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地下渗滤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下渗滤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的污水净化技术 ,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本文总结介绍了地下渗滤系统的类型 ,概括分析了地下渗滤系统中的关键性问题———土壤的选择与配制、水力负荷的选取、氮磷去除问题和土壤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明确植物、土壤、管道对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中污染物去除的贡献能力大小,采用2种植物、2种管道、2种土壤组合形成8个平行系统,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了植物、管道、土壤对地下渗滤系统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改变。结果表明,植物、土壤、管道任一因素的单独影响效应显著,但是组合后的交互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土壤、植物、管道3因素中限定其中2个因素,对比研究另外一种因素的条件下,得到在COD、TP、NH4+-N、TN的去除效果上,变化趋势相同,均是渗滤管外径200mm〉渗滤管外径160mm,吉祥草〉灯芯草,砂壤土〉粘土,且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城郊或农村地区分散污水处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水解酸化—地下渗滤的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工艺,其中地下渗滤系统为深度处理单元,水解酸化为预处理单元。为保障地下渗滤系统进水水质,优化了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参数。通过控制水解酸化工艺水力停留时间(HRT),考察了预处理单元对悬浮性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磷(TP)、氨氮(NH_4~+-N)和总氮(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预处理工艺对SS、COD和BOD5去除效果较好,对TP、NH_4~+-N和TN去除率较低,但在合理控制预处理程度的条件下,能够强化地下渗滤系统的处理效果;当HRT为1.5 h时,一体化工艺对SS、COD、TP、NH_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5%、91.7%、89.8%、83.7%和63.1%,出水水质满足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部分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可以实现回用。  相似文献   

4.
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天津武清区一村落构建了2个并行的地下渗滤系统,考察了其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该系统水力负荷为10 cm/d,处理能力为50 t/d。填充介质选用土壤、陶粒、炉渣和两种自然有机质,按5∶2∶2∶1的比例配置的人工土层。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对污水中各种主要污染因子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进水COD和C/N较低的不利条件下,COD、总磷、氨氮、总氮、悬浮物均得到有效去除,出水中各项污染指标平均浓度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具体到不同的污染指标,添加了不同有机质的2个并行系统的处理效果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地下渗滤系统作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本文以地下渗滤系统、慢速渗滤系统为例,介绍了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加速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并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地下渗滤系统、慢速渗滤系统为例 ,介绍了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指出加速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 ,并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分层填料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污染问题,本研究采用2种混合填料(5%粉煤灰+95%土壤和5%腐熟干牛粪+95%土壤)分层装填的3种不同结构的地下渗滤系统进行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结果表明,系统对污水中各主要污染因子都有较好的去除作用,且能承受一定的污染负荷波动;除总氮外,系统出水各项指标最低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出水外排不会造成地表水污染;添加腐熟牛粪大大提高了系统总氮、硝氮的去除效率,出水稳定后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建议选择2种填料填充高度各半的填充模式,以便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最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分散式面源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散式面源生活污水是城市水体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概述了国内外对于分散式面源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阐述了人工湿地、氧化塘和土地处理系统等3种生态处理方式,详细介绍了地下渗滤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指出人工湿地与氧化塘技术的应用受土地类型与土地面积的限制,且处理效果受季节更替影响大,而应用土地渗滤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堵塞以及系统脱氮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分析了进水水力负荷对污水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微生物分布及N_2O气体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力负荷的升高,系统对COD、NH_4~+-N和TN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深度基质层中硝化细菌数量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减少,靠近散水区变化最为明显,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水力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水力负荷(≤0.12 m~3·(m~2·d)~(-1))和高水力负荷(≥0.28 m~3·(m~2·d)~(-1))时,生物脱氮作用产生N_2O气体产率较低,平均值1.10 mg N_2O·(m2·d)-1;在中等水力负荷(0.16 m~3·(m~2·d)~(-1))时,N_2O气体的产率达到最大值(3.75±0.038)mg N_2O·(m2·d)-1。综合考虑地下渗滤系统处理能力、除污效果以及N_2O产率等多方面因素,建议在工程应用中,污水地下渗滤系统的进水水力负荷区间0.20~0.24 m~3·(m~2·d)~(-1)。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气体影响地下渗滤系统的渗透性及污水处理效果的问题,用地下渗滤系统处理不同曝气程度的生活污水,研究曝气对不同深度基质理化性质(渗透系数、体积含水率、气体类型及浓度)和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增加了-130~-100、-40~-10 cm处的渗透系数,降低了-100~-70 cm处的渗透系数,与-70~-40 cm处的渗透系数不存在相关关系;曝气增加了-70 cm处的体积含水率,降低了-100 cm和-40 cm处的体积含水率,对-10 cm处的体积含水率几乎没有影响;曝气增加了各深度处的CO_2、N_2O释放浓度,与各深处的CH_4释放浓度不存在相关关系;曝气增加了NH_4~+-N和COD去除率,与NO_3~--N、NO_2~--N和TP去除率不存在相关关系。探明了气体对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为气体堵塞及其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壤土、河砂为填充基质,构建了5个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在3.3 cm/d的水力负荷下,比较了5个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以上层填充河砂、下层填充壤土的系统C对生活污水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其对COD、TP、浊度、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4%、74.1%、94.2%、98.4%、59.3%,相比传统的全部填充壤土的系统A分别提高了1.4、21.9、5.1、61.8、18.6百分点,且出水COD、TP、浊度、NH3-N、TN均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标准.对系统NH3-N和TN的去除机制分析表明,碳氮比过低可能是导致TN去除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壤土、河砂为填充基质,构建了5个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在3.3cm/d的水力负荷下,比较了5个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以上层填充河砂、下层填充壤土的系统C对生活污水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其对COD、TP、浊度、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4%、74.1%、94.2%、98.4%、59.3%,相比传统的全部填充壤土的系统A分别提高了1.4、21.9、5.1、61.8、18.6百分点,且出水COD、TP、浊度、NH3-N、TN均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标准。对系统NH3-N和TN的去除机制分析表明,碳氮比过低可能是导致TN去除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基于不同土壤、不同管径、不同植物的协同效应,对比研究了不同系统处理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SS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不同管径及不同植物组成的系统,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SS的去除效果差别较大。中试系统对COD、总磷、氨氮、总氮和SS的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86.13%、90.20%、61.24%、65.49%和97.43%,对应的出水COD、总磷、氨氮、总氮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4.29、0.69、22.13、26.19和5.56 mg/L。分析表明,进水SS浓度过高、外界温度下降等共同作用是导致系统对生活污水中NH4+-N和TN的去除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结合沈阳师范大学的校园污水处理实例,阐明地下渗滤与浮动生物床联合工艺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采用浮动生物床/地下渗滤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投资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出水水质稳定且优于所要求的回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15.
分散式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东佛山利华员工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运行情况。该工程污水负荷高达56 cm/d,对进出水采样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对COD、BOD5、SS、NH4+-N、色度、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7%、78.9%、92.5%、87.6%、90%、52.2%和76.3%,出水的...  相似文献   

