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对自然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的分析,设置脱氮池、碳氧化池和除磷池,以多种天然材料作为微生物载体,建立小型自然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小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普通的生活污水,该处理系统可以使出水CODcr在30~50mg/L之间,氨氮〈5mg/L,总磷〈1mg/L,接近于中水回用要求,且处理过程剩余污泥少。  相似文献   

2.
SBR工艺污泥颗粒化对生物脱氮除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采用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研究循序间歇反应器(SBR)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和污泥沉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了状态调控阶段,反应器中形成了同时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的好氧颗粒化污泥,其中,反应器对COD和P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5%左右;NH3-N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0%;颗粒污泥的SVI值约为50,出水水质好,这些良好的运行性能比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前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3.
膜生物反应器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除污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活性污泥工艺(CAS)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对生活污水的除污特性.结果表明,MBR系统对COD、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比CAS分别高14.4%、51.2%和37.3%.但MBR中膜的截留使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制约了通过排放高磷污泥的生物法除磷,除磷效率仅为32.9%,低于CAS工艺(43.0%);将MBR与化学除磷工艺相结合,MBR系统除磷效率可达93.3%.  相似文献   

4.
富磷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水解与生物释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东苏  郭小品  陆烽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2):2445-2449
以某采用A/O生物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富磷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设计厌氧消化比较试验,讨论了富磷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磷释放机制.结果发现,剩余污泥消化系统中的SOP(溶解性正磷)释放/PHA(聚羟基烷酸)合成比值大于活性污泥厌氧释磷系统,证实了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机制是磷释放的主导机制;剩余污泥消化系统中的PHA合成/糖原降解比值小于活性污泥厌氧释磷系统,表明污泥消化系统中的糖原降解不仅仅是生物释磷引起的;厌氧消化系统中抑菌剂的存在对于污泥消化系统的水解释磷机制与生物释磷机制均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磷的回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而又面临枯竭的重要资源。为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把污水中的磷转移到污泥中以除去;由此形成富磷污泥,为实现污泥磷回收创造了条件。并介绍了三种从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回收磷的工艺:污泥水解回收磷的工艺(KREPROProcess和Cambi-KREPROProcess)和从污泥焚烧灰中回收磷的工艺(BioConProcess)。这些工艺可以以磷酸铁或磷酸的形式回收污泥中约75%的磷。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硝化聚磷菌,解决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矛盾,使模拟的低碳源城市污水经济高效地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进行脱氮除磷新工艺试验研究。采用向序批式反应器中投加前期筛选得到的反硝化聚磷菌,通过培养驯化污泥、优化运行模式、过程中补充碳源等手段,处理对象为COD≥450 mg/L、氨氮≥60 mg/L、总氮≥65 mg/L和总磷≥12 mg/L的模拟城市污水。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30个周期的运行优化,使投加菌株的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反应器平均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46.94、0.41、14.53、2.53 mg/L,相应去除率分别为90.22%、99.32%、78.31%、81.42%,后期添加15 mg/L Ca(OH)2溶液混凝沉淀后,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均达到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7.
针对生活污水低碳氮比的水质特点,采用SBR反应器接种低温储存的强化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来启动除磷亚硝化颗粒工艺,通过控制曝气强度及污泥龄实现除磷亚硝化的稳定运行,为后置CANON或厌氧氨氧化工艺(ANAMMOX)提供进水。污泥龄为30d的条件下实现了出水TP小于0.5mg·L-1,COD浓度小于50mg·L-1,亚硝酸盐氮积累率达到了90%以上。实验还得出,过高的曝气强度使除磷亚硝化性能恶化,可采用降低曝气强度和减小污泥龄的方式来改善除磷性能。污泥龄为40d可以实现生活污水除磷亚硝化中的亚硝化性能进一步恢复,最终实现出水磷浓度保持在0.5mg·L-1以下,COD及TP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0%及95%,亚硝酸盐积累率保持在90%以上,SVI值从初始的63mL·g-1降低到35mL·g-1,颗粒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颗粒粒径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保持在1000μm以上。  相似文献   

8.
厌氧生物床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自行设计的流态化厌氧接触生物滤床反应器,考察了沸石、陶粒两种填料以及活性污泥对于C/N为5.6~12.9的低碳源城市生活污水的厌氧处理过程脱氮除磷的效果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沸石、陶粒和污泥反应器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63.62%、44.50%、26.04%,填料反应器氨氮去除率为40%、总磷去除率可达20%~30%,污泥反应器则为20%和小于10%。填料厌氧生物床优于污泥法,沸石填料优于陶粒填料,沸石材料显示了良好的脱氮除磷特性。  相似文献   

