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灾博览》2011,(2):88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警示人们要加强对海洋灾难的监测。来自上海市科委的消息,"海洋环境监测"已被列入该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投资4000万元的"东海海底观测网"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11,(2):88-88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警示人们要加强对海洋灾难的监测。来自上海市科委的消息,"海洋环境监测"已被列入该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投资4000万元的"东海海底观测网"将在未来五年内建成。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日本在本世纪70 年代~90 年代初的三个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和日本政府在1995 年阪神大震后投巨资兴建海底地震监测网络的情况。并就上述内容的国际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未来海洋地震观测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深海海底是地球表面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地方,是对地壳甚至地幔的过程进行观测、对地球内部构造进行探索,进而对于由此造成的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的理想场所. 最早提出海底观测需求的,正是源于地震监测的需要,而对海底地震观测更为迫切的需求来自地震灾害预警.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2006年台湾以南的南海地震,都足以说明海底观测的重要性.而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Ms9.0东日本大地震及其随后引发的海啸及核泄漏,更强调了地震观测预警的迫切性.正是在科学与资源开发等许多需求的驱动下,海底观测系统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迅速发展,成为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  相似文献   

5.
地震科学的几个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学作为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学科的发展,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变化。从板块理论向板块边界带研究过渡 1915年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发表之后,1962年赫斯发表了《海洋盆地历史》,1963年,瓦因和马修斯把海底扩张的思想与海底地磁的新资料圆满结合在一起,奠定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 近年来,板块学说在大陆的发展主  相似文献   

6.
海底大地震     
赵叶 《防灾博览》2004,(3):34-35
您以为只有陆地才经常发生地震吗?不,在深深的海底,也经常发生地震。据统计,全球80%的地震都集中在幽深的海底,特别是在太平洋周围海洋平均深度4000米以上,终年暗无天日的海沟里以及它附近与群岛区的深渊中尤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何京 《防灾博览》2007,(3):43-43
目前,全球大约有1000余座活火山,300余座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环海洋地区和海洋岛屿以及海洋底部。地质专家将其分为环太平洋西部、环太平洋东部、大西洋、地中海以及非洲火山带等几个大的区域。其中,火山最活跃的地区为环太平洋西部以及大西洋北部,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8.
海洋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海底滑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天然气和水形成的类似冰状的固体物质 ,主要存在于在低温高压背景下的海底沉积物和陆地永久冻土地带中。赋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虽然本身能作为准稳定的胶结物对海底有建造作用 ,但由于其稳定性对特定温度和压力的严格依赖 ,海平面的下降、海底的连续沉积、地震等自然因素以及海洋钻探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海底温压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其分解 ,从而使海底沉积物失稳甚至导致海底滑坡。本文详细介绍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滑坡的机制、实例以及该种海底滑坡体的特征 ,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华北雨季不同时段严重旱涝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的13个站点,45年(1951~1995)的降水资料,对夏季4个时段(6月、7月、8月、4~8月)进行了Z指数计算,确定了干旱则主要发生在8月,并可明显看出由50~60年代的多水期向70年代中期以后的少水期的转变,另外,乌拉尔山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加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对华北地区雨季持续性暴雨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洪涝年的夏季(6~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6,(1)
飓风是台风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海洋上生成的强烈热带气旋,只是由于生成于不同的海域,才被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称渭命名。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东北部等海域的强烈热带气旋叫飓风,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南海等海域的叫台风。说到飓风威力巨大,也许你会立即联想到2005年8月28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给新奥尔良城以毁灭性的打击。其实,美国是世界上受风灾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飓风给美国城市以毁灭性的打击远远不止“卡特里娜”这一次。  相似文献   

