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19,自引:8,他引:1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河流域及其周边123个气象站1961~2000年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个流域平均而言,尽管在1960~2000年期间,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但蒸发皿蒸发量却呈明显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20世纪80~90年代较60~70年代下降了136mm,下降幅度为7.5%;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季和春季,秋季和冬季不明显。对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局部区域与整个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同步,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中游呈持平并略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科学》2015,(5):137-141
为推进黄冈市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有效管理,运用RS和GIS对2000年、2010年黄冈市的遥感影像进行信息解译和提取,确定了湿地类型的面积和分布状况,并结合动态度模型分析了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2表明2000~2010年黄冈市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 200.29 km,尤其是河湖湿地、水稻田和沼泽湿地减少较多;各湿地类型双向变化率都较小,而建设用地却高达12.21%,湿地受人为活动干扰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天然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占用以及湿地自身演化、气候变化是湿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GIS在焦作城区大气降尘污染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焦作城区大气降尘实测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其空间污染状况进行了分区评价,并根据分区原则建立了降尘动态变化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对1994、1995年城区降尘污染分区图进行复合处理,得到1994-1995年城区降尘污染,得到1994-1995年间焦作城区降尘污染类型动态转化数据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降尘污染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积温空间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海拔高度等反映区域特性的因子作为变量引入GIS空间化模型是提高气象数据估算精度的重要途径。根据聚类的思想,将研究区域进行聚类分区,使分区内积温分布特征一致性趋强。然后利用统计方法寻找各分区年积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以获得较高精度的估算结果。论文提出的基于分区DEM修正反距离空间化方法,与常用的空间化方法如克里格法、反距离平方法相比,解决了积温空间分布复杂性的问题,并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气象站点空间分布的稀疏性、不均匀性以及受海拔和区域差异等因素对积温分布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适合于较大范围的年积温空间化。另外,由于气象台站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区域,高海拔区域积温估算精度很低,利用此方法解决了高海拔区域积温估算的精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青藏高原腹地的青南高原作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研究区的LUCC数据,研究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多样,其中,草地所占比例最大,未利用地次之;草地中低覆盖度草地所占比重高,高覆盖度草地较少。2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而水域和林地变化复杂,草地近20年趋于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转化关系密切。变化趋势,1990-2000年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朝着规模扩大的方向发展,而草地和水域朝着规模减小的方向发展;转入贡献率中占优势的是未利用地、草地;转出贡献率占优势的主要是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2000-2010年水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朝着规模扩大的方向发展,而林地和草地朝着规模减小的方向发展;从转入贡献率来看,占优势的是未利用地、水域和草地;转出贡献率占优势的主要是草地和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6.
选取1988年TM、2000年ETM以及2007年的ALOS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沙质荒漠化经历了1988—2000年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上升趋势和2000—2007年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两个发展阶段,但是总体上却是呈上升趋势,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增加的速度分别为1.93%、1.50%和3.20%,表现为沙质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较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荒漠化程度的提高速度相当快;沙质荒漠化的形成,一方面与青藏高原高寒干燥的气候和脆弱的植被生态系统有关,另一方面也受人为活动的驱动。该研究可为该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流域典型区域-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1951~2012年62年气温区域平均数据,应用M-K检验等方法对研究区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突变前后变化及气温突变后变暖停滞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77~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78~1993年),平均最高气温最晚(1978~1994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秋、冬季发生突变时间一样;年内突变早晚顺序为冬季最早(1977~1978),夏季最晚(1987~1994).冬季比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比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更剧烈.平均最低气温(0.231~0.604℃/10a)对升温贡献较大.各类气温年(季)突变后在1997~2007年间先后发生变暖停滞现象,春季和冬季首先发生变暖停滞,秋季较晚,夏季未停滞,年气温最晚(2007年),大部分年(季)气温要素变暖停滞晚于全球变暖停滞时间(1998年).年际气温突变后到停滞前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相对最慢,而其停滞后降温速率反而最快,平均最低气温与其相反,初步说明平均最低气温对升温反应较为明显,平均最高气温对降温反应较为明显.季节中,突变后到气温停滞前,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增长速率最快;气温停滞后,春季最低气温下降速率最快(-0.324℃/a1).  相似文献   

8.
