烃和较易挥发的组分对藻类的毒性影响最大,原油泄漏的短期毒性影响和二次影响同等重要,油对藻类种群结构也具有重要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影响原油储罐呼吸损耗的因素有原油蒸汽压、油罐结构、周转量、周转时间、罐内空间高度(生产上称空高)和温差等,通过对行业标准SY5267-91《油田原油损耗测试方法》的实际运用,分析了影响测试准确度的因素,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安塞油田在应对原油泄漏后针对不同河道、干沟及所处的地形、地貌特点开展应急抢险中拦油、收油处置的措施,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及成效。同时介绍了自制、改良后的拦油和收油工具以及在抢险中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叙述了清洁生产的定义与发展,原油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管理,清洁生产前期工作,采油作业过程中的清洁生产,集输作业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对基层单位原油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治理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节能减排思路,为基层推行清洁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原油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定量说明落地原油对大庆地区草原植被的影响,选择了四种植物群落进行浇原油试验,浇油厚度为0.2、0.4、0.8cm,浇油时间为秋、春、夏。试验结果表明原油对植物个体的影响因原油量、季节和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随原油量的增加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5.
译文叙述了地面和地下储油罐对环境影响的差异、美国环保局(EPA)对此的有关规定、石油污染法、全国污染物排除控制系统(NPDES)等。最后介绍地面油罐法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输油管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管道长距离输送原油和成品油(管输)是石油工业一种现代文明的生产手段,它具有密闭、效率高、成本低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油品输送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应用长距离输油管线始于50年代末期,在七、八十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在管道建设的施工期会对地表造成破坏,管输油品的首站、中间泵站、末站及沿途管线由于腐蚀、事故等产生漏失油品而造成环境污染。本文介绍了几种漏失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potential of periwinkle shell (PS) in enhancing the microbial break down of crude oil spilled in soi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unts of crude oil degrading bacteria in oil-polluted soil fortified with P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unts in unfortified soil. The rates and total extent of crude oil biodegradation in the soil were stimulated by the amendment. About 43.4 percent of crude oil was degraded in unfortified soil after 16 days as compared to 70.1 percent oil biodegradation, which occurred in PS fortified soi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s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mendment of the soil with PS also raised the pH of the soil from acidic to alkaline range. The crude oil 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identified in PS amended soil were of the genus Pseudomonas, Bacillus, Micrococcus, Acinetobacter, Penicillium, Aspergillus, Mucor and Rhizopus. Similarly, Pseudomonas, Bacillus, Micrococcus, Mucor, Aspergillus and Penicillium were identified as crude oil 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in unamended soil. The bacteria formed either stable or unstable emuls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organisms produce surface-active agents (biosurfactants) during the biodegrada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PS can be used in reclaiming oil-polluted soil.  相似文献   

18.
稠油炼制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生化处理效果,运用BOD动力学方程及频数统计的方法对胜利油田石化总厂稠油炼制废水的可生化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OD氧化速度常数k为0.08,氧化速度m为0.52,BOD/COD范围在0.165~0.655之间,其中在0.165~0.305之间占24%,在0.305~0.655之间的占76%,平均值为0.38;CODB/COD为73%,CODNB/COD为27%。说明稠油炼制废水可生化性尚好,但生物氧化速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