16.
地下渗滤系统填充基质改良及污水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模拟土柱实验,利用炉渣、蛭石、水淬渣、砂子等廉价易得的材料来改善草甸棕壤的渗透性能,并对构建的4组地下渗滤系统在冬季和夏季的污水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改良材料后,改良渗滤基质的渗透性比草甸棕壤均有了显著提高,4种改良材料的最适添加质量比为5%;炉渣、蛭石、水淬渣、砂子、草甸棕壤的TP吸附行为均符合Lan...  相似文献   

17.
以硫酸亚铁为底物,对城市污泥、土壤和河流底泥进行生物沥滤实验,探讨了污泥、底泥和土壤在沥滤过程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和化学形态转化规律,了解当地土壤在酸化条件下重金属的释放过程,并对三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生物沥滤对重金属(Zn、Cu和Pb)的沥滤的沥滤效果较佳(去除率75.45%、63.12%和40.96%)。沥滤过程中,重金属Cu在生物沥滤中期(3~5 d)沥出效果较好,而Zn和Pb则在沥滤后期(5~9 d)。同一重金属在不同沥滤体系中的形态变化过程差异较大,沥滤后的污泥、土壤和底泥中的重金属大部分呈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的地下渗滤系统进行改进,采用多层过渡结构的人工土层来增大对颗粒有机物的接触氧化表面积,同时设置曝气装置保证好氧过程的氧气供应,可以大大提高污水地下处理系统的水力负荷.以中国南方典型的红壤土、河沙和砾石为填充材料,处理广州地化所小区的生活污水,水力负荷达40 cm/d,远大于类似系统.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系统能创造良好的好氧/厌氧环境,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COD、BOD5、TN、NH 4-N、TP和SS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6.7%~89.1%、83.3%~92.5%、50.3%~66.1%、65.2%~79.6%、75.4%~90.1%和77.0%~91.3%,出水主要污染物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或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将棕黄壤、炉渣和活性污泥按一定比例添加配置生物填料,装填在5个土柱(编号为1#~5#)中,棕黄壤和炉渣按1∶1体积比配置,1#~4#土柱再分别添加0、2.5%(体积分数,下同)、5.0%、10.0%活性污泥,5#土柱只在生物填料层下部40cm处添加5.0%的活性污泥。通过构建的地下渗滤系统研究不同水力负荷下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水力负荷适宜为12cm3/(cm2·d),添加活性污泥最佳为5.0%(体积分数),此时土柱的启动周期为22d,氨氮和TN去除率分别稳定为94.4%、77.8%。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讨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在3.3 cm/d的水力负荷下,进行了有无通风条件下实验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对比分析了稳定运行期内2个系统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和净化效率;同时采用统计学中的T检验方法考察了2个系统的除污效果差异是否显著;最后探讨了降低进水污染负荷对GPPLF系统除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通风系统对COD、TP、TN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58.0%、61.1%和93.6%,较正常系统分别提高了2.0%、5.4%、10.2%和3.2%;2个系统的T检验结果显示,自然通风条件能明显改善系统对TN和浊度的处理效果,但对COD和TP的去除作用不显著;通过降低进水污染负荷,GPPLF系统出水中的COD、氨氮和TN基本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排放标准,TP能达到上述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