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叶》2020,(7)
正李培禹兄的山水风光散文集《西河渡》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评点"的话。我翻阅着培禹兄的这部文稿,不禁联想到他刚刚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另一部散文集,那就是201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借此机缘,我把阅读两本书的感受,融在一起说吧,因为在这本《西河渡》之外,培禹兄的散文创作天地很广,题材远不止"游记"类,生态佳作频出,十分精彩。可以说,近几年他凭着一篇篇令同道称赞的作品,大跨步地进入了知名散文家的行列。我与培禹兄是年轻时代的挚友,也是20世纪80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学青年。我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就曾经交给他阅读,得到他的认可和鼓励。我们是挚友,也是校友,都在北京二中读过书,也有着共同的朋友圈。据我所知,在年轻时代他就尝试创作过多种多样文学体裁,而且都有很成功的佳作。他写过小说,写过抒情散文,写过杂文,也写过报告文学,但更钟情于诗歌。在《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见散文集《总有一条小  相似文献   

2.
读书     
《绿叶》2007,(5)
《难以忽视的真相》(美)阿尔·戈尔著,王立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50.00元这是一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为全球变暖写的书,如今已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以  相似文献   

3.
胡传永 《绿色视野》2009,(12):55-58
我曾在我的散文集《沉重的乡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那么几本写得较好的环保书。我最珍爱的,是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这部被称为是"自然生成"的环保作品,是唐锡阳先生亲临一个一个现场之后的倾情之作。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我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对中国天然林的命运,一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笔记"顾名思义是对自然的描述和记录,通过近距离地观察、描绘、记录各种动植物,抒发情感,用心播撒保护生态的绿色种子。关于"自然教育"最初源于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天性,正如他的《爱弥儿》一书中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  相似文献   

6.
在"水"的问题上,已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二十二年前,1985年夏天,我25岁,第一次去滇池,作为环境记者,想写一篇关于水治理的报道。当时的滇  相似文献   

7.
神来之笔     
在李青松作品研讨会上.我落座后,忽然有一本瓦蓝布面烫金字的小书.擦过我左肩到我桌前.我悔不该回头看,认识了丽人方敏。回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大迁涉》、<大拼搏>、《大毁灭》,享受得一塌糊涂,累得我七荤八素.半夜做梦都梦见小红蟹、褐马鸡和旅鼠。这本书1994年已震撼文坛.我竟全然不知不晓。接着又收到我嘱方敏寄我的《大绝唱》,我又悔不该看了180字的“作者介绍”.清醒地明白作者是可以填在表格里的一位中国公民。灵长类,智能种,是个人。一个人若演戏、若作画、若为文,画绝了、写绝了的时候。连自己也觉得若有神助,觉得不是自己在写,写出来。自己也吓一跳.不太闹得清那笔笔墨墨是怎样聚拢怎样排列出来。如果我未曾见方敏之面,看了作品。我会猜作者或是一个幼年淘气的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生态与现代农业》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学习者在"玩"中习得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在"做"中实践种植和实验的方法技能,在团队合作中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课程背景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高速的信息流、丰富的社会资源、显著的城市化标志,让生活在其中的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便捷和高效。然而,远离自然生态、缺乏生产者、营养关系倒置、生态系统不稳定的现状也让青少年缺少了与大自然的接触,对自然的感受比较淡漠,更缺少对农业的认识和基本的  相似文献   

9.
黄秋耘上个月刚刚去世。人们不会忘记他所透支给大众的爱。他在最后的日子里竟然读了雪波的这部长篇,而且写下“颇有意思”,“使我掉下泪来了”的评语。黄秋耘说过:“我自己是个‘罗兰党’。”他一生从不讳言他的人道主义立场,“也许人到黄昏,更容易伤于哀乐吧。”我相信秋耘。《大漠狼孩》是一部写实的大寓言。写非人之人性或写善性之人性,新作不在少数。前苏联的长篇《白比姆黑耳朵》,动物片《狐狸的故事》等。王蒙的《杂色》,困乏的老马竟然开口说话:“让我跑一次吧!”宗璞的《核桃树下的悲剧》听到核桃村的哀鸣。张承志的黑骏马那眷眷之情总是在“无言地述说着什么”。乌热尔图的《一个猎人的恳求》和《七岔犄角的公鹿》。狗通人性,公鹿像大丈夫一般爱子。前不久在《北京晚报》上读到一篇美国人写的《狼故事》.写一个狼孩带着  相似文献   

