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NGO在中国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政策倡议,另一个就是维权与合作。本土NGO限于自身财力与人力的限制,向社会服务转型不太明显,自身定位也较模糊。近年来与政府的合作虽然在增加,但不足以上升到影响决策。在中国,现实层面中政府、市场和NGO相互交叉的网络状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NGO的参与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放宽对NGO的限制。突破人才瓶颈,完善内部治理,才能实现NGO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宋欣洲 《绿叶》2008,(10):82-85
存在并发出声音,这也许就是NGO的价值。10多年间,中国的环保NGO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国内间、国际间渐趋密切、广泛的交流与协作使得NGO群体的能力达到了"质"的飞跃。在向国际学习的过程中,国内NGO意识到本土化恰恰是自己更可贵之处。互联网的有效运用,使得NGO的工作推动和组织发展都更为多快好省。  相似文献   

3.
《绿叶》2005,(6)
6月17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与国际知名NGO——奥伊斯嘉(OISCA)国际组织在北京签署了“培训中国环保志愿者合作协议”。为促进国际间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的交流和发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将选派优秀环保青年志愿者赴菲律宾接受奥伊斯嘉国际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NGO运营、环保活动的组织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协调等。这批环保志愿者还将在菲律宾考察奥伊斯嘉国际组织在当地开展的“儿童森林计划”。图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马宁(左)与奥伊斯嘉国际组织负责人中野利弘(右)签约后亲切握手。  相似文献   

4.
黄真平 《绿叶》2008,(10):90-93
中国NGO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半官方"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社会注册的环保NGO主要来自四个阶层的力量:青年学生、白领阶层、知识分子和媒体。环保NGO要注重在组织中推行自我控制和反组织性。环保NGO的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我国的NGO总有一天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5.
于晓刚 《绿叶》2011,(3):81-85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服务于社会。三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博弈。NGO在合作与博弈过程中,要有更独立的思考空间,做社会认可的事。公民社会需要三足鼎立,社会组织、政府和企业相互制约,才能做到稳定。NGO不是只要环保不要发展,NGO希望的是可持续发展。参与话语政治,提高话语能力,是NGO影响决策的新阶梯。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进国际NGO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笔者前赴泰国,参加了一次国际性的NGO培训,并在那里深入考察了泰国TVS及其志愿者的相关工作流程。本刊刊发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国内NGO或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为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中国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我国环境NGO发展的基本概况,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NGO发展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并提出进一步促进环境NGO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NGO的理念根源于多中心治理的治理秩序观,其基本模型是政府与社会分享治理权,形成分工合作的治理体系。中国当代NGO的功能局限与发展困境根源于政府奉行的单一中心的治理理念,由此对社会以及NGO的发育施加了过度的管制。中国古代的治理理念和制度经验,尤其是秦汉之变,为我们提供了分享治理权的本土资源。秦制奉行苛法集权,削弱贵族和传统家族网络,建立单一中心的王权制,以战时体制而速灭六国,却又迅速崩溃。汉制重建社会,通过儒生社团和家族制创设政府之外的社会治理组织和制度架构,成为古代社会稳定之根基。从垄断治理权到分享治理权,NGO的发展转型应从中国自身的治理理念与技术中获得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9.
王涛 《绿叶》2011,(6):70-74
环境保护是一个公益问题,涉及各个群体的利益,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参与,从公民到政府各司其职,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并对环保NGO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NGO进行环保活动,开展环保宣传,引导人们积极实施保护环境的行动,因为环保意识最终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环境NG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中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环境保护作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目标之一也随之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环境NGO(即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环境保护中一股新生的力量。这一类组织行为为何出现,如何在国际环保领域发挥作用,其前景又如何,这些问题也随着环境NGO的勃兴而摆在人们面前。本文拟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引对这一行为体更多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推动国际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贾西津 《绿叶》2011,(3):26-31
NGO在服务上与政府相互配合、协调和补充,同时还去倡导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一些赞助企业和基金会作为NGO的捐助方,给NGO以资金支持,保障它们的正常运作。NGO为了在与政府和NGO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中立性,应明确自身的宗旨,有较强的资源筹集能力,学会拒绝不该要的资源,同时使自身资源来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杨欣 《环境教育》2009,(5):52-54
北京以外,西南地区应该是中国草根环保NGO数量最多、项目最集中、开展活动历史最悠久、取得成绩也最大的区域。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天然具备最先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信息和方便联络的政治优势。目前中国草根NGO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国外的资助,而且申请资金的信息大多在北京发布。所以北京的草根NGO在获得国际、国内项目资金的支持方面具有信息、地域和人才的优势,NGO的数量增长迅速,NGO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这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和一个区域都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3.
观察     
霍伟亚 《绿叶》2012,(11):130
环保组织走向专业化?以"驴屎蛋这个网名司名的律师黄小山,曾是垃圾焚烧的反对者,现在他是一位致力于社区垃圾分类的环保人士,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内NGO很少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什么样的NGO能影响?首先要有专业性和律师事务所相似,规模不大,是专业人士,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什么案子都接。律师事务所分工很细随便说一个事务所,一听就知道擅长做什么,NGO也应该这样。  相似文献   

14.
如果NGO真的想要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那么NGO就需要沉下心来,去经历耗力费时却又默默无闻的扎根过程,这个“扎根”,最关键的就是,将人们的志愿精神唤醒,并组织他们,一起来改变我们的社区。在这个过程中,志愿精神应该逐步成为NGO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环境NGO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在中国刚刚兴起之时,上海就已经出现了环境NGO。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环境NGO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在筹资和资金管理方面也颇具能力。可以说,上海环境NGO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目前,它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孙君 《绿叶》2010,(9):90-94
NGO在工作中需要与政府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共同合作,NGO是架起公众与政府、企业、市场需求通道的桥梁.是帮助和监督政府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绿十字的五山模式就是政府与NGO合作完成的,在此过程中,绿十字既实现了与政府工作的融合,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绿十字在多年的工作中,渐渐从环保宣传转向专业化的农村规划.不断把环保、生态、文化和宗教融入到政府规划之中,最终为政府提供更合理的新农村模式。  相似文献   

17.
略论国际投资与贸易中的环境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早已被提上各国和国际社会的议程。就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环境指标都正在变成一个影响产品竞争力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  相似文献   

18.
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中,除了环保部门加大监管之外,环保NGO广泛、深入地参与,将更加有助于环保事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环保NGO是指以促进环境保护为己任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包括民间组织、志愿者以及学生团体)。目前在我国,从事环保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是NGO中最多的一  相似文献   

19.
曹靖凯 《环境教育》2006,(10):75-75
2006年10月11日,“中国环境NGO在线名录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环境NGO在线名录(GreenNGODirectory)项目是中国发展简报为环境NGO建立的。此项目由福特基金会支持,并由部分中国环境NGO的代表组成编辑咨询组作为顾问。中国环境N G O在线名录拥有独立的网站(www.greengo.cn),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议题,它所面临的挑战更多源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任务繁重与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之间的矛盾。仅仅依靠单个政府部门或某一政策,或者仅仅依靠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倡议与行动,均不足以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跨国环境风险,这将倒逼国内与国际社会提升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构建新型环境治理体系。"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地政府不仅要发挥生态环保的示范作用,还要建立横向若干部门和纵向各级政府的协同治理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跨国合作制度,鼓励企业、NGO组织与民间力量、智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