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污染是困扰淮阴区工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因此对盐河淮阴区段近几年来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阐述了污染特征和程度,并提出了改善水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沸石去除微污染水源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微污染水源中氨氮的沸石离子交换处理技术,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表明:沸石离子交换技术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高效的脱氮工艺。 相似文献
3.
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沸石联合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固定化,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不同粒径沸石及不同组分固定化方法对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氨氮的影响;通过动态实验,考察了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的机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经过16 d的驯化,氨氮去除率为90%以上;沸石吸附氨氮为快速吸附,粒径<0.5 mm的沸石的吸附容量明显大于其他粒径的沸石;不同组分固定化小球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不同,各组分均有贡献,吸附容量依次为:沸石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小球>微生物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可分为4个阶段,即沸石吸附阶段、吸附饱和及微生物适应阶段、硝化作用明显加强和沸石部分再生阶段、微生物作用良好和沸石进一步再生阶段,最终沸石吸附与生物再生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中,氨氮去除率达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4.
采用粘结剂聚乙烯醇(PVA)、造孔剂碳酸氢钠(NaHCO3)和微波强化Al改性膨润土(以下简称M-Al-Bt)制备改性膨润土颗粒(以下简称MBG),研究MBG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和氨氮(NH4-N)的吸附效果,考察了不同投加量、反应时间、pH值对腐殖酸(HA)和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量3 g/L,反应时间20 min,pH=7时,MBG对微污染水中20 mg/L HA和5mg/L 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和20%以上.HA和NH4-N共存时,存在竞争吸附,HA影响了MBG对NH4-N的去除. 相似文献
5.
黄河兰州段、白银段重金属污染的磁学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兰州段、白银段的水样及沉积物样进行了环境磁学研究,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的输入对河水的磁化率产生影响,且磁化率变化因污染源而异;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沉积物的磁性特征.重金属含量与磁参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在黄河白银段东大沟以下河段,重金属含量与非磁滞剩磁(ARM)、ARM/SIRM(SIRM为饱和等温剩磁)、频率磁化率(Xfd%)等磁参数有同步增强趋势,可能与细磁性晶粒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有关.综合分析磁参数与重金属含量变化发现,河水Xfd%和ARM/SIRM可作为衡量部分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沸石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沸石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氨氮,研究了沸石的静态吸附性能以及不同运行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沸石具有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采用氨氮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使用溶液进行静态吸附实验,当吸附时间为30 min时,氨氮质量浓度为0.66 mg/L,去除率为86.8%,之后氨氮浓度和去除率基本保持不变.(2)水力负荷对氨氮的去除率影响不大,随着水力负荷的升高,氨氮去除率总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当水力负荷由0.4 m~3/(m~2·h)提高到1.3m~3/(m~2·h)时,氨氮平均去除率降低了13.2%.(3)在实验范围内,随着气水比的增大,氨氮平均去除率略有上升.当气水比为0.5(体积比,下同)、1.0、1.5时,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8%、85.3%、86.7%.(4)氨氮去除主要发生在填料层200~600 mm处,600mm处的氨氮去除率已经达到89.7%,占总去除率的96.9%,而600 mm处后的氨氮浓度趋于平缓,去除率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7.
以土-膨润土为阻隔材料,使用硅灰及水泥对其进行固化改性,研究改性后阻隔墙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氨氮污染的阻控效果。通过了解阻隔墙材料的渗透性能、力学性能,并结合阻隔材料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穿透效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探讨改性土-膨润土阻隔材料对氨氮污染的阻控性能。结果表明:硅灰改性土-膨润土阻隔材料,最佳质量配比为硅灰∶土=1∶10,最佳含水率为67.80%;改性阻隔材料生成的铝硅酸盐提高了阻隔墙防渗性能,渗透系数为2.36×10−9 m·s−1;CaCO3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使抗压强度达到0.896 MPa;改性阻隔材料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模型。这说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且该吸附是放热过程。在不同氨氮浓度的穿透下,渗透系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实验期间并未达到穿透浓度。利用Visual MODFLOW数值模型对阻隔墙的阻控效果进行模拟发现,7 300 d后${rm{NH}}_4^ + $ 扩散范围小,未穿透阻隔墙。硅灰改性土-膨润土阻隔墙用于对离子型稀土矿氨氮污染阻控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将2004-2010年嫩江流域沿途1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作为径流的主要考察因子,以嫩江最下游的白沙滩水环境监测站获得的氨氮监测数据为流域总体氨氮污染水平表征,分析了降水波动对嫩江流域氨氮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江流域在年度内的氨氮质量浓度以枯水期最高,平均为(0.99±0.48) mg/L,在丰水期最低,平均为(0.58±0.08) mg/L.