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NGO的理念根源于多中心治理的治理秩序观,其基本模型是政府与社会分享治理权,形成分工合作的治理体系。中国当代NGO的功能局限与发展困境根源于政府奉行的单一中心的治理理念,由此对社会以及NGO的发育施加了过度的管制。中国古代的治理理念和制度经验,尤其是秦汉之变,为我们提供了分享治理权的本土资源。秦制奉行苛法集权,削弱贵族和传统家族网络,建立单一中心的王权制,以战时体制而速灭六国,却又迅速崩溃。汉制重建社会,通过儒生社团和家族制创设政府之外的社会治理组织和制度架构,成为古代社会稳定之根基。从垄断治理权到分享治理权,NGO的发展转型应从中国自身的治理理念与技术中获得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2.
于晓刚 《绿叶》2011,(3):81-85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服务于社会。三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博弈。NGO在合作与博弈过程中,要有更独立的思考空间,做社会认可的事。公民社会需要三足鼎立,社会组织、政府和企业相互制约,才能做到稳定。NGO不是只要环保不要发展,NGO希望的是可持续发展。参与话语政治,提高话语能力,是NGO影响决策的新阶梯。  相似文献   

3.
贾西津 《绿叶》2011,(3):26-31
NGO在服务上与政府相互配合、协调和补充,同时还去倡导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一些赞助企业和基金会作为NGO的捐助方,给NGO以资金支持,保障它们的正常运作。NGO为了在与政府和NGO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中立性,应明确自身的宗旨,有较强的资源筹集能力,学会拒绝不该要的资源,同时使自身资源来源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孙君 《绿叶》2010,(9):90-94
NGO在工作中需要与政府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共同合作,NGO是架起公众与政府、企业、市场需求通道的桥梁.是帮助和监督政府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绿十字的五山模式就是政府与NGO合作完成的,在此过程中,绿十字既实现了与政府工作的融合,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绿十字在多年的工作中,渐渐从环保宣传转向专业化的农村规划.不断把环保、生态、文化和宗教融入到政府规划之中,最终为政府提供更合理的新农村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卫星 《绿叶》2011,(8):87-93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环境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总体上进一步加剧。我国环保困境的根本成因是政府环境规制的失灵,而其根本出路则在于引入"社会合作"理念,创建绿色公民社会。在《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应当认真对待和创立(或完善)公民环境权、环境NGO结社自由、PRTR制度与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只有引入社会监督,才能有效克服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6.
环保NGO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几年了,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历史向社会证明:环保NGO的存在,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在环保NGO的发展面临瓶颈,如果要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要让他们走得更快,改善NGO的生存条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为了增进国际NGO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笔者前赴泰国,参加了一次国际性的NGO培训,并在那里深入考察了泰国TVS及其志愿者的相关工作流程。本刊刊发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国内NGO或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为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中国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杨欣 《环境教育》2009,(5):52-54
北京以外,西南地区应该是中国草根环保NGO数量最多、项目最集中、开展活动历史最悠久、取得成绩也最大的区域。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天然具备最先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信息和方便联络的政治优势。目前中国草根NGO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国外的资助,而且申请资金的信息大多在北京发布。所以北京的草根NGO在获得国际、国内项目资金的支持方面具有信息、地域和人才的优势,NGO的数量增长迅速,NGO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这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和一个区域都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孙君 《绿叶》2010,(4):58-66
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益远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氛围,NGO群体全凭着理想和责任在做事。像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影响较大的NGO.它们的领导人有着很好的社会背景,不靠这个职业谋生。但如果公益事业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极其不可行,因为像这样的人太少,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要长期做,怎么生存?公益是国民义务.中国NGO的出路和公益事业的推进,需要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NGO活跃的领域里,人们经常看到"政府失灵"和"经济失灵"的信号。而外界对NGO的期待,折射出人们对中国前途的忧患和焦虑,观察者把他们的目光投向NGO,期待NGO成为医治上述"双失灵",成为推动自下而上改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05,(6)
6月17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与国际知名NGO——奥伊斯嘉(OISCA)国际组织在北京签署了“培训中国环保志愿者合作协议”。为促进国际间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的交流和发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将选派优秀环保青年志愿者赴菲律宾接受奥伊斯嘉国际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NGO运营、环保活动的组织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协调等。这批环保志愿者还将在菲律宾考察奥伊斯嘉国际组织在当地开展的“儿童森林计划”。图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马宁(左)与奥伊斯嘉国际组织负责人中野利弘(右)签约后亲切握手。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12,(2):118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9月本书是一本新农村建设方法的培训教材,也是一本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合作的案例,还是一个NGO自我成长的记录。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多种类型,以"五山模式"和"绿色问安"为主要实践课题,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常识性问题、调研、规划、实施、评估、复制等都做了详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语:NGO是舶来品,非"公"(政府、国企)非"私"(个体),不姓"社"也不姓"资",既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又是维权抗争的主体,但实际操作中,限制大、声音小、权力有限、动员能力各异、天南海北难  相似文献   

14.
宋欣洲 《绿叶》2008,(10):82-85
存在并发出声音,这也许就是NGO的价值。10多年间,中国的环保NGO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国内间、国际间渐趋密切、广泛的交流与协作使得NGO群体的能力达到了"质"的飞跃。在向国际学习的过程中,国内NGO意识到本土化恰恰是自己更可贵之处。互联网的有效运用,使得NGO的工作推动和组织发展都更为多快好省。  相似文献   

15.
王磊 《绿叶》2008,(11):110-113
GEI以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为宗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扎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源能效和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治理及国际合作五大领域,在全国、在斯里兰卡、老挝开展示范项目,获得了实质性效果。资金匮乏、人才(融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于一身,专业对口且了解NGO运作)难觅(留),是束缚GEI乃至中国NGO整体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中国环境NGO整体上处于一个调整期,这种调整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中国环境NGO从此会走上一条更为成熟、平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魏巍 《绿叶》2008,(10):86-89
NGO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多数国内NGO,定位不明,没有战略规划,不专业,不成规模,未形成良好的整体"生态链",导致资金筹集、服务提供、项目监评与全社会没有建起良好的互动,削弱了NGO的工作效果、效率。国内NGO要向更专业、更高效、更具有公信力转型,必须有所取舍,放弃眼前利益,尽管这很难。  相似文献   

18.
声音     
《绿叶》2012,(12):96-96
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 清华大学NG0研究所王名教授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NGO口述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7年前开始做口述史,当初做这个是因为在有关NGO的访谈和调研中发现,NGO的创业者们的历史都还没写出来,随着他们年岁的增加.很多历史可能就永远流失了。但是他们对于很多创业阶段的记忆还很清晰,只是自己无法把这些写出来.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能力。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强烈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抢救的工程”,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大多数的初期创业者已退休,他们无法自我呈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些保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最后再出版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出来。“  相似文献   

19.
王涛 《绿叶》2011,(6):70-74
环境保护是一个公益问题,涉及各个群体的利益,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参与,从公民到政府各司其职,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并对环保NGO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NGO进行环保活动,开展环保宣传,引导人们积极实施保护环境的行动,因为环保意识最终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20.
田静 《绿叶》2014,(5):23-25
因为专业和组织特征,环境NGO更有能力和责任来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在这一过程中,NGO需要做好实际调查,以倒逼品牌供应链的方式来推动企业治污。当前,相当一部分的环境事件都与企业排污有关。如何才能让企业承担起冶理排污,从而减少或者不向环境排放污染,是污染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均是不可缺少的力量,特别是作为社会组织的环境NG0,因为其专业特质和组织特征,更有能力和责任来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