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东部构造演化,自1200Ma以来曾发生过两次碰撞、三次裂解。并有向东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资料表明:①从中国大陆向东至日本、台湾均为人陆型地壳;②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板块的各微板块之间地壳结构不同;③裂解带的形成是由于热点和地幔对流导致大陆解体;④裂解带均显示出高重力正异常,上地幔顶部波速低、具低速层、高热流区的“裂谷垫”性质;⑤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与洋中脊玄武岩的性质有较大差异,裂解带的岩浆为大陆地幔的特征;⑥上地幔特征及岩浆分融、分异均显示出横向不连续。也显示山化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不连续。  相似文献   

2.
欧亚大陆东南边缘的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NNE-SN构造,EW向扩张-裂解、向东增生和大洋壳大陆化。在裂解过程中有新的岩浆构造地体形成。裂解带的地壳结构:下地壳有高速层、中地壳有中速层和低速层。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板块内岩浆所表现出的系列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看来都是通过一个与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有关的共同成因过程所形成的。据发现,板块内岩浆的源区在大陆下岩石圈和大洋下岩石圈中的位置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在地幔中的深度也要大得多。然而,少量元素的配分关系表明,产生板块内岩浆源区的过程并非发生于下地幔中钙钛矿相条件下,而几乎可以肯定是限制在地幔内。有人提出板块内岩浆的源区最初形成于上地幔内的两个主要位置。其中一个位于俯冲岩石圈和上覆地幔的界面附近,是由于板块和地幔的相互作用(主要在150—300km深处)而形成的。在这一源区内板块的榴辉质洋壳的部分熔融是由于俯冲的前蛇纹岩体释放水所致。熔体迁移到邻近的难熔橄榄岩中,与之混染变富。这实质上是形成钙碱性源区的同一过程的延伸,并可解释这两种组合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方面的相似性。钙碱性组合相对贫Ti、Nb和Ta,这是因为俯冲榴辉质洋壳的上层在80—100km深处发生部分熔融时使这些元素滞留在残留金红石中所致。而在更深处(150—300km),当俯冲洋壳的下层发生部分熔融时,金红石不再是残留相,因此,Ti、Nb和Ta成为高度不相容元素,从而有效地从俯冲板块迁移到板块内岩浆源区。俯冲作用的角度可能很小,因而在大陆下延伸的水平距离  相似文献   

4.
<正> 上地幔岩石是基性、超基性及某些其他成分岩浆的来源。岩浆熔体的熔融及其由上地幔运移到地壳中,这在漫长的地球演化期间是一长期过程。毫无疑问,熔体的熔融并从上地幔岩石中分离出来,不可能在保存下来的残留物的成分中没有反映:地幔物质熔融和分离得越  相似文献   

5.
<正> McKenzie(1984)最近强调,如果导致上地幔热流升高区对流升涌作用的热扰动起始于大约700km深处的较低的热分界面,那么从热扰动中最后释出的羽状体和岩浆,就会无选择性地上升到海洋和大陆区下。这一观点意味着,大多数大陆镁铁质岩浆起源于软流圈地幔  相似文献   

6.
<正> 洋中脊玄武岩(MORB)覆盖了约60%的地球表面。在大洋中脊喷出的这种次碱性玄武岩(拉斑玄武质)岩浆的庞大体积和上地幔中这些岩浆的生成都表明,洋中脊火山作用是地幔化学分异作用中最主要的事件之一。洋中脊环境产生的玄武岩不受大陆壳物质的污染。因而它们可能记录了下伏地幔的化学特征。因此,MORB的成因研究成了玄武岩岩石学的一个主要课题。对于了解洋中脊系统轴部层状洋壳的产生过程,这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 作者对基本上不活动的构造体系中发生过岩浆增厚的大陆壳的热演化提出了一度传导松驰模式。岩浆的持续增加及其伴生的热量,对于硅铝壳的传导松驰有着深刻的影响。增生机制,连续低(不足增生)或连续高(过量增生)及原先增加的物质,都强烈影响中深地壳中岩石所维持的压力-温度-时间历史的类型。在这种构造热体系中处于平衡的矿物组合可能记  相似文献   

8.
<正> 引言在全球构造体系中,地壳增生线——洋中脊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速度扩张着。其中大西洋中脊为慢速扩张脊,扩张速度稍大于1cm/年;东太平洋洋隆为快速扩张脊,最高可达20cm/年;以印度洋中脊为代表的扩张速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沿着这些洋脊,来自地幔的岩浆上涌喷出,构成新生的大洋地壳。至于洋脊扩张与火成岩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这是近十  相似文献   

9.
<正> 菲律宾吕宋岛西部三描礼士山的蛇绿岩带由两个保存完好的、但性质不同的始新世洋壳和上地幔岩块组成。它包括巨厚的橄榄岩(6—10km)。蛇绿岩中的构造变形橄榄岩是三描礼士橄榄岩中的典型岩石,它显示出均匀的化学成分,一般认为它是上地幔部分熔融的难熔  相似文献   