近30年黄河流域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气象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近30年269个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光滑薄面样条插值法对黄河流域各月及年降水量进行插值,在ArcMap/ArcInfo中进行图象处理和分类,完成了1km×1km栅格降水的空间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利用GIS软件编程实现了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法与空间化技术的结合,生成了各月及年降水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结果表明:27年来,流域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北半部以增加为主,南半部以减少为主。各月间差异很大,在秋冬季节,以下降趋势为主,部分地区达到显著;春夏季节除少数月份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全年降水呈下降趋势的月份占多数,但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少的秋冬季节,呈增加趋势的月份集中在雨水充沛的春夏,这种变化趋势使得降水的分布更加不平衡,表现为秋冬季的降水减少,而雨水较多的5~7月降水有微弱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分是土地持续利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及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已经成为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论文以黄河流域43个国家级农气站点资料为数据基础,以Sufer7.0为技术手段,就不同旱作类型区土壤水分季节和垂直变化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由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湿润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而且半干旱偏旱区和半干旱区,因大量失墒的时间长、耗水强度大而引起的干旱比半湿润偏旱区和半湿润区更为强烈;②不同旱作类型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趋势均表现为上层变化幅度较下层大。且由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湿润区,表层0~5cm→下层50~100cm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同时,可将土壤含水量从上到下的变化趋势分为增长型、降低型和波动型三种情况;③黄河流域土壤水分活跃变化层大致为0~30cm,缓慢变化层为30~100cm,相对稳定层为>100cm土层。活跃变化层由干旱区向半湿润区依次加厚,从0~5cm到0~30cm。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关注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黄河流域兰州段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布局问题。采用GIS技术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兰州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布局,可以有效提高兰州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理解海河流域水资源剧减的影响原因, 进行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异分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传统的时间序列变异方法主要是用变异系数法, 论文结合信息熵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差异信息测度与GIS 技术的时空变异分析方法, 并成功应用于海河流域的31 个测站的1960-2001年降水、蒸发和气温的分析, 结果直观地表达海河流域降水、蒸发和气温等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异规律,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海河流域的水循环变化规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初步分析得出海河流域降水和蒸发时空变异相对较大、气温时空变异相对较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夏昊  王云鹏 《环境保护》2003,(12):30-33
利用国内外关于面源模型与GIS集成的资料,结合面源模型与GIS集成的一些应用,介绍了面源模型与GIS集成的方法——松散集成与紧密集成,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指出集成方法的发展趋势。从国内外一些集成成功的例子可看出,利用GIS处理面源污染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GIS与大气环境模型的集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GIS与环境模型集成的松散集成、紧密集成、完全集成等3种模式,论述了GIS与大气环境模型集成的组件式方法与服务式方法,对比了5种集成方法的优缺点,认为组件式集成方法具有较大优势,是目前流行的集成方法,服务式集成是未来的趋势. 基于组件式集成方法,采用GIS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 9.3开发了大气污染扩散模拟与预测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GIS的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功能,实现了大气环境模型与GIS的紧密集成,以福建省为例进行了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黑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GIS支持下,对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并对各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整治对策,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分布比较广泛,其中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占2.05%,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区;②沙漠化极敏感区面积占37.06%,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额济纳旗和金塔县;③土壤盐渍化敏感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绿洲,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应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核心。依据评价结果,流域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耕地土壤养分贫瘠化评价及其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文在山东省禹城市开展的系统土壤调查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获得的土壤养分各要素数据信息基础上,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利用采样点养分要素和空间信息数据,通过建立土壤\"阈值样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改进灰色关联等级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养分贫瘠化评价定量化,引入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引起禹城市土壤养分贫瘠化的因子进行障碍诊断。评价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获取了研究区土壤贫瘠化状况、主要障碍因子的空间分布信息,与实地调查分析结果相符,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土壤贫瘠化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该法开展的贫瘠化状况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对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并可为研究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地对重庆市主要自然和人文景区(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助GIS技术,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市的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起着基础作用,人文、社会景观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分布上,重庆市旅游资源呈现“带状”、“圈状”的分布特征,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最后,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规划,得到4个结构区,并提出每个规划区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GIS与趋势面分析集成技术在区域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构建基于GIS趋势面分析方法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全国环境统计信息系统中北京市莱区域内的环境污染源数据为资料,运用系统的趋势面分析模块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区域环境污染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快速提取了环境污染因子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为环境决策者提供快速、直观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对象,应用GIS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的岩石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和质量指数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子系统的质量指数,从而评价各个子系统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畜禽养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粪便耕地施用的可达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论文基于G IS技术,采用缓冲区与分区统计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与海拔、距居民点和道路距离之间的关系。引入畜禽粪便施用耕地空间分布可达性分析,探讨了北京地区畜禽养殖空间分布特征和畜禽粪便农田施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北京市畜禽养殖分布与距居民点距离以及海拔高度成反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道路分布的影响。从粪便施用耕地可达性分析来看,全市50.8%的畜禽粪便可在1 h内被运送到可施用的农田。其中,大兴和通州区畜禽粪便产生地与可施用耕地的距离最近,1 h内分别有91.5%和89.5%的畜禽粪便可运输到附近耕地。由于单位时间可达的畜禽粪便量与适宜施用耕地分布之间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衡,北京东北部区县(密云、平谷、顺义、怀柔、延庆)畜禽粪便的耕地承载大于西南部地区(大兴、通州、房山、门头沟、昌平)。根据耕地承载能力以及分布特征,科学合理地布局畜禽养殖业,是降低局部地区畜禽粪便耕地承载压力及其环境风险、实现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辽宁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热量资源相关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区域平均值而言,除≥20℃积温以外,其它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64~67℃•d /10a之间。≥0℃和≥5℃初日显著提前,≥10℃和≥15℃终日显著延后,持续日数都显著增多。≥0℃、≥5℃和≥10℃积温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15℃和≥20℃积温气候突变发生在1998年前后;≥0℃、≥10℃、≥20℃初日,≥0℃、≥5℃、≥10℃、≥15℃持续日数以及≥20℃终日都发生气候突变。在空间上,近50年≥0℃和≥10℃积温: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以及大连大部地区极显著增多,且增幅最大,在60℃•d/10a以上;在1970年代减少,从1980年代开始不断增多。≥0℃持续日数在中部平原、辽西南部、东部山区南部和大连南部地区显著增多,其中高值区范围在1980年代减小,低值区范围年代间交替变化。≥10℃持续日数在环渤海部分地区、中部平原和辽北部分地区显著增多,在1970年代大部地区减少,从1980年代开始,大部地区持续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