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将BIM技术与本体技术相结合,研究其在地铁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首先明确了BIM环境下地铁基坑施工危险源辨识的流程;然后根据地铁基坑本体模型及规范约束模型,构建了地铁基坑施工的安全本体,最后选取基坑临边为例,将建立的基坑临边安全本体知识导入到BIM模型中,实现危险源的自动辨识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可视化。结果表明,结合BIM技术和本体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地铁基坑施工安全知识的储存、共享,还能实现危险源的自动识别与分析,促进安全知识与施工过程的集成。  相似文献   

2.
研究提出采用基于ZigBee无线网络,运用BIM技术、无线传感器和改进的人员定位等技术,建立隧道管片吊装施工安全管理平台。结合实际工程,通过对管片吊装施工仿真分析,可实现管片吊装区域人员定位,为管理人员提供实时报警、信息查询和三维可视化展示,从而加强管片吊装施工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防火监督成为确保建筑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高层建筑防火监督中的应用。通过分析BIM技术在防火设计、模拟和管理中的作用,揭示了其在提高建筑防火性能、降低风险和提升管理效率方面的潜力。研究表明,BIM技术可为防火监督提供可视化、实时性和多维数据支持,为决策制定和应急处理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然而,BIM技术在防火监督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如数据集成、标准化和技术培训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旨在为促进BIM技术在高层建筑防火监督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塔式起重机施工作业的夜间照明工效水平,采用数学模型和BIM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灯源的光通量及入射角为光学驱动参数,模拟眩光值、照度及其均匀度等光学变量,建立照明工效的光度学BIM辅助优化模型,优化起重作业照明灯源光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对塔式起重机施工作业区照明灯源光学参数进行组合优化后,夜间起重作业面照度及其均匀度显著提升,眩光值满足起重作业视觉环境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塔式起重机夜间起重作业照明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消防工程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BIM技术通过提供三维可视化模型和信息集成管理,为消防工程造价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探讨BIM技术在消防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BIM技术优化成本管理流程。首先,分析了消防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详细介绍了BI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其次,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BIM技术在实际项目中如何实现成本预测、控制和优化。最后,总结了BIM技术在消防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优势和潜在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BIM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消防工程造价控制的准确性和效率,是未来消防工程管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消防工程作为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BIM技术的应用为消防工程的成本管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探讨BIM技术在消防工程成本管控中的应用,通过分析BIM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实际案例,研究其在成本预测、资源优化、施工过程控制和后期维护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结果表明,BIM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消防工程的成本透明度,优化资源分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浪费,从而实现成本节约。强调了BIM技术在消防工程成本管控中的潜力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为消防工程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成本管理工具,并对相关从业者提出了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止水电工程项目中大型施工设备之间发生碰撞现象,应用GPS和RFID组合定位技术对施工设备进行实时定位,并根据设备间不同的相对运动情况,考虑设备运行过程中需满足的安全距离,建立了施工设备防碰撞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施工设备防碰撞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对施工设备之间的碰撞现象进行预警,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为给养老社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遗传算法(GA)和贝叶斯网络(BN)结合,建立养老社区施工安全评价模型。通过安全事故分析和养老社区施工现场调研,建立养老社区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IM技术实时监控养老社区施工项目,搜集各影响因素的数据;结合GA和BN,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建模研究,得出养老社区施工安全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具体的施工项目进行安全状况评价,找出施工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表明:用该模型,能够通过对养老社区施工现场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得出项目的整体安全状况并识别出关键控制因素,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铁路施工现行安全管理强度大、施工准备不足、部门间协作性与联系性较弱、信息滞后、施工保障不足等问题,充分考虑建筑信息模型的优势,结合建筑信息模型对铁路施工进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利用Revit对工程项目进行建模,结合三维模型对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与安全教育,导入广联达BIM5D软件对工程项目的即时性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安全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可视化设计、施工模拟在施工前充分准备,预先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同时实现信息的全程实时共享,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管理的及时性;结合建筑信息模型与云平台充分保障后期的运行与维护,达到对铁路工程进行高效、可行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作业-风险结构分解法(WBS-RBS)对盾构吊装作业进行了风险辨识,采用事故统计和调查分析方法完善了作业风险清单,为系统性风险评估打下基础。采用BIM参数化建模构建了附加风险信息的地铁盾构三维模型,并以此搭建BIM 4D平台,借助链接技术实现了风险信息化控制。结果表明,搭建的BIM 4D平台能够模拟展示吊装作业全过程并实时生成作业中的风险信息以及对应的控制措施,便于管理人员预先查明潜在风险与不足,为现场吊装作业风险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施工过程安全信息的虚实交互难题,降低施工过程安全风险,提出施工过程安全数字孪生模型。