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分别采用板式支座和铅芯支座的2座3跨连续梁桥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了这2类桥梁的动力特性、破坏过程及2种支座对连续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特性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在对桥梁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需选择合理的地震动输入;在地震强度较小时,板式支座的滑动能够起到一定的隔震效果,铅芯支座的隔震性能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在地震强度较大时,铅芯支座的隔震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采用铅芯支座的桥梁地震反应不一定小于普通桥梁;通过合理的设计,2类桥梁都完全可以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 地震目录是测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始数据。在测震学研究中经常要按一定条件挑选地震目录供计算参数使用。对于一些有简单边界的区域(如圆、矩形、多边形等)中的地震目录挑选在计算机上实现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有复杂边界的区域(如一个省、一个国家内)的地震目录挑选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虽然对复杂边界区域内的地震目录也  相似文献   

3.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提出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二○二○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六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二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三是试点并推广地震紧急处置技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四是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地震预报世界领先;五是实施强震应急响应与联动工程。  相似文献   

4.
回顾与展望     
<正>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提出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二○二○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六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二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三是试点并推广地震紧急处置技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四是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地震预报世界领先;五是实施强震应急响应与联动工程。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梁式桥的抗震性能,实现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力学行为的可控性,基于减隔震设计原理,研发了一种功能可控型减隔震支座。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了该支座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支座的滑动性能良好,摩擦行为稳定;剪力销力学行为可控,断后摩擦行为正常;环形钢阻尼元件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可控型支座整体力学行为稳定可控。最后以某3跨桥梁为例分析了可控型支座的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合理选用可控型支座可以实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力学行为的可控性,使结构响应在力和位移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从而达到避免桥墩损伤破坏、防止落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一本文所指下扬子地区主要是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及部分安徽省、浙江省在内的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地学研究程度颇高,同时也是我国中强地震较多的地区之一。对该地区地震构造的研究始于1970年长江口地震。近20年内,无论是地震监测能力还是地震研究程度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地震应急通讯保障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东地震应急联动协作区地震应急演练为例,探讨了演练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异地会商、现场音视频实况转播和测震波形实时显示的主要通讯实现方法;通过比较试验,确定采用WiMAX无线通讯方式传输现场本地数据、采用编解码器传输音视频信号时,双向视频传输需使用2对编解码器,但1对编解码器上就能完全实现异地音频的互通,AV-1600e型编解码器在地震系统目前的卫星应急通讯信道下采用600 kpbs的视频编码率,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画面。实践表明,WiMAX无线通讯能较好地扩大野外本地网络通讯半径,编解码器能实现异地音视频互通,但对信道要求较高,效果较难保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我国地震科技战线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所应考虑的几个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1.应重视地震知识,珍惜地震信息,要象对待物质产品那样来对待数据、图表、论文等的地震信息产品;2.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尽快缩短同国外观测技术的差距;3.重视智力投资,做好地震科技人员的教育工作;4.实现地震科技情报检索现代化,把科技人员从手工检索情报资料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9.
地震谣言平息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玉祥 《灾害学》2000,15(1):89-91
对福建省沿海地区 1999年“9· 2 6”地震谣言的来因、传播过程及平息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给出了地震谣言平息后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与地震动特性紧密相关。为了研究地震动特性对可液化场地装设黏滞阻尼器的桩基‐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和黏滞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影响,选取24 条不同特性的地震动作为输入,针对可液化场地装设黏滞阻尼器的桩基‐结构体系数值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远场地震动作用和近场非脉冲地震动作用,近场脉冲地震动作用下,液化场地减震结构体系具有更大的地震响应;近场脉冲地震动作用下,速度型黏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得到了充分发挥;相同振幅下,地震动峰值速度(PGV)与液化场地减震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可作为评价液化场地减震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对液化场地黏滞阻尼器的减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缺震方法对山东南部(鲁南)三个小区的地震分别进行统计处理,观测到发生在西区的三次4.5级(M_L,下同)以上地震在本区均有“缺震”反映,其中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异常达11月之久;东区有反映邻区较大地震的“窗口”效应;而中区仅对本区的4.0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对邻区地震对应效果不甚明显。