11.
广东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51—2005年热带气旋和广东26个测站降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的个数和年平均强度及其降水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而且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态。另外,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具有峰值为3年左右周期的显著振荡,该振荡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有明显的突变。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际变化与热带气旋个数的年际变化高度相关,同时跟西北太平洋中高纬40°N-60°N部分区域的台风季节(5—11月份)平均SST年际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鲁-15井为1979年9月按照国家地震局统一规划部署,在苏鲁豫皖地区建立的首批深井观测孔之一,1980年8月经国家地震局验收,列入国家地下水动态深井观测网。该井配置了重庆水文食品厂生产的SW40-1型水位自记仪和DYJ-1型空盒气压计,动槽式水银气压表,降水量等辅助观测。  相似文献   

13.
大地介质极化率和二次场衰减特性时序观测是探索介质新的电性参数作为前兆观测项目的研究课题。经两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极化率存在年变化形态;主要研究的放电时段应放在10~100ms范围;在观测时段(1994 03~1995 11)内台站300km范围发生的唯一一次大于5.0级的苍山5.2级地震(△304km)前,极化率参数异常不明显,而极化率衰减度在该次地震前出现异常,衰减曲线极大值位移、曲线畸变、半衰时亦出现高值。对比地电阻率与极化率衰减度和半衰时的观测数据,在苍山5.2级地震前异常时间同步,呈低电阻率、高衰减度、高半衰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介质新电性参数极化率作为前兆观测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北海道地区当地时间2003年9月26日4时50分发生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2.2度,东经144.1度的北海道东南太平洋海底,离东京近千公里,震源深度40~60公里,震后又引发系列强余震,震级达5.8级。这次地震晃动时间长达30秒以上,震感十分强烈,日本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北海道地区是一个大震多发区。北海道地区及其东边海域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太平洋板块以平均8厘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是我国仅次于测震网的第二大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它的建成与运转,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浓厚的兴趣,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此网建设投资少,建成快、成效大而被国家地震局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设思想充分总结了我国经验,扬长避短,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创新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列出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主要的五大科学创新:"自身放大"观念、"灵敏点"观念、"有效层"观念、"地壳放气"观念与"微动态"观念等.这些新观念组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它将拓宽人们的认识,并将地下水领域的研究引向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海底滑坡大大影响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和其他海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即使倾斜角小于1°滑坡也可以发生。目前陆上滑坡的研究较多,但海底滑坡的研究很少。本文比较分析了CEL和SPH方法在海底滑坡上的应用。可以看出,采用SPH方法和CEL方法进行海底滑坡的计算都是可行的。CEL方法在某些方面的结果更为准确。当SPH和CEL的单元数量较少时,SPH的计算时间比CEL短,但是随着单元数量的增加,CEL方法计算速度比较快。如果需要拉格朗日结构的应力值,最好选择CEL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时间2023年8月24日,日本不顾国内外多方强烈反对,正式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至太平洋。这一公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转嫁核污染风险的恶劣行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多方谴责,而此“潘多拉魔盒”的开启也势必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地测量学经过了几十年的沉寂之后,近二十年来,又显露出勃勃生机。现在正面临着一个理论突破、技术更新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表现是什么呢?本文概括地作了介绍。首先是传统观念的更新,作者归纳出四个观点,即从静态到动态;树立系统的整体概念;从几何学发展到物理—几何学;从表层测量到内部结构的反演。第二是观测体系的立体化,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深井观测,海洋观测,地面定点连续观测,地面测距与测高等技术的发展。而且用了较大的篇幅着重介绍了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最后介绍了一些代表发展方向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前言     
<正> 中国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仅70年代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6万以上.严重灾难的事实,指示人们必须去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第一难题,以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害.然而,寻求确切可靠的地震前兆则是地震预报的核心问题.从历史记载和诸多的地震现场观测记录中可以看到,地下水异常是前兆现象的主体.因此,1978年国家地震局把地下水列为地震前兆攻关重点项目之一.并决定筹建全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28日11点10分左右,极度活跃的太阳释放出一团带电粒子,以超过500万英里的时速向地球发射X射线。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太空环境中心报告,在格林尼治时间29日20时48分观测到第二次太阳暴,由此引起的地磁暴在格林尼治时间29日15时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