9.
厌氧除磷种源的筛选与厌氧除磷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分批培养,考察各接种物培养始末总磷浓度的变化,比较了牛粪、猪粪、鸡粪以及来自两个不同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污泥的除磷能力,试验证明猪粪的除磷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将猪粪与两种厌氧污泥按质量比3:1:1混合作为接种物,研究了厌氧生物除磷的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是厌氧生物除磷的良好碳源和氮源;适宜的初始pH6.5,适宜的培养温度35℃.在适宜的除磷条件下,培养至第4天,猪粪与厌氧污泥混合物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21.31%)外加钼和其它微量元素对厌氧生物除磷没有效应,表明试验所用的培养液中,不缺少这些元素.另外,外加还原剂硫化物对厌氧生物除磷也没有明显的作用,表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质所致的低氧化还原电位已能满足厌氧生物除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除磷亚硝化颗粒工艺启动及性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海玲  李冬  张杰  刘博 《环境科学》2019,40(3):1367-1374
针对生活污水低碳氮比的水质特点,采用SBR反应器接种低温储存的强化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来启动除磷亚硝化颗粒工艺,通过控制曝气强度及污泥龄实现除磷亚硝化的稳定运行,为后置CANON或厌氧氨氧化工艺(ANAMMOX)提供进水.污泥龄为30 d的条件下实现了出水TP小于0. 5 mg·L~(-1),COD浓度小于50 mg·L~(-1),亚硝酸盐氮积累率达到了90%以上.实验还得出,过高的曝气强度使除磷亚硝化性能恶化,可采用降低曝气强度和减小污泥龄的方式来改善除磷性能.污泥龄为40 d可以实现生活污水除磷亚硝化中的亚硝化性能进一步恢复,最终实现出水磷浓度保持在0. 5 mg·L~(-1)以下,COD及TP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0%及95%,亚硝酸盐积累率保持在90%以上,SVI值从初始的63 m L·g~(-1)降低到35 m L·g~(-1),颗粒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颗粒粒径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保持在1 000μm以上.  相似文献   

11.
12.
李靖  李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0):173-175
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址气象塔观测系统获取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地区的风频规律性,并按南沿江流、北沿江流对塔层风速分布进行幂函数近似拟合,估算了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本区主导风向多集中在偏东北风上,而且频率很高,次主导风向则略有差异;塔层风廓线分布基本符合幂函数关系,由廓线求出的n指数推荐值为:A类0.165,B类0.167,C类0.192,D类0.313,E类0.406,F类0.463;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547 063 m,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738 45 m。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原子结构的课堂教学中,容易产生一些缺乏严谨性的情况。针对能级交错与分裂、洪特规则等内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例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长江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忠梅  陈虹 《环境保护》2016,(18):32-38
尽管自2015年国家出台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以来,制定"长江法"的呼声不断高涨,但距离形成共识、理性发声尚有较大距离。文章围绕是否需要为长江立法、为长江立一部什么样的法、如何才能立好"长江法"三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描绘出"长江法"这一图景的面貌,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区域尺度绿洲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论文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绿洲稳定性的内涵,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从绿洲所处的地理位置、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评价了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冲洪积扇型绿洲稳定性最高,其次是位于地下水溢出带下方的冲积平原型绿洲,稳定性最差的是湖滨三角洲或散流干三角洲上发育的绿洲;②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植被指数可较好地表征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评价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的时间变化。绿洲规模的扩大及绿洲水分和植被的增加将加强绿洲的冷岛效应,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增加,表明绿洲内植被覆盖密度增大和植物生物量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包气带油污土层生物修复现场控制性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气带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涉及到石油降解微生物、石油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最或然计数法(MPN)、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和色质联机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淄河滩包气带油污土层的水力学特性、氮磷营养元素、微生物和石油污染物.结果表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层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其中大部分具有降解石油烃的能力,且土层的渗透性极强,有利于开展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同时,长期的挥发、淋失和转化造成土层中石油污染物主要由高分子、高沸点烃类组成,且油污土层的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太低,直接增加了生物修复的难度,成为不利于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模具在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一般而言,模具在金属成形过程中的变形被忽略,将之视为刚性体。然而在金属精密成形中,模具的变形对成形件的尺寸精度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SuperForm软件针对模具在工件挤压过程中的变形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为工厂实际生产的工艺制定、模具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北极是一处遥远的冰封之地,更无法想象,它与中国、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密切的关联.然而,不经意间,伴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已实实在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北极对于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开通的北极航道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航道,北极所蕴含的巨大资源一朝得以开发,至少会延缓人类数十年甚或上百年能源枯竭的危机.正因为北极所蕴含巨大潜在权益,所以近年来各国对刊极事务所投入的精力和资本日益增加,争夺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