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X74 9401737石油及其柴油中的生物催化脱硫=Biocatalyticdesulfurization of Petroleum and rniddledistillates【刊,英]/D.J.Monticello 11 Environ.Progr一1993,12(l)一l一4环情6153 生物催化脱硫是降低矿物燃料中硫的一种替代方法。目的是利用细菌选择性去除石油及中间馏分中的硫,没有碳的污染物释放。最近开发出的一种细菌能去除二苯并唾吩的硫及其它有机硫分子。这些细菌提供了生物催化基脱硫过程的利用。初步概念的工程设计表明,这个过程是减少原油中硫或去除中间馏分中硫的一种补充传统的工艺,以便完成州和联邦有关深度脱硫的规…  相似文献   

2.
油品中的含硫化合物对石油加工及其产品应用所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寻求高效经济的脱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加氢脱硫法(HDS)相比,生物脱硫法(BDS)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采集的含有微生物菌种的样品,以溶于煤油中的硫醇为唯一硫源,在温和条件下,通过细菌适宜的代谢过程进行脱硫。对采得的部分菌种进行初步筛选,并对菌种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初探。实验表明,18号菌种在温度30℃、初始pH7~7.5的条件下,选择培养基A,采用透气性好的封口膜塞进行培养,达到最佳脱硫率为15.4%。该菌种能使煤油中的部分有机硫转化成水溶性硫而被脱除。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石油化学工业中,脱除烃中的含硫化合物的技术,已有了较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冷碱和热碱液喷淋洗涤,冷碱以脱除无机硫为主,有机硫则用热碱方能除去。随着生产的发展,脱硫技术引起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4.
序在多环芳烃(PAH)领域内虽然主要研究碳素环状化合物,然而在不同石油产品和环境样品中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含硫PAH已有报导。近期表明从煤焦油得到的很多商业样品PAH中硫杂环是其主要  相似文献   

5.
红串红球菌TJQ是本实验室筛选的一株专一性脱硫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表明.该菌能选择性地脱除二苯并噻吩(DBT)中的硫,最终代谢产物是2-羟基联苯(2-HBP)。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既可以利用有机硫源又可以利用廉价的无机硫源作为生长硫源,以硫酸钠作为硫源培养的菌株可专一性脱除苯并噻吩(BT)和DBT及其甲基衍生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中的硫。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脱除苯硫醚(PS)和硫醇类含硫化合物中的硫。在正十六烷模拟体系中菌株对噻吩(TH)、4,6-DMDBT、DBT等类型的硫的降解效率很高,对BT和PS类硫的降解效率也较好。它可以使实际柴油中总硫含量由554mg/L降到267mg/L,降解率达到51.8%。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社会对石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炼油厂脱硫装置越来越多。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炼油厂对脱硫酸性气(包括含硫污水汽提酸性气)均采用克劳斯制硫工艺进行处理。这些装置大多是小型的,不少是单级转化,采用铝矾土做催化剂。在我国高含硫原油比例不断增加,社会对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这些装置  相似文献   