从年际总体变化趋势来看,2004-2010年嫩江流域氨氮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内分布格局对嫩江流域氨氮浓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别.在平水期,降水量变化对氨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在枯水期、丰水期,降水量的波动对氨氮浓度有较显著(Sig.<0.05)的影响.从年尺度上看,随降水量增加,嫩江流域中氨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城市面源污染是重要水体污染源之一,降雨发生时,雨水径流会携带累积在路面、屋面的含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其中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不同种类沸石,对雨水径流中的氮磷进行了吸附研究,着重考察了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特征,并考察了pH、共存阳离子以及COD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a型改性沸石吸附性能优于其他2种,饱和吸附量达到9.09 mg/g,沸石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g2+、Ca2+对Na型改性沸石的影响较大,Na型改性沸石吸附氨氮的适宜pH为5~8。本研究为探索用物化方法来处理雨水提供了依据,Na型改性沸石可以作为吸附雨水中氨氮的优选吸附剂。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对农村河流污染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控制农村河流污染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规划在前、政府重视、发动群众、综合整治、循环利用、结合特点、区别对待、建立制度、长效管理的农村河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5年通过对骆马湖水质监测,并结合近几年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是骆马湖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其主要特征是入湖河流、降水、围网养殖和点源带来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运,中国污水处理事业的重心必然会从以建设为主转向建设与运行并重,运行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中以南京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该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COD、NH^3-N排放超标问题,并提出对策(健全配套污水收集管网,提升工艺参数DO、NO^3-、NO^2-的控制水平,规范运行台账管理等),以期为其他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区植物叶片氮、硫、铅含量与大气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京市区的各功能区植物叶片中的氮、硫、铅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了植物大气环境污染指数,探讨了植物叶片的氮、硫、铅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以及与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叶片中,硫、铅元素的含量随季节变化不断增加,而氮元素含量相应减少;各功能区的硫、铅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清洁对照区;用植物污染指数可以综合评价大气环境的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7.
新型复合球填料为沸石与悬浮球填料的有机组合体,密度约为0.92~0.97g/cm^3,比表面积为711~1185m^2/m^2,表面粗糙,物化性能稳定。在曝气量为20:1,停留时间为6h时,装有新型复合球填料的反应柱挂膜容易,成膜时间短,膜不易脱落,且生物相丰富。膜成熟时对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和COD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氨氮浓度≤2mg/L,去除率≥93%;出水COD浓度≤22mg/L,去除率≥80%。新型复合球反应柱在稳定状态处理低浓度的二级出水时,出水氨氮浓度≤2mg/L,去除率89%,出水COD浓度为10~36mg/L,去除率为48%~81%。出水水质符合GB50335-2002标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钻取阿苏卫填埋场陈腐垃圾,真实模拟填埋场压实工艺,制作2种不同压实密度的陈腐垃圾模拟柱,对比研究其对渗滤液COD、NH3-N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模拟柱压实密度为1.09 t/m3时,渗滤液垂直运动明显;回灌此模拟柱水力负荷分别为18.6、28、37.2和46.5 L/t时,COD去除效果稳定,平均去除率达82.4%,最高去除率可达90.1%;出水NH3-N浓度均值为549.3 mg/L,且介于415~700 mg/L间变化。自循环回灌COD去除率最高仅为11.5%,NH3-N去除率最高仅为11.8%,两者去除效果不明显。因此,北方平原型填埋场进一步完善填埋工艺,使填埋场垂直方向渗透系数分布均匀,充分利用陈腐垃圾堆体的自降解能力,才是处理渗滤液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静态水培实验条件下,对不同浓度垃圾渗滤液条件下凤眼莲的生长状况及其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浓度(COD 3 546.7 mg/L、NH3-N 527.5 mg/L、TP 8.02 mg/L)垃圾渗滤液条件下(HCL)凤眼莲全部被毒害致死,在中浓度(COD 1 233.3 mg/L、NH3-N 182.9 mg/L、TP 2.83 mg/L)垃圾渗滤液条件下(MCL)生长状况差,生物量减少为实验前的32.6%。在低浓度(COD 660.0 mg/L、NH3-N 99.7 mg/L、TP 1.59 mg/L)垃圾渗滤液条件下(LCL)能够正常生长,且对低浓度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净化效果。24 d后COD、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5.9%,99.8%和84.8%。COD与NH3-N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放标准,TP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日渐突出的问题,以农村饮用水源地黄沙港为例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并从乡镇规划、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畜禽水产业污染治理、农药化肥的施用、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