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始于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由此形成了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书写的美观也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本文旨在介绍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希望拉近书法与读者的距离,让书法成为我们丰富日常生活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电脑的普及或无纸化办公潮流的引导导致中国的学生越来越不注重书写。汉字软笔书写的传统文化和特殊魅力已被忽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书法"了。书法不仅是一种写字技能,也是一门艺术,意蕴幽长,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意义广泛而深远,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语文成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成角透视就是景物纵深与视中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书法是抽象艺术,尤其是楷书,但却是实用艺术。教师用成角透视原理方法理论指导学生楷书结字,那么就意味楷书结字的抽象性可以通过美术绘画的形象性来赏析,用美术视角来进行教学,既丰富了美术、书法教学,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和书法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农业发展的本质转变 农业文化遗产是经过数千年的变化而留给人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所有遗产中最具有实用价值的遗产。它不仅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化价值,更具有实用意义的使用价值,且时间越久,价值越大,它不仅意味着过去,更意味着现实与未来。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书法教育还十分落后,语文教师担负着进行书法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兰亭序帖》是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书法素养的最佳案例。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既是一种书写文字的呈现,又是一种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先贤们把文字的书写性与个人的创造性结合在一起,运用独特的工具,釆用不同的书写形式,创作了许多艺术的珍品,是华夏文明的体现,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国学,学习弘扬国学,书法教学进校园进课堂。教育部也有明确规定,每周  相似文献   

7.
吴洪美,徐州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1955年12月生,洪泽人,1974年入伍,1980年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1996年转业地方。洪泽湖水的沁心和柔情,大别山(入伍时的所在地)的恢宏和壮观,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思维中。多年来,他潜心探索和把握书法传统功力与个性创意的对立统一,追求在抽象的线条中体现哲学、文学、美学的内涵,这是他非常难能可贵之处。他的书法具有典型的“中和美”,高古典雅,清秀洒脱,既体现了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现代意识的结合,又显现着个性艺术的风采。吴洪美一直活跃在军、地书坛。作品多次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地展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篆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较具审美价值.步入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书法篆刻重新获取一定关注,但分析新时代社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书法篆刻的实用性价值逐渐被削弱,主要以视觉艺术为发展方向,导致中国书法篆刻与广大人民群众脱离,严重制约中国书法篆刻的持续...  相似文献   

9.
帝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道特有的书法景观,其中以唐太宗、宋徽宗、清高宗三位帝王书法最为著名。在书法方面,他们都走了一条宗法名师的道路,并在各自统治时期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他们各自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文字使用状况,呈现出如下主要特点:第一,异体字、简体字使用倾向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红、级、国、农、苏、联、党、实"等常用字上,且较之同期其他区域频次要高;第二,繁体字、异体字、简体字交错使用,错别字较多,这是受其客观条件、历史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书写者与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极其有限,其次是书写工具简陋所致;第三,简体字使用有其阶段性、传承性和群众性,简体字主要在民间流行,在书法上有其历史渊源。这些对新中国简化字的推行起了重要启示作用:在尊重文字历史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满足最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字与文化需求;"写简识繁"是目前解决繁简之争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校本课程书法艺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研究,从小学书法校本课程课内外结合、拓宽训练渠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及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抽象函数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及迁移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这类问题在高中数学的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它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多方面的知识,它渗透着换元、递推、赋值、猜想、数形结合、一般到特殊等思想方法,综合性强,体现了高考加大对理性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思想。本文结合例题说明抽象函数的应用。一、抽象函数在求解定义域方面的应用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一般表现为已知一个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抽象函数的定  相似文献   

14.
<正>汉字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如果说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首先必须继承的就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由于汉字具有异于字母文字的多种特点以及汉字所具有的工具性质。小学阶段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干阑建筑母体孕育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中国符号哲学。中国传统干阑民居建筑以立柱纵轴为中心,形成横梁与立柱纵向旋绕的表意书写文字符号系统和语言文本表达式,它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语言逻辑思维范式和中国符号哲学系统。干阑建筑语义符号是凝固的活态民族音乐,通过它演绎出多族群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互动,从而达到多族群文化认同,进一步论证了干阑民居建筑哲学宇宙观。  相似文献   

16.
赵万和,字谦和,1959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书法幼承家学,大学期间又得名师陈从周、陈大羽、周志高的指点。楷书取法赵孟,溶入褚遂良、李北海笔意,追求古雅自然之风;行草则宗法二王,吸收宋、明、清及近代诸名家之笔势和笔意,力图温雅、劲健、入古出新。其书雄健挺拔、工整秀丽,颇得同道赞许。近年来,赵万和先后在《书法》、《书法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和文章,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书展,并多次在全国性书法比赛中获奖,发行过书法书签,其书法及传略入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中国当代青年书法一千家》等辞典,部分作品被博物馆、纪念…  相似文献   

17.
<正>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汉字最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  相似文献   

18.
<正>罗红胜简介罗红胜,男,1969年11月生于湖南汉寿。现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美术系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书法艺委会主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秘书长、湖南省中小学《写字》教材审定委员会主任。作品入展首届"学院派"书法展、湖南省中青年代表书家晋京展等大型展览。著有《楷书习作评改》,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写字》教材两册,合著《大学书法鉴赏》《中国书法》等,多篇论文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求索》等期刊发表。  相似文献   

19.
<正>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其发展离不开诗词歌赋与历史文化的滋养。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大凡在书史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着深厚的学养。罗红胜亦中如此。他本着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之句,不仅研习书法名家名帖,熟读书法史论,而且对古典诗词,中国历史等亦有所涉猎。他的创作室里赫然放着全套《二十四史》和各类书籍。见其人,才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罗红胜,1969年11月生于湖南汉寿,现为中南大学艺术学  相似文献   

20.
<正>汉字书写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汉字书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更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写好汉字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等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