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生态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科学基础,各种类型的国际城市生态住宅学术讨论会如火如荼。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典型的生态住宅,如美国的诺次大学设计并建立的生态房,南加利福尼亚大维寺海岛上的生态村,芝加哥雄伟壮观的生态楼,德国的“零能量”住房,日本的生态博物馆及无化学住宅,英国的绿色城市等,有人预言:生态型建筑将是世界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作为北京奥运的唯一伙伴城市,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市在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山海城协调、历史与现代交融、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推进青岛的生态城市建设,可以预见,青岛市完全符合举办一流奥运会的要求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3月份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中,淮北市赫然在列。其实,面对资源枯竭的现实,淮北市早就开始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以特定的地貌体为基础,城市地貌环境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简述了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条件下,国内外城市地质、城市地貌、城市地貌灾害与城市地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历史与发展,讨论了当前城市地貌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面对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危机,本文提出节水型建筑理论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它对于推动节水型建筑的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呈现。面对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整体部署及美丽城市建设现实需求,本文明确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的工作背景及重大意义,评估我国美丽城市建设的进展、成效,分析识别当前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从重点任务、工作机制、政策支撑、带动示范等层面提出开展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的思路与任务建议,为推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吕慧华  柏益尧  左玉辉 《四川环境》2007,26(4):56-59,64
城市环境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与城市的性质、定位、发展阶段、环境特点等有密切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城市环境调控的重点在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以及宜居环境的建设。本文以徐州市为例,探寻其城市环境调控对策,从而为中国其他资源型城市进行环境调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复合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对2005、2010、2015和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各城市发展质量普遍提升,空间格局由“京—津双核心”向“京—津—石弱三核心”转变,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其他方面发展不协调;(2)空间相关关系反映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水平相对较低,且京津冀南部与中东部发展差距较大。由此提出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子系统协调、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及同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加快发展是四川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工业系统要成为实现四川新跨越的主力军,勇挑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社会繁荣的重担。   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企业竞争格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抓工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今年以来,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据对成都、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攀枝花、自贡7个重点工业城市的初步统计和对省内其它地区的预测,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同比增长15%以上。   应该说,四川省工业的发展在资金、能源、交通运输等保障方面已有了极大改善,今年起步快、开局好,但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不少地方、部门和企业存在创新不够、结构调整缓慢、市场营销不力、企业负担较重、精神状态不佳等制约因素,需要全省工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认真思考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尤其要在“四个创新”上下苦功夫,努力开创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城市品质化发展与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进程,迫切要求政府持续深化“邻避”风险防范化解。对城市“邻避”风险情境要素的考察发现,当前“邻避”风险的环境敏感性、经济相关性同近年来低烈度的区域扩散趋势叠加,政府“邻避”风险决策的地方性特征与治理议题的多元化趋势叠加,媒体在风险扩散中的高动员性与网络社群的分散化趋势叠加,公众“邻避”行动的抗争性与动机的多重性叠加。面对“邻避”风险情境演变所施加的治理压力,政府需从“增长逻辑”向“发展逻辑”转变,重新明确“邻避”风险治理中的政府角色。进而,本文从常态治理机制、提升决策品质、推动“去污名化”的知识生产、全面保障公众利益等方面具体探讨政府的治理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