10.
八方寄语     
八方寄语乃是真鞭策,创刊百期实为新起点。同心协心创社会和谐,鞠躬尽瘁促全民教育。《环境教育》——教学的好帮手在《环境教育》创刊100期之际,我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地理学科带头人,发自肺腑地说感谢!感谢《环境教育》伴我成长、伴我成功!《环境教育》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好帮手,给我带来收获。首先,《环境教育》是汲取环境知识的加油站对一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的地理大专生来说,几乎就没有学过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专业性知识。而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八年前为了能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我是四处寻找,偶然在图书馆的杂志中翻看到了《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汇集了全国各地最新的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危害以及治理的措施、技术和成就,成为我汲取环境知识的加油站,成为我进行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哲夫 《环境教育》2023,(3):84-87
<正>多少年来我一直在致力于描写人类的生存状况。文学即人学,生存二字最接近人类的本质,也最接近文学的本质。生存环境一旦溃灭,一切学科都将荡然无存。1989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写了两部长篇生态文学作品,《黑雪》写一座城市下了一场黑雪,其实是污染。《毒吻》写一个孩子生下来体内有剧毒,意谓人类是个毒孩子,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却荼毒了自然,最终无地自容吃掉了自己。与我随后创作的长篇《天猎》《地猎》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2.
浩然在三河     
《绿叶》2020,(7)
正今年2月20日是著名作家浩然去世12周年忌日,3月25日是他诞辰88周年纪念日。应"怀念浩然"微信群诸多朋友的呼声,我整理出自己曾经写浩然老师的几段文字以做怀念。浩然是哪里人?浩然是哪里人?顺义县(现为北京顺义区)的乡亲们说,顺义人呗,金鸡河、箭杆河多次出现在他的笔下;长篇小说《艳阳天》就是写焦庄户的,"萧长春"还在嘛!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逛书市的时候,我遇上了作者黑鹤首发赠书,但我没有获得。当时,书只赠给孩子们。后来,还是晨光出版社的编辑张萌给我寄来这本《叼狼》。《叼狼》写的不是狼,写的是狗。狗用嘴将狼咬死之后,又用嘴把狼叼回了村庄。想想,这狗的力量多大!所以在赠书会上,黑鹤特别得意于这个书名——《叼狼》,他觉得无可代替。  相似文献   

14.
拍摄《河长》电影时,我们看了大量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我感觉到我们的不少企业都在为了钱而进行犯罪,公众在污染中正在"自杀"或"他杀",拍摄《河长》电影,我也受到了一次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5.
宋朝的冬天     
张宏宇 《环境教育》2011,(12):94-94
朱敦儒鹧鸪天有诗句:"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忍他寒。"英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在宋朝诗词人的笔端,宋朝的冬天有些凄凉,或许因为梅是冬天最坚强的尤物,描写宋朝的冬天的诗句也总是与梅有关。"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初冬》,写梅来表达冬天,王安石更有独到之  相似文献   

16.
正"环保公益已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孝河动情地说,"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漫长,我都将矢志不渝,与大家携手坚定前行。"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摘自俄罗斯小诗《短》时光匆匆,人生又何不短暂。短到多少人还没有细细品味,就已身处迟暮、韶华向远,空留  相似文献   

17.
正猎天者必被天猎,猎地者必被地猎。别以为你在居高临下悲天悯人的拯救天空、拯救大地、拯救江河湖海、拯救万类和万物,其实,你拯救的只是你自己!20世纪70年代我就开始写作,最早出版的一本书,名之为《啊……》,之后陆续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如《长牙齿的土地》《船儿也曾有过舵》《谁坐一把金交椅》《雾恋》《鱼虫》等,与环保没什么关系。80年代,我在李国文老师的诱导下,  相似文献   

18.
瘟疫启示录     
钮文 《环境教育》2014,(10):20-20
正伦敦《韦氏字典》将瘟疫(plague)解释为"令人烦恼的事物;灾难;祸患"。进一步的解释包括,"致死性流行疾病,尤指鼠疫"。基督教《圣经》将其解释为"天罚"。动词用法则定义为"使恼火;烦扰;困扰;使痛苦"。在阿尔贝·加缪写于纳粹刚刚占领法国之后的小说《鼠疫》中,瘟疫的最早迹象是老鼠大批死亡。"它们从隐匿的屋角里、地下室、地窖、阴沟等处成群地爬出来,摇摇晃晃地走到光亮处踌躇不前,在原地打上  相似文献   

19.
<正>假如读了《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我们就要去做些什么。我们知道有很多志愿者都在行动。像我们这些写环境文学的,写书本,也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投身到这个事业的做法。4月23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2019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暨"生态环境好书  相似文献   

20.
段慧群 《绿叶》2014,(2):106-109
正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对人与自然问题做过深刻思考,最核心的生态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当今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书写中,"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是优秀的精神资源。致力于生态文学写作的甘肃作家汪泉在继《沙尘暴中深呼吸》、《白骆驼》之后,又推出了探索性作品《西徙鸟》和《枯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