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海上油膜厚度的实时动态测量,提出一种海上油膜厚度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海上溢油样本采集装置、油膜厚度检测装置、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器单元)数据处理装置、nRF905无线数据传输装置和计算机。系统采用电子检测技术对海上油膜厚度进行测量,根据系统的测量原理开发出计算油膜厚度的数据处理算法,利用系统对不同油膜厚度的原油油膜和轻柴油油膜进行了实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不同油种和不同厚度的油膜实时、动态、快速准确的测量,可用于海上油膜厚度的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序 言 水面油膜厚度的测定是海洋管理必不可少的测定项目之一。海洋油类污染的监视、监测、非法排油的执法处理和溢油治理方法的选择都需油膜厚度数据。 非光学方法测定水面油膜厚度具有经济、灵便和准确度较高的优点。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非光学方法能在各种气象海况条件下,对不同油种的不同厚度油膜都可进行测定。继“增厚法” (包括OF-1装置) 、“聚集增厚法”之后, 研究了“吸留法”(Occlusion Method)。主要用以测原油、重油的厚油膜(200μm**至1cm)厚,以扩大所研究的非光学方法对不同油种、不同厚度油膜测定的适应性。大于0.1m m油膜厚度的测定对海洋溢油量的估算和治理方法的选择具有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X85 9703186三级以上海况海面油膜厚度测定装置的研制/李连科…(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1997,16(1)一67~71·环信X一14 描述了三级以上海况(三~五级)海面油膜厚度测定的非光学装置,该装置由敞开一封闭式油膜采样器和聚集增厚器组成。为适应恶劣海况情况下采集油膜,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该装置增加了防止油膜外溢的机构及原始平行样采样管。海上现场试验分别以零号轻柴油、海军燃料油、混合油为对象,测定厚度为100~100如m的油膜。并对多次采样的测定值进行了数理统计。该装置现场测定的相对误差蕊士24.5%…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本工作是受水面溢油航空监视部门的委托而开设的。要求用非光学方法测定水面簿油膜的厚度,测定范围一至几十微米,初步设定的油种是零号轻柴油。 测定水面油膜厚度对水圈油类污染的环境监测和治理都有重要意义。当海面、湖面溢油面积已知或河流流速等已知的情况下,测得油膜厚度及其分布就可以估计总污染量。正确测  相似文献   

5.
测定水面油膜厚度有两类方法;光学方法和非光学方法(1)由于后者不受海洋物理因素变化的影响,故测定准确度较高。我们提出的增厚法(2),可用于测定厚度为1-50μm的水而油膜,但该方法使用的测量装置适合在静态水域或海况良好时使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海上实际测定需要,我们设计了OF-1型水面油膜厚度测定装置,实验表明,该装置在3级海况下,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6.
李连科  李速 《海洋环境科学》1997,16(1):67-71,78
本文描述了3级以上海况(3 ̄5级)海面油膜厚度测定的非光学装置,该装置由敝开一封闭式油膜采样器和降集增厚器组成。为适应恶劣海况情况下采集油膜,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该装置增加了防止油膜外溢的机构及原始平行样采样管,海上现场试验分别以零号轻柴油、海军燃料油、混合油为对象,测定厚度为100 ̄1000μm的油膜。并对多次采样的测定值进行了数理统计。该装置现场测定的相对误差≤±24.5%。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议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在测量船上测量水面油膜厚度的方法。该方法在于从水域表面选取污水试样并利用玻璃漏斗型装置中液体的不可压缩性来增加试样中油膜的厚度。在油膜厚度为0.2微米至10毫米的范围内,所建议的装置在90%的情况下都可无故障地进行工作。每次测量所需时间低于5分钟。该方法既适用于暗色石油产品,又适用于有光亮的石油产品。  相似文献   

8.
张向阳 《福建环境》1998,15(2):31-31,35
提出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的油在玻璃仪器的选择、药品的预处理,及分析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针对矿物油的特点,从油膜厚度及水中溶解和乳化状态矿物油的含量两个方面来描述水中矿物油的量,并建议通过研究,建立油膜厚度与水中溶解及乳化状态矿物油含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根据ISO 21072-1标准中油膜区域的油膜长度和厚度的线性正比关系,制定了形成特定油膜厚度的具体实施步骤;利用试验水池、围油栏、拖曳系统、溢油投放系统、动力系统等,设计了收油机性能具体检测步骤,并进行了检测结果的分析,得到了收油机回收速率与回收效率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0.
基于MIKE21 SA模块,结合长江中游鲤鱼山河段气候、水文条件,模拟了丰水期和枯水期在常风向NE风条件下,150 t燃料油泄漏事故造成的油膜漂移和扩散过程。结果表明在NE风影响下,丰水期和枯水期油膜都沿河道右岸水域漂移,会对瑞昌市四大家鱼原种场长江捞苗区水域和码头镇水厂取水口造成一定的污染,武穴市第一水厂和武穴市第二水厂取水口水域基本不受影响。丰水期和枯水期油膜漂移速度、油膜面积和油膜厚度等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预测结果可以为不同条件下溢油事故应急响应、灾害评估提供科学决策及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国内首次研制、可供测量海面(水面)轻质油、重质油、原油等多种油品油膜厚度的非光学测定装置。该装置的测量范围为10-200μm,经多次实地测量,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性能优良、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等特点。本装置除适用于近海、港湾、河流、湖泊等水面油膜厚度测定外、还可为航空遥感监测提供校准数据。  相似文献   

