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肖蕊 《防灾博览》2014,(6):12-14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以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作为一项新兴的减灾手段,地震预警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4月1日20时23分27秒,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发生5.6级地震。震后12秒,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发出了石渠发生5.0级地震的预警信息,实时发送到省通信管理局、成都铁路局等单位的预警终端,为地震应急响应处置工作提供信息服务。震后4分38秒,系统产出仪器烈度分布图,给出了震中附近乡镇地震烈度分布,最高烈度为7度,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3.
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江苏预警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分析了 2023 年 6 月系统试运行以来的预警信息发布情况。结果显示,预警信息发布的主要延时存在于地震发生到国家一级融合决策系统正式发布预警信息的过程,最短延时为 4 s,平均延时为 14.358 6 s,江苏省预警系统的预警信息发布各环节延时较少,平均总延时不超过 0.9 s,Ⅱ类省级预警中心所在地发生地震后,预警信息发布时延会略长于Ⅰ类。整体来看,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满足时效性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省预警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省内破坏性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与示范服务。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2007年11月14日晚23时40分,智利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7级(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为7.9级)强烈地震。智利国家紧急情况办公室当天公布说,地震震中位于托科皮亚以东35公里,即南纬22度,西经69度,震源距离地面59公里,地震大约持续了50秒。15日早晨又发生了7.1级的余震。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曾向夏威夷和智利西海岸发出了海啸警报,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警技术是利用实时地震监测台网,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较近台站先期获得的记录信息,迅速测定地震发生的地点、大小,利用地震P波传播速度大于造成主要破坏的S波和面波波速的特点,以及电磁波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的原理,通过地震波不同时间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向震中之外的预警目标区发出警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千米,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苏州第三中学测报点(距震中约200公里)地倾仪、选频仪,地电脉冲仪都相应地记录到有关地震讯号和震前信息。以下为三种仪器的某些征兆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 引言华东地区(北纬30°—37°,东径113°—121°)近震地震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_(?)=6.17公里/秒,V_(?)=3.57公里/秒,V_φ=8.52公里/秒。但是,在该区域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存在差异,对此,本文根据华东地区地震台网布局,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和地震活动情况,把该地区划分为8个小区(见图1),并利用苏、鲁、皖、豫、浙、沪六省(市)波速比工作会议核定过的资料,对各小区地壳上部震波传播速度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8.
王林  黄宏生 《灾害学》2014,(4):159-162
通过对福建省61类行业用户关于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情况、评价、需求和对地震预警信息存在风险性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业用户对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度、评价和需求都很高,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地震预警信息相关的科普教育和应急响应及紧急处置的专业培训,因此多数行业用户表现为应急能力较差,对地震部门和政府的依赖度较高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对行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14点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根据日本警视厅资料(截至3月23日18时),此次地震已造成9452人死亡,14672人失踪,为日本自二战以后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灾害。但是,大部分的伤亡主要都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海啸造成的,地震后的核泄漏,更是引起全球关注。这次地震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不足200人,究其原因,日本2006年后建立的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来临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的预警大幅降低了地震伤亡人数。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21,(3)
为了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速度,节约人工操作选取预警传播手段的时间,提升信息发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某一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定量化分析,根据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出了综合致灾强度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研究了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所对应的评价指标与各种传播手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警传播效能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将自然灾害灾种的综合致灾强度指数分级与传播手段效能进行适配,为预警信号在发布系统中的发布排序提供依据,进而为预警类型自动适配传播手段提出了客观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正> 以小震报大震是地震予报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象1979年溧阳六级地震前4个月内,离震中仅有20公里的溧阳地震台,在 DD—1己录仪上却没有发现一个明显的地震波形,但这并不意味着溧阳六级地震前无地震发生。事实上在溧阳六级地震前几个月内,溧阳台DD—1记录仪上出现过许多不易判断的微小波形,通过震后用 JW—1极微震仪样机进行现场观测,表明那些波形实为微小地震。JW—1型极微震仪为三分向墨水记录式地震仪,工作于速度仪特性。它具有频带宽、高频响应好和灵敏度高的特点。鉴于目前国内采用的震级公式仅适用于地动位移特征,因此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直达波传播的走时公式出发,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丹江水库地震网内记到的直达波到时资料作直线拟合,求出波速比的变化及其范围,并对其精度进行了估算和评定。同时对直达波和虚波的速度及震源深度的精度问题也作了评定。在扣除了观测误差影响以后,从中滤取波速比异常信息,对丹江水库波速比值的正常与异常的可信范围作了估算,说明该区蓄水以来,最大一次Ms=4.7级—宋湾震群型地震和李官桥Ms=3.8级地震发生前存在波速比异常现象,并结合该区的应力状态与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波速比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最后本文结合该区地形变资料,讨论了水库诱发地震的膨胀(扩容)—流体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 前言溧阳地震台能经常较清晰地记录到途经溧阳震区马鞍山人工爆破波,研究“马爆波”振幅比及其变化,从中找出前兆信息是有益的。作者系统地整理了溧阳地震台记录到的“马爆波”振幅比,对其变化特征,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讨论。一资料情况溧阳震区1974年、1977年和1979年相继发生 Ms5.5级、4.1级和6.0级地震,小震至今仍  相似文献   

14.
<正> 1970年10月29日14时32分49秒,金湖县卞塘乡一带(北纬32°54’,东经119°06’),发生了(Ms)4.2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震中区位于金湖凹陷南部,这是苏中地区现代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时隔20年,为弥补这次地震有关资料的空白,笔者组织了对这次地震的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 1982年9月27日10时37分于安徽六安扬公庙(31°36.′8N,116°33.′1E)发生一次3.8级地震(Ms),震源深度为11公里,距合肥地震台68公里,合肥地区有感。该地震是合肥台历年来记录的最大的地方震。震前5天,即9月22日16时10分,合肥台一电磁信息监测装置记到一锯齿波信号,幅度析合输入端约1mv 左右,形态见图1。此信号是本套仪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12秒,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城西北2公里处(北纬97°55′,东经24°55′)发生了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本次地震灾区主要涉及德宏州盈江县、陇川县及梁河县3个县的21个乡镇(农场)、119个行政村(居委会),地震造成25人死亡,314人受伤,房屋倒塌损坏50178间。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测预警等级风险评估与分区分级发布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预测预警的思路和要达到的减灾目的出发,提出了发布预测预警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给出了地震预测预警等级的划分。结合我国地震预报、震灾预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预测预警等级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分区分级发布方案。以地震实例对风险评估、分区分级发布方案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18.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参数速报集成了 TDMT_INV 方法,可直接读取震相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并产出。为验证该方法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准确性,选取 2024 年 1 月 17 日江苏东台 3.0 级地震和 2023 年 12 月 7 日江苏赣榆海域 3.8 级地震这 2 次 3 级以上地震,采用 TDMT_INV、CAP 和 FOCMEC 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分析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东台 3.0 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内,三种方法都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赣榆海域 3.8 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外,TDMT_INV 方法仍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联网的地震预警问题的社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互联网对地震预警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统计和分析问卷10 349份.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接受通过地震预警来减轻地震灾害的方式,认同地震预警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表示在信息公开及掌握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在地震预警时不会产生恐慌.同时,51.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地震部门发布预警更合适,而政府的责任是根据预警做好应急准备.72.1%的人表示对地震科普知识了解较少的现实表明,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率仍然很低.而公众能否理性地接受地震预警的实践,与地震知识普及程度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警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预警技术是为了适应减轻地震灾害的要求而产生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P波与S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地震预警技术、配置地震预警系统的情况,对应用该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作了介绍,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