最后对缺震方法的预报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GIS技术在浙江地震速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建设中GIS辅助地震速报的实现技术思路和实现方法。主要描述GIS技术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GIS实现地震速报,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和主要的程序实现代码。对地震速报的精度和效率作了分析,并在实践工作中得以检验。最后对已开发程序的不足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隔震措施可以使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处于弹性或轻微弹塑性状态,从而有效保护设防烈度下结构地震安全。但是,由于地震发生、强度和特性的不确定性,在设计基准期内结构也可能遭受极罕遇地震的作用,基于"大震不倒"设计的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及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变形和结构整体抗倾覆安全以及实现抗极罕遇地震的能力和代价需要特别研究。本文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三种不同高度的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位移及结构倾覆力矩,分析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下隔震层(也即叠层橡胶支座)位移超限和整体倾覆的主要失效模式。结果表明:极罕遇地震下,基于"大震不倒"设计的隔震结构支座位移可能会超出限值,层间位移角和结构倾覆力矩通常可以满足要求。隔震支座尺寸适当增大、相应极限变形能力提高,能够控制极罕遇地震下结构隔震层变形破坏,但上部结构隔震效果有所下降;适当减小上部结构高宽比能够控制极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尤其高层隔震结构的整体倾覆破坏。因此,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有效增大隔震支座极限位移、适当减小高层隔震结构高宽比,实现隔震建筑抗极罕遇地震能力,是付出代价不大、经济适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用于展示城市燃气管道地震安全控制系统工作机理和控制效果的演示系统。对演示系统地震阀门的原理和性能作了阐述,对演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效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该系统可用于科普场馆或相关单位介绍城市燃气管道地震紧急处置的原理,系统已在唐山市地震博物馆安装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华北及其西部地区用描述地震分布时、空、强基本特点的空间集中度C、地震危险度D、地震强度因子Mf 进行交汇寻找综合异常区预测未来中强震 ,预测震中位置在 1 5°半径之内。以实例显示综合异常区存在的稳定性和对未来较强地震的可预测性 ,并对比分析了大华北地区不同区域的应用效果 ,认为其差异是由资料详尽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地震常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害,由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地震损失往往十分惊人.开展地震保险是实现社会互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抗震救灾能力、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立足于中国地震保险现状,指出了我国地震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的准确性,首先分析了西南地区不同震级地震与当地活断层之间的相应关系,然后给出了不同震级地震各烈度区的长短轴经验矩阵;基于此,结合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种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方法。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分为初评估和动态修正两个阶段。初评估阶段为震后0.5~1 h,实现影响场方向和各烈度区面积的准确评估;动态修正阶段为震后1~2 h,实现影响场空间分布的准确评估。初评估阶段以微观震中为中心、以对应震级的最近断层方向为影响场方向、采用矩阵给出的该震级各烈度区长短轴长度进行影响场计算;动态评估是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利用余震信息快速判定宏观震中和影响场方向,并将影响场中心(宏观震中)和方向修正到基于余震信息判定的结果上。最后,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为例,介绍了此方法的技术流程、实用范围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地震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抗御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无疑,对地震造成的损失予以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对策,其中,推进地震保险,通过社会经济杠杆原理,可以实现这种经济补偿。本文就推进地震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实施方法和步骤,论述了作者的认识。作者认为,推进并普及地震保险,是目前增强社会防震减灾和实现自救、互救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但实现地震保险,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地震部门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9.
储油罐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常会引发火灾、爆炸、泄漏等重大次生灾害.对油罐危险源震害特性、油罐次生灾害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地震震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论地震影响场模型和油罐震害模型的建立方法;以研究区城市的油罐危险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一套基于GIS的油罐危险源地震破坏预评估系统的技术原理,以实现对城市油罐危险源地震次生灾害危险等级的预评估,为地震灾害防御部门震前快速预评估,指导油罐分布地区进行改造和重建和制定科学的抗震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原理和拟动力法,提出一种半解析改进水平片分法,计算具有非线性分布特征的非饱和土重力和地震惯性力所做外功率,将传统塑性理论扩展至非饱和土中以考虑基质吸力对桩侧阻力的提升作用,与解析解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通过算例分析,揭示了吸力对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及抗滑桩加固效果的强化作用,探究了非饱和土边坡的地震响应规律,研究了抗滑桩布设参数对支挡结构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吸力对边坡稳定性的提升效果可达 20% ~ 50%,吸力效应与地震动特性密切相关,在地震波达到峰值时显著增强;水平和竖向加速度系数以及土剪切模量对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较大;桩距 D1/dp ≤ 4 时,抗滑桩加固效果较为显著并随摩擦角的增加得到强化,抗滑桩最佳桩位位于边坡中上部,且随摩擦角的增加逐渐减小,对应的加固效果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