10.
<正> 前言 同大洋玄武岩相比,大陆拉斑玄武岩(CT)的特点是某些不相容元素的含量高,变化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也大。大陆和大洋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差异已讨论过多年,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假说,以解释大陆拉斑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特点。这些假说包括:由“地幔羽”产生母岩浆;由不均匀富集的上地幔产生母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沂沭推覆拼贴带构造地质特徽结合山东地区金伯利岩的时空关系探讨进一步寻找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甲壳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 ,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系统介绍了提取甲壳素的原料来源及提取方法。对国内外甲壳素制取壳聚糖的方法和工艺条件作了详细的介绍 ,着重阐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方法以及在医药、食品、日化、农业、化工、环保、造纸、纺织等许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Mes0z0icgeolugy-structureevulLltiuIlufsuuthetistChi1latSuutheastn1argi11ufEurasiacontinent,ischieflycharactirizedbyspread-breakupufc0ntine11talcrustinNNE-SNtrendacc0mpaniedwithlarge-scalen1agnlaticactivityufcuutinenttypeandshvwnupdistinctcrustalstructure,geuphysicalparan1etersa11dstrueturalurigillinfurn1atiunungeuchemetry'Theseinfurmatiunin1p1iesthatt[1eCu11tinentaccretedbYmeansufbreakupingvnc0ntinentalmarginandcvntinentizatiunufucea11iccurst,n1eallwhile,newcrustal8ruwthlayerwasfurmedbyn1a…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1/5万张八岭幅、珠龙幅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运用微观构造与宏观构造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现代测试技术.对张八岭变质地体山变质构造岩的显微构造与结构进行了研究。验证和深化了野外工作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认识;探讨了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计算了差异流动古应力值;恢复了构造变动对岩石的应力状态和方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1/5万张八岭幅、珠龙幅区调工作基础上.结合邻区有关资料.从张八岭变质地体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的变质作用、岩石化学、原岩建造特点及其原始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胶东地块的地层组合、构造型相、基底变质时期、地壳结构及地质发展史与鲁西地块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以深大断裂与其围区地块相衔接。其晚元古代古纬度为3.16°S,上侏罗世为18.5°N,早白垩世为34.92N。本文提出胶东地块是一经过长距离漂移搬运的外来地体(Exotic Terrane),它于晚侏罗世末与鲁西地块碰撞拼接之的起,沂沭断裂带便开始了错综复杂的演化历史,青山组火山建造与王氏组沉积建造性质表明,白垩纪它为一典型的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东南麓有两套薄皮构造,以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和以逆冲推覆为特征的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后者可划分出六个一级薄皮层片体,总体上呈倒序迭瓦状结构.地球物理资料等证实大别地体仰冲于扬子地体之上.两者是以缓倾角断裂为边界的斜接碰撞,其南界为郯庐断裂南端、襄广断裂南东段及其间的隐伏拆离断层,主拼贴断裂在地表分枝为数条层滑-逆冲断裂.主体碰撞时代为225-75Ma,最终拼贴时代可延续到33~23Ma.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形成于碰撞中、晚期,而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则形成于碰撞末期及后造山期.在扬子地体俯冲过程中,俯冲于大别地体之下的盖层层片体被逐片“铲出”,呈上老下新的迭瓦状结构.广泛发育的薄皮构造调节了地体碰撞拼贴造成的强烈压缩变形.  相似文献   

18.
显像管玻壳铅尘浸出毒性及铅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弄清了显像管玻壳含铅粉尘的基本化学组成和浸出毒性;初步探讨了粉尘中铅的存在形态,为其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岩地表岩溶与红粘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红粘土的分布特征、土体构造特征及土性特征入手,系统研究红粘土的成因,包括研究碳酸盐岩地表岩溶与红粘土的相互作用、红粘土的物质来源、土中矿物的种类和形成条件;着重分析碳酸盐岩地表岩溶的作用、特点对红粘土形成的重要影响;认为碳酸盐岩地表岩溶作用和红土化作用是红粘土特殊成因中的两种最重要的地质作用,而前者不仅是控制红粘土性质的主要因素,还影响成土后期的土质演化过程。红粘土特殊性的本质源于特殊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近两年对华南元古宙地壳演变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华南基底构造格架的划分方案;同时发现了华南陆下存在相对稳定高速高阻冷的古地幔柱的残留部分一“残烃柱”;指出华南古大洋基底蛇绿岩层序中存在斜长花岗岩等酸性组分;探讨了陆下地幔新矿物相;初步建立了华南及西太平洋壳一幔分层柱体模型;讨论了华南部分地区下地壳及上地幔的岩石流变学特征。对元古宙Cu、Au等成矿作用也作了初步的总结并提出了有希望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