12.
详细介绍了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技术的运行过程和特点;阐述了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过程中电磁场作用下的水、气、油多相介质的流动特性和系统性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油污水处理量1 000 L/h的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装置实验室样机的研制和水槽油污水回收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层厚度在3 mm~4 mm时,工作电流密度2 300 A/m2,油污海水处理量1 100 L/h,平均收油量(32~56)L/h;油膜厚度小于1 mm、甚至是微米级油膜,回收分离效果明显;回收油含水率小于5%,处理后的海水达到国标第四类海水水质无明显油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于海面溢油的扩散及其挥发现象,进行了简易的模型试验研究。采用以前发表过的计算原理进行了挥发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的计算。文中对热动力学部分,即油的特性与油的风化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的的描述。将实验室数据与海洋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后。证明该模型是成功的 同时也证明,在波浪的作用下,油与水的混合对溢油挥发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鉴于在实验室试验初始阶段,尚不能确定波浪与乳化作用对溢油挥发的影响程度,我们有目的地使油的扩散模型尽可能简化。本文给出了计算油膜边缘扩散速度的公式,并提出油膜临界厚度这一概念,小于这一厚度,油膜停止扩散。继而指明了影响溢油挥发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列举了溢油挥发的实例,并叙述了风速与温度对溢油挥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一种检测水面油膜厚度的装置,该装置有三个测量器,可直接测量污油油膜体积(重量). 本文描述了测量器,采样器及其在非静态水面进行试验的结果. 现场应用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用电离幅射法净化废水,由于经济效果显著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很早就指出,在电离幅射作用下的链锁反应可用于净化纤维、棉纺工业的废水。为取得最佳效果,要求剂量范围为0.005—0.05百万拉德,一立方米废水幅射加工成本费大约为10戈比。但向废水中填加单体,必然使其处理更加复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在海面溢油的定量分析研究中,采用光学和非光学方法在国内外均有报道,象雷达探测、被动式微波辐射探测、热红外辐射、紫外辐射及美国海军实验室用吸油材料进行油污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等,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漂浮在海上的各种油品从薄到厚的油膜厚度,在国内用非光学方法对油污染进行定量分析的有关报导也很少。因此,建立一种较之光学方法更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种油品从薄到厚油膜测定的非光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针对溢油量较少或风浪较大情况下,收油机回收溢油含水率过高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准密闭结构的气浮式溢油分离装置,并以胜利油田某海上采油平台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溢油分离装置在无溶气、溶气和溶气加摇摆三种条件下,对厚度分别为1 mm、3 mm和5 mm油膜的回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微气泡的引入均能提高溢油回收效率,特别是对厚度为1 mm薄油膜,三种条件下回收溢油的含油率分别为7.7%、94.3%和91.3%,溢油回收效率提高了约12倍,显示出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效果和抗风浪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开阔海面上发现石油 在无风和水流作用的清洁海面,溢油以圆形污染面的形式相当快地向外扩散,例如,1立方米原油在10分钟内可扩散为平均油膜厚度为0.5毫米、直径为48米的圆形污染面,而100分钟后,圆形面则可增长至直径100米、膜厚0.1微米。  相似文献   

19.
基于便携式地物波谱仪与岸基光谱成像仪数据,模拟获取了近岸海上油膜的反射率光谱数据与高光谱影像数据。通过对反射率数据及其一阶导数等的分析,提出了油膜区别于海水的光谱特征,利用基于端元波谱提取的光谱角度填充(SAM,spectral angle mapping)分类方法对高光谱影像数据进行了油膜提取。结果表明,海水、薄油膜、厚油膜在可见光-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特征差异较大,在1000~2500 nm的近红外波段仅有厚油膜区分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海面溢油分散剂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分散剂是处理海上溢油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包含的化学成分能减少溢油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对油膜产生破碎的分散作用,进而使油进入水体中形成水包油乳状液,加速了油膜在海上的扩散和风化过程。为进一步研制和应用该产品,本文详细叙述了分散剂的扩散机理,发展历史,组成及应用,并对已研制的消油剂产品性能,应用特点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