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对我国气候系统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是自然气候系统周期性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叠加,我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采取"无悔"的策略,应对灾害应成为常态.针对云南省提出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近2500人死亡;今年中国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为近十年最低;泥石流;警惕人类活动加重悲剧性天灾;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曾艳辉 《环境》1996,(6):22-22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其中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附加作用引起的自然变异,当这种变异的强度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时,就构成了自然灾害事件。一、灾害损失巨大从古到今,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都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地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美国1987年统计,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由于自然灾害已  相似文献   

4.
风险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看,灾害和事故始终是存在的。保险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风险是保险赖以产生、发展的前提。减灾保险是灾害学与保险学的交叉学科,衡量风险的目的是为了选择适当的对付风险的办法。1灾害损失及保险尺度减灾与保险交叉有其历史渊源,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专家一直关注减灾业的发展。据美国保险协会统计,50年代自然灾害(进入统计的有洪水、风暴、地震、火山等)损失为494.5亿美元(1955年美元值),只占主要灾害21国GNP(国民总产值)总和的3.21…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公共场所,它的安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从编制图书馆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对灾害能力的培训、健全各种应急设备、数字馆藏容灾制度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防灾减灾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6.
煤炭开采是我国目前一项相对重要的开发技术,在满足相关企业的经济条件环境下,也导致了煤炭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灾害,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防范措施,本文就煤炭开采下的环境污染进行分析如何使自然环境受污染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首先祝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扩版。 灾害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目前中国把社会的灾害问题大体上分为四大领域:第一是自然灾害问题;第二是生产过程引起的灾害问题,也包括社会通常的灾害问题;第三是关于人民生活、身体健康方面引起的疫病而造成的灾害问题,这当然是指比较大范围的、具有传染性的疫病;第四是关于社会安全,特别是反恐的问题。这四大类灾害问题都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无论是社会灾害,还是生产中的灾害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比如自然灾害,按理说它是一种自然行为,但这只是造成灾害…  相似文献   

8.
研究城市减灾文化在全球性灾害日益加剧的今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城市减灾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阐述,分析了减灾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并以减灾精神文化、减灾制度文化和减灾行为文化为出发点提出城市减灾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为城市减灾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对于推进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近2500人死亡2006年1月5日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公布,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475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570.3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042.1亿元。与近几年相比,去年,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5年来的最大值,因灾死亡人数仅小于2001年,因灾倒塌房屋仅次于淮河大水灾的2003年。去年,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福建闽江和长江、黄河的主要支流都发生了大洪水,局地极端气候事件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造成较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地广人稀,江河密布,是一个洪灾多发的国家,其受洪水威胁的国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受影响人口达到3000多万(占总人口的12%)。因而,洪水灾害是美国政府最为关注的自然灾害。与人类治水的发展历程相似,美国治水大体也经历了以解决人们生存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的  相似文献   

11.
山东是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的主要省份之一,预计在21世纪太平洋时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迈向21世纪中,面临着发展与减灾协调的抉择。山东地处西太平洋沿岸,不仅灾害种类多,分布广,范围大,灾害重,而且各类灾害具有频繁性、连发性、衍生性等特性,各类灾害目前正步入异常活跃的新时期,灾害对今后区域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实行减灾与发展协调,是山东迈向太平洋世纪的可行选择。本文在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给山东减灾与发展的大框  相似文献   

12.
灾害风险认知能力是进行减灾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减灾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灾害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以上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减灾教育计划,应对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灾害风险认知水平、获取灾害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从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视角,通过寻找不同特性大学生群体获取减灾知识与信息的差异和趋同性,提出了现势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的减灾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藏错那县2007年8月10日暴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本文首先介绍了灾害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然后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认为本次灾害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决定,而特大暴雨是引发本次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最后,针对研究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提出了基本的防灾、减灾对策,主要包括以防为主,进行全县山地灾害调查、区划和必要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4.
灾害风险认知能力是进行减灾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减灾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灾害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以上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减灾教育计划,应对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灾害风险认知水平、获取灾害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从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视角,通过寻找不同特性大学生群体获取减灾知识与信息的差异和趋同性,提出了现势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的减灾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威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课题。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的规模及其损害程度、减灾措施的社会环境效应、人的行为控制以及政府的决策等等,有关灾害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救灾资金的筹措与核算、灾害信息的披露、灾害资金以及救灾活动的监督与考核以及救灾过程的管理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就会计工作在防灾、减灾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一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灾害,将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当今世界减灾工作的主题。本文重点从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阐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累着以众多灾民的生命和财富为代价的灾害史记,特别是近两千年自然灾害所呈现巨灾事件时空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与灾害伴生的一些"异常现象"和思考都正在为我们现代人得以发掘、引用和研究,这是十分宝贵的灾情史料.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一次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党和政府逐步建立了专业性的和兼业性的减灾机构.几十年来,这样一些专科性灾事的研究单位和工程单位,对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的能力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各类巨灾对社会的影响也取得了一些基本认识.就目前国内外对单灾种的预测能力来看,单灾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但对全社会的减灾来说,则必须开拓减灾多要素的综合发展,编制全社会"减灾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5·12大地震这一特殊的灾害对人类体适能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人类抗灾体适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认为人类抗灾体适能是人类在经历灾害时,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具体指个体维持自身与灾害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理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减少灾害损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是自然灾害学与人为灾害学(或自然与人为混合灾害)之总称。人为灾害学属于技术灾害及人为失误的范畴问题,将另作词条,这里集中论述灾害学(主要指自然灾害学)问题,有些方法对策对人为灾害也是适用的。自然灾害本来都是一些自然现象,这些现象之所以被认为是“害”,是因其与人类社会接触时产生不均衡的突变状态,并给人类生活与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说,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灾害。进一步讲以自然原因为主引起,但表现为人为态的称作自然一人为灾害,如太阳活动异常年的流行性传染病症;同样,由…  相似文献   

20.
环境恶化和突发灾害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挑战性问题.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和恶化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类似于人体所患的慢性疾病,对其的认识和解决不仅依靠多种条件,还要很长时间的持久努力;自然灾害的发生则一般是短时间内的突然事件,类似人体的急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