建立施工过程安全语义本体,分析施工过程安全关键知识要素;定义施工过程安全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明确模型的构成和功能,基于物联网和有限状态机构建施工过程安全监控方法,并以塔吊顶升活动安全监控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塔吊顶升施工过程安全的数字化表达、参数化监测和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变截梁桥建模困难、效率低下、精确度不足等问题,以鄂州市东沟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Revit+Dynamo模式提出一套搭建变截面梁桥参数化模型方案,成功搭建全桥三维模型,验证了该参数化模型方案具有可行性。并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Revit API程序接口进行二次开发创建0#节段箱梁钢筋参数化模型,实现了桥梁工程参数化、自动化建模效果,期望能为同类型和其他类型桥梁参数化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阶段煤矿从业人员生产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以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1622综采工作面为例,引出了基于三维可视化与虚拟仿真技术的综合机械化采煤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利用3D MAX三维建模软件对矿区地形、地质及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生产机械设备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并结合Converse3D虚拟现实制作软件对系统的界面UI和交互进行设计,提出了系统设计开发的完整流程。通过在潘三矿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三维可视化及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综采工作面虚拟仿真系统具有易学性、真实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能够快速激发工人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工人安全培训的时间。同时,也为工业生产的实时仿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搜集、整理建筑施工信息的过程中,将BIM技术予以充分利用可以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库,这样一来,就可对施工的整个过程展开行之有效的管理。从地铁信号工程来说,切实利用BIM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可以保证施工更为安全,使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某跨燃气管道现浇梁施工安全,建立现浇梁BIM模型进行动态施工模拟,找出影响现浇梁施工的风险因素,从地质条件、外界影响、安全管理3个方面建立了跨燃气管道现浇梁施工风险评价体系;结合“熵”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并对现浇梁施工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表明:①通过BIM动态模拟,直观全面地识别出施工风险,对现场施工风险超前预报。②通过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理论,对4座桥墩施工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左幅23#属于严重Ⅳ,右幅23#属于严重Ⅳ,左幅22#属于中等Ⅲ,右幅22#属于不严重Ⅱ。③根据风险评估结论提出了应对措施和策略,为安全施工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3D可视化石化装置安全管理系统构成、功能和实验途径,该系统将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运用于石化行业,通过数据处理建立石化装置测绘级精度、全尺寸、全真实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并通过添加GIS信息和设备属性信息,实现石化装置5D可视化管理、分层管理、设备检维修和施工改造模拟、事故影响范围及应急救援最佳路径模拟、工作人员仿真培训等安全管理模块,为石化企业设备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车辆通过桥梁时,桥梁和车辆的动力响应都包含桥梁结构模态或者几何参数信息,对它们进行分析能识别桥梁的模态参数和损伤。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并与传统识别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其优缺点;详细介绍基于灵敏度分析和模型修正的方法、基于结构刚度搜索的方法、利用车辆响应傅立叶变换识别桥梁频率的方法、利用车激桥梁响应的小波变换识别桥梁模态参数的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车辆和桥梁响应识别桥梁损伤的方法等5种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总结上述方法的实施步骤和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了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预防和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图谱技术,对建筑工程施工事故进行分析。通过定义领域知识图谱概念体系结构,从建筑工程施工事故数据中提取关键知识要素,构建建筑工程施工事故知识图谱,将其储存在Neo4j图数据库中,并提出基于知识图谱的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分析流程,针对事故相关信息开展查询、统计分析以及关联路径分析等智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将建筑工程施工事故知识以可视化图形或表格等进行展示,将事故信息以知识形式结构化存储及表达,可有效提高事故分析工作效率,为事故预防以及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跨江大桥的兴建和内河航运需求的增加导致船桥碰撞事故频发。为有效评价大中型水库船桥碰撞风险,首先,构建“人-船-桥-环境-管理”五维动因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各风险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基于五元联系数和集对分析理论建立船桥碰撞风险评价模型,识别导致船桥碰撞风险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各桥区的风险等级及其发展态势;最后,以三峡库区为例,对江津、朝天门、长寿、丰都、忠县、云阳等地的长江大桥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各指标数据以进行实例应用。结果显示:水位、桥梁密度、能见度、水流速度、导航设施、船长超负荷状态及心理素质等指标为影响船桥碰撞风险等级的关键因素;丰都、忠县、江津、朝天门等地长江大桥的风险等级均为较高水平,长寿桥区风险等级为中等水平,云阳县域风险等级为较低水平。此外,五元联系数集对分析模型能够准确评价三峡库区船桥碰撞风险水平,并从同势、均势和反势3方面判别船桥碰撞风险态势,较好地处理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可为其他船桥水域的通航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BIM模型可将建筑以立体形象呈现出来,且BIM技术的应用具数字化与信息存储的特点,在高校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疏散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BIM技术在高校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中的应用可与人员疏散软件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消防安全疏散工作效果,为人员疏散方案的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BIM技术在高校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中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