7.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从石油化工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三株石油降解菌w1、w2和w3,经鉴定分别是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初步研究了菌株的生长特性与其降解石油能力的关系,并将w1和w2进行紫外诱变得到诱变菌yw1和yw2。对诱变前后的菌株进行石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诱变前的菌株在原油浓度为4000mg/L培养液中培养10d,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74.34%和77.58%。而诱变菌株10d降解率达到了79.9%和87.3%。同时,诱变菌株还大大提高了对高浓度石油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石油烃类生物降解产物形成胶质的过程与胶质的再降解过程交织,增加了原油生物转化过程的复杂度.以往对胶质组分辨识不足,使地表环境下石油污染物的稠化机制阐释薄弱及生物修复效率难以提高.本文利用从稠油污泥中筛选到的石油降解菌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进行了原油混合物与胶质单族组分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利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测定胶质组分,按照氧原子数量进行分类,聚焦氧原子数量为O2类极性化合物在石油烃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响应变化及再转化机制,进一步揭示胶质组分的好氧生物降解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降解作用下,20、40及60 d不同时段原油饱和烃的总降解率分别为36.02%、43.46%和52.84%,其中正构烷烃、三环萜烷、藿烷、甾烷和二环倍半萜烷类化合物均有降解;60 d时芳烃中萘、菲、芴、联苯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的降解率分别为56.58%、63.46%、49.84%、59.47%及40.69%,生物降解明显;原油混合物及胶质单族组分中O2类化合物变化复杂,形成与降解同步发生,脂肪酸和单环环烷酸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类异戊二烯酸、饱和脂肪酸、1~3环环烷酸、藿烷酸及多环环烷酸或芳香酸均为原油混合物中饱和烃及芳烃生物降解产物对于胶质组分的贡献,也是原油中O2类极性组分对饱和烃及芳烃类生物降解作用的响应.石油烃形成的高碳数和低碳数酸均可源源不断进入胶质组分中,使原油的碳循环过程与生物修复过程更加复杂.因此,提高原油重质组分中胶质的生物修复效率是突破原油生物修复效率瓶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得到高效原油降解菌,从天津大港油田废弃钻井附近的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原油降解菌YQJ-1.经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鉴定分析,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环境因素对该菌株生长和原油降解特性的影响,并对动力学和烷烃降解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在35℃,pH为8,接种量为10mL,氮源为酵母浸粉时降解效果最佳;且1~5 g/L的原油降解与一级动力学模型一致,原油浓度为5g/L时的降解率高达77. 58%,石油降解半衰期仅为4. 93d; GC-FID分析发现,YQJ-1对链长C_(11)—C_(25)的烷烃平均降解率达到87. 84%。该研究为未来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鼠李糖脂及其产生菌对原油生物降解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外加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接种鼠李糖脂产生菌O-2-2对混合烃类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解体系中添加鼠李糖脂使原油20天的降解率由35.7%提高到57.6%。加入鼠李糖脂可同时提高烷烃和芳烃的降解率。在降解体系中接入菌株O-2-2能够快速利用石油烃中的烷烃类化合物并合成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从而有效提高总石油烃的降解率。体系中菌株O-2-2的接入虽然使饱和烃的降解率大大提高,却降低了芳烃的降解率;这说明菌株O-2-2和其它烃类降解菌之间可能存在竞争生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莉英  倪晋仁  孙卫玲 《环境科学》2007,28(6):1324-1331
测定了黄河表层沉积物3种粒径组分(Ⅰ:100~300 μm;Ⅱ: 63~100 μm;Ⅲ: <63 μm)中总有机碳和可提取腐殖质的含量,分析了可提取腐殖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组分沉积物中可提取腐殖质含量分布及其化学组成特性.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为粘土矿物吸附的天然腐殖质成分,总有机碳中可提取腐殖质的比例随沉积物有机质与矿物质相互作用的增强而降低,顺序为Ⅰ>Ⅱ>Ⅲ.3种粒径组分沉积物中可提取腐殖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似但相对峰强不同;红外光谱主要有5个吸收峰,各吸收峰面积百分含量的计算结果表明酚、醇及羧酸类官能团为主要的活性官能团,占可提取腐殖质组成的75%以上;三维荧光光谱主要有3个荧光峰,除了典型的类腐殖质荧光峰(峰A和峰C)外,还有源于小分子类蛋白或酚类物质的荧光峰(峰T′).比较3种粒径组分沉积物中可提取腐殖质的紫外-可见、红外及三维荧光光谱的特征参数,发现Ⅰ、Ⅱ组分沉积物中可提取腐殖质的芳香度高,脂肪族和芳香族含量高于Ⅲ组分,而Ⅲ组分沉积物可提取腐殖质中酚、醇及羧酸类活性基团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影响煤炭微生物脱硫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能源条件、细菌接种量、氮素营养和酸预浸洗煤样等影响微生物煤脱硫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亚铁盐作能源条件培养的菌株,其脱硫效果较好;对于定量的煤样,在一定限度内增加细菌接种量,可提高煤的脱硫率,但超过某限度后,煤脱硫率的提高并不明显;在煤浆中添加适量的无机氮营养,可有效提高煤的脱硫率;脱硫前用酸预处理煤样,不仅可提高脱硫效率,还能缩短煤脱硫反应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LS—931Al2O3基硫磺回收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S-931催化剂是新开发的Al2O3基硫磺回收催化剂,经洛阳炼油厂5000t/a装置使用考察结果证实其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运行的特点。在第一转化器使用LS-931Al2O3基催化剂及在第二转化器仍然使用旧的LS-811Al2O3催化剂的情况下,与原来单纯使用LS-811Al2O3催化剂相对比,装置总硫转化率可提高1%左右,有机硫水解率达到96.4%,尾气中的硫化物含量则稳定地降至1%(V)以下。  相似文献   

