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     
近年来,海门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打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等金字招牌,以生态旅游为主线,以农业旅游观光、地方特色景点为重点,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前三个季度该市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为5200万元,较去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对环境尤其是旅游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节假日、小长假、黄金周景区总是超负荷运行。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无节制、无规划的资源开发与破坏频频发生,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浪费,也给旅游环境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途径,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已开发旅游区,着眼于对环境的恢复和治理,而对“待开发区域”关注较少。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在旅游规划和建设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有序建设,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相结合,进而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保护旅游环境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武当山景区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原住民和游客之间的关系对旅游环境(包含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强调在保护武当山景区的旅游环境中,各利益相关者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九寨沟是一个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及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称号。近年来九寨沟的旅游资源极大地开发,游客逐年增加,使得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将针对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环境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在旅游开发中,自然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海南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可或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国家战略,世界首创。其特点是建设时间长,涉及领域广,不确定因素多,影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简要总结了两种生态旅游观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可操作性定义。针对旅游地4个方面的限定,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地规划的要求,认为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更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及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从生态旅游地的规划目标出发给出了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内容,探讨了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施方略,指出功能分区、游客管理、形象策划及景观设计在生态旅游地开发及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绿色地球——全球可持续旅游唯一认证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据统计,1996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达到5.92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423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超过1万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98年旅游入境人次6347.84万,旅游外汇收入126.02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自然与文化资源,海滨与山地,城市与乡村,名胜与市区,都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旅游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这些资源,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随着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旅游经营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英国的调查表明,当计划一项休假和商业旅行时,大部分顾客把环境作为选择旅游经营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评价旅游经营企业的环境行为,判断其是否满足可持续旅游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今年夏季桂林一带基本无雨,阳朔县更创下了连续四十天晴朗的严重干旱。过去漓江每年都有几次封航记录,可今年漓江至今没有出现那种现象,江上艄公告诉笔者,上游和沿江两岸封山育林搞得好,森林蓄水多了,所以漓江尽管天干而水不干。桂林至阳朔的漓江一段是全国旅游的黄金水道(共105公里,其中阳朔境内88公里),为了保护漓江及整个桂林的生态环境,桂林市以及阳朔、兴安、灵川等县,多年来进行了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自治区、国家甚至世界亚太组织的充分肯定。其中享有盛名的旅游名县阳朔近两年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了退耕还…  相似文献   

9.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栽力进行测算,得出: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8000人次/日,极限承载力为9600人次/日;武夷山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超载,旺季高峰日严重超载,旅游淡季适载;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九曲溪、天游-云窝景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加大对外的宣传、新增游览线路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和弱载问题.为武奏山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泰安市泰山区地面水环境质量调查及保护对策泰安市泰山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张福胜泰山区包括泰山和泰安市城区,泰山是闻名世界的旅游文化胜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泰山区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开发过程中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影响了泰山的自然资源景观。笔者通...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到目前生态旅游的迅速崛起,我们逐渐对旅游业环境保护关注,人民渐渐意识到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游客旅游过后的旅游景点几乎都面临着各种污染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环境,并且竭尽所能的想保护生态环境,所以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方法,在我国逐渐施行开来。本文主要对旅游环境的相关研究,对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速发展下的丽江旅游产业与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全城的清澈灵动的水系给丽江带来了别有的韵味,也是所有到过丽江的国内外游客对这个旅游城市至为深刻的印象之一。水资源环境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及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丽江的水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进行了辨证分析。通过强化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综合治理和水环境教育等手段,以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保护丽江的水资源环境,促进旅游事业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旅游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为环境科学教育,在国际化形式的大背景下,外籍游客大幅度增加,致使环境科学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即为英语教学。由于环境英语教学的缺失,一些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提出了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从培养绿色旅游意识、汲取国外先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及增加外籍游客数量等方面,分析了环境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研究环境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旅游推广的优势,在保持其他因素发展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分析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6,(4):306-310
宝天曼地质公园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园区,其独特的地质遗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和科普基地。由于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重视不足,该地质公园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论述了宝天曼园区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认为该园区的主要保护对策为对现有地质遗迹进行清理、复原和建设,使其展现地质构造、地貌景观的科学内涵,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科普景点。  相似文献   

15.
李小飞 《环境工程》2023,(3):264-265
<正>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体育旅游的开发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游客数量有限,因此在开发中必须坚持生态理念,将环保工作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结合是当前开发工作的重点。体育旅游是将体育运动与旅游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游客体育需求与旅游需求的一种旅游形式。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可以进行健身锻炼、体育竞赛,享受不同的体育服务,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6.
瑞士是中欧南部的一个小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强。许多自然景点,雪山、森林、草原、湖泊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是一个风光迷人的旅游之国。文章分析了瑞士环境保护得好的原因,主要是发展产业和交通运输都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因素。文章还描述了它的雪峰、湖泊、草场的环境状况,最终得出值得国人借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会造成环境问题旅游环境问题一般是指人们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利于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与后果。主要表现在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如在风景区中大兴土木,改变和破坏自然景观,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和气候的变异),以及旅游开发导入的大量游客活动和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游客增多带来的废气散逸、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堆积、噪声污染等使大气、水、土、生物等环境介质质量改变和人类卫生健康水准的下降。广义的旅游环境问题还包括旅…  相似文献   

18.
环境概况 希腊是一个极具多样性、历史丰富并且景色优美的国家,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能够满足游客所有关于海洋旅游、航海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和探险旅游、教育旅游、宗教和朝圣旅游、会议奖励旅游乃至更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近几年谋求转型发展,致力于将旅游业转换成为陕西省新兴支柱产业,并使其成为陕西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打造文化旅游大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在竞争中独具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因旅游开发起步晚,关注度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文章通过研究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同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分析游客感知,认为应更多的关注游客认知与反馈,提高游客认同感,从而提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基于目前环境保护中的循环经济理论,结合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现状,从而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并提出了应该顺应目前“绿色旅游”这种新旅游趋势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最终走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