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雨,水体酸化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酸雨南重北轻,呈区域分布和硫酸型特征。川、黔、湘、赣、桂和粤等省、区的局部地带酸雨pH低于4.5,接近国外重酸雨水平。重庆市郊(缙云山、南山)已发现酸化水体和酸敏感水体。酸化对各营养级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物多样性和水体生产力造成危害,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如果燃煤的脱硫防尘等环保措施不力,我国酸雨与水体酸化的发展趋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
酸雨危害与我国酸雨的战略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酸雨的危害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酸雨对水体的污染及对水生生态的影响酸雨直接进入水体,使水体变酸,污染水系,还可将与土壤、植物等作用后的产物(如金属离子:铝、锰、铁)等带入水体,从而引起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长。湖泊水体酸化可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分解,碎屑大量沉积,影响水生生物的营养与能量循环,从  相似文献   

3.
酸雨对陆生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价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的影响是极为困难的。酸雨对水生生物系的影响可以通过测定水体pH值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生生物种类的变化来评价。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易进行直接评价。但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与田间条件下还是可以观察酸雨对陆生生态引起的变化的。一般认为,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尽管可能很小,但还是有影响的。但要评价酸雨对健康或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近几十年来,酸雨对陆地和水体的潜在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洲和北美地区酸雨对地表水化学及淡水中生物群的不利影响已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而且,酸雨导致的土壤酸化可能在西欧的森林林冠枯萎中起了关键作用。迄今为止,酸雨在土壤酸化中的相对重复性在文献中还有争论。有的作者认为,酸雨对欧美土壤酸化的贡献与自然因素和耕作的影响相比是很小的,而其他人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酸雨防治迫切性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芝英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9):46-47,50
文章从水体,植物,建筑群,人体健康等几个方面,详细讨论了酸雨防治的迫切性,通过对宜宾,桂林,宁波等几个的酸 雨调查监测进行综合分析,对我国,尤其是宁波地区的酸雨污染现状提出了看法,并结合地形各种因素对酸雨的防治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酸性降水在西欧、北美一带,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特征。由于它引起水体和土壤酸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存,腐蚀城市建筑物,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科学家的关注。目前,我国正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工业将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酸雨的形成,它有什么危害?对北京地区是否有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一、什么是酸雨,它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水稻生长期间喷淋酸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筠  王苹 《环境科学》1987,(3):25-27
酸雨对于城市建筑物、森林、渔业和包括农作物在内的各种植物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南方又是酸雨较多的地区,研究酸雨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于1984年5月至10月期间进行了酸雨对水稻生长影响的模拟试验,探讨酸雨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酸雨的污染物输送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燃煤消耗量很大,排放二氧化硫而引起的酸雨污染正引起国内外,特别是东亚地区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4个方面探讨我国酸雨中污染物的输送问题:酸雨输送研究方式和湿沉降过程;我国酸雨分布和硫酸型特点;酸雨与天气系统的关系;我国典型酸雨区研究的成果。由此说明酸雨作为污染物的湿沉降,其前体物的主要部分涉及输送可能是中距离的,即几百公里以内。我国排放污染物对邻国酸雨长距离输送的影响可能存在,但影响究竟有多大则有待于大规模详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酸雨的生态影响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我国是继欧洲、北美之后 ,在世界上出现的第三大酸雨区。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酸雨的主要分布区。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阐述了酸雨对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厦门市酸雨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厦门市是我国酸雨控制区之一。文章利用1992~2005年厦门市的探空、降水量和酸雨资料来分析厦门市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酸度、酸雨出现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的降水对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率有明显影响,相对于夏、秋二季,冬、春二季的降水酸度更酸,酸雨出现率更高。(2)K指数、850~700hPa层的冷暖平流对酸雨污染没有明显影响。(3)酸雨出现率随着1500m高空风速的增大而增多,风向变化对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机率的影响不大。(4)逆温对酸雨污染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亨利克森模型在评价酸雨的酸性影响时,使用了近年来的水化学数据,模型基于用阳离子代替酸化前的碱度,用非海洋产生的 SO_4代替人为排放的酸,这两种假设都会产生对酸雨酸性影响估价偏高的倾向,对“敏感”水体评价的误差也特别大。离子交换和 SO_4溶解模型在描述产生  相似文献   

12.
模拟酸雨对蕃茄生长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酸雨是当今世界上面临的重要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酸雨对森林、农作物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国,酸雨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尤以四川、贵州为严重。局部地区酸雨发生频率较高,小于pH4的酸雨时有出现,对森林及农作物已产生一定的危害。笔  相似文献   

13.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镉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影响下4种红壤镉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红壤中镉的淋溶损失,其对红壤镉释放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同一酸度的淋溶液作用下,镉释放量一般随淋溶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样强度的淋溶量下,淋溶液的pH值越低,镉的释放量越大.镉累积释放量与淋溶量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酸雨增加了水体中镉的负荷,从而加重了镉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近几年来酸雨对我国森林影响的主要调查和实验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酸雨对木本植物的直接伤害,酸雨对森林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森林土壤、土壤微生物、病虫害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环境厅于一九八二年度在大气安全局内设立了“酸雨对策研讨会”(负责人:大喜多敏一,北海道大学教授)专门收集整理有关酸雨的国内外情报。为了配合今后的调查研究,召开了予备性的研究会进行讨论。同时,水质安全局也对有关我国水陆酸性化的现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最近把上述二者归纳为《关于酸雨情报收集整趣报告书》。报告的概要就酸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列举了今后应该研究的几个重点:(1)野外调查酸雨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特别是酸雨影响植物生长的实验。(2)酸雨对土壤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种  相似文献   

16.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随着酸度的升高,它对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湖泊真是深受其害,因为它水量变化不大,水体常处于准静止状态,雨水是湖水补充的重要来源。一旦其上空出现酸雨,湖泊便会逐渐受害、老化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区酸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重酸雨区重庆市郊六个不同酸度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和比较的结果表明,酸化水体(PH<5.0)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分别较同一地区正常水体的少41.88%50.0%;细胞或个体密度分别较正常水体的少70.0%和34-67%。轻度酸化水体(6.0>PH>5.0)的上述指标亦较正常水体的低,但不如酸化水体的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两广地区水域对酸雨的敏感性及其分区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沉降对水生生态的影响程度,取决于降水中化学组分的输入量和地表水体对所输入的酸性物质的敏感性.湖泊对酸性沉降物影响的敏感性,决定于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除酸沉降的强弱和影响酸沉降的气象因素外,还取决于湖泊的水文学及水化学性质、集水区的特点和土壤与基岩等诸因素.我国两广地区位于重酸雨区,酸雨频率高,酸度大,每  相似文献   

19.
一份目前通过鉴定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酸雨区面积在迅速扩大,已约占全国面积的40%。 由国家环保总局、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共同主持的《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课题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其对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初步预测酸雨发展的新方法,评估了酸雨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我国酸雨在2020年前乃呈发展趋势,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近年来,酸雨区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2003年北方城市安阳由于连日降雨,首次出现了酸雨。针对酸雨的发生,本文从大气污染状况、大气环流的影响、酸雨离子组分等方面对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该市近十年的空气质量和降水情况的统计,分析了安阳市大气降水的变化情况,并针对空气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止酸雨再次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