14.
从亚硝酸还原厌氧氨氧化转变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正川  袁林江  周国标  李晶 《环境科学》2015,36(9):3345-3351
在UASB反应器内,研究了由亚硝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转变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过程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历时177 d成功实现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进水氨氮和硫酸盐浓度分别为130 mg·L-1和500 mg·L-1下,反应器对氨氮和硫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9%和15.7%,对氨氮和硫酸盐的去除负荷为74.3 mg·(L·d)-1和77.5 mg·(L·d)-1,氮、硫损失摩尔比约为2,出水p H值低于进水.污泥中细菌从以球菌为主转变成以短杆菌为主,菌群中细菌由Candidatus brocadia为优势种转变为以Bacillus benzoevorans为优势种.说明完成这两种厌氧氨氧化的优势菌不同,两种厌氧氨氧化并非同一种菌参与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滤膜法将2-丁烯醛生产废水中的有机物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7个级分,并应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紫外吸收光谱(ultraviolet spectrum,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有机物所占比例及物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有机物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8.57%;采用GCMS对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级分进行分析,定性出27种化合物,包含醛、酮、酯、醇、酚、酸、烷烃类及其他苯系物等,其峰面积占有机物峰面积总和的比例分别为6.9%、5.3%、35.4%、13.2%、4.6%、0.4%、1.7%、16.8%,总和为84%.UV和FT-IR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光谱吸收特征没有明显差别,级分中存在含有不饱和双键、羟基、羰基化合物及芳香族化合物,与GC-MS检测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为废水处理工艺的开发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喹啉降解菌Rhodococcus sp.QL2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某焦化厂生物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出1株能以喹啉为唯一碳、氮、能源生长代谢的菌株QL2.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红球菌属 (Rhodococcus sp.).研究表明,菌株QL2利用喹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5~42℃,培养基初始pH为8~9,摇床转速为150 r/min.外加氮源能促进菌株的生长,其中无机氮比有机氮、铵态氮比硝态氮更利于细菌的生长.在喹啉初始浓度为60~680 mg/L范围内菌株QL2降解喹啉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喹啉初始浓度为150 mg/L时在8 h内完全降解,TOC去除率14 h内可达到70%.降解过程中产生有颜色的物质,且杂环上的氮原子以氨氮的形式被释放.通过HPLC及GC/MS分析出喹啉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为2-羟基喹啉.该菌底物利用范围广,能降解苯酚、萘、吡啶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国地表水体对酸沉降的响应情况,应用基于酸度平衡的稳态模型计算我国南方地表水的硫沉降临界负荷.文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获得了计算地表水背景硫酸盐浓度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绝大部分地表水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大于2.0 keq·(hm2·a)-1,对酸沉降不敏感.临界负荷小于2.0 keq·(hm2·a)-1的水体主要为部分山地水体.除了这部分山地水体外,其余水体的现状S沉降都没有超过临界负荷,表明它们在短期内不会发生酸化.超临界负荷的地区分布和临界负荷类似,均表现为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和江西3省低于西南和华中地区.对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只要模型参数的取值在合适的范围内,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果造成的误差较小,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8.
气相色谱法测定二硫化碳和甲硫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配火焰光度检测器,采用3mxφ2mm玻璃填充柱分离)对CS2和甲硫醚(DMS)两种含硫化合物进行了分离检测。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该分析对含硫气体的最小检测浓度在mg/m3级,在柱温为70℃,检测器温度为180℃,气化室温度为150℃,氮气流速为50mL/min时,CS2的回收率为98.66%,变异系数为2.12%;甲硫醚的回收率为98.66%,变异系数为1.56%。  相似文献   

19.
使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有机硫化物在高温氧气流中燃烧、分解、定量地转化为无机硫的氧化物,经硼砂双氧水溶液吸收,生成硫酸根离子,用离子色谱法分离测定.可测定AOS的范围为25~1333μg/L,回收率为86.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35)用该方法还可同时测定水中的可吸附有机氯.  相似文献   

20.
目前普遍使用的民用锅炉湿式除尘器多是不加碱性脱硫剂,而以清水作脱硫液,其SO2排放更集中,出口SO2浓度有时比人口还高,并排放大量酸性水蒸汽。用碱作脱硫荆运转费用大,管理部门很难监控企业加碱性脱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