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伙房水库水资源开发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伙房水库是沈、抚两市近600万人口的主要供水水源,随着水库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发,造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2000年度水库最小库容仅为3亿m^3,文中通过水资源的供需分析剖析了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对策,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Logistic回归和NFCA的水资源供需风险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水资源供需研究多从需水的角度考虑供需平衡,而忽略了供需风险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从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的角度构建水资源供需风险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Logistic回归和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NFCA)的供需风险分析模型。考虑供水的随机不确定性,以北京市为例,研究多种不同来水条件下的风险,结果表明:在1956-2007年的来水条件下,2020年固有风险均为一级风险;利用外调水和再生水后,现实风险中三级和四级风险占75%,一级和二级风险仍然占了25%。因此在降水量很小的情况下,水资源供需风险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景区治理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国际旅游组织在景区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以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构建了旅游发展的路径创造分析框架,探讨在国际旅游组织介入背景下,山岳型景区治理模式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研究发现:(1)国际旅游组织介入改变了景区治理主体和治理结构,为黄山风景区治理创造了新的路径,也是推动其治理模式演化的重要力量。(2)从申报主体、作用路径、涉及范围、影响内容与介入成效等5个维度具体分析,黄山风景区加入国际旅游组织后经历了三次路径创造,并产生了明显的不同效应。(3)国际旅游组织介入对黄山风景区内部治理、毗邻社区参与治理经验输出三个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8月开展的夏季江苏省17座水源地型水库水质调查数据,结合水源地型水库面临的主要水生态安全问题,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建立了水源地型水库水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方法,并首次提出将异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纳入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江苏省水源地型水库水生态安全等级为优秀和良好的水库分别占29.4%和52.9%,处于一般等级的水库占17.7%;水库水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透明度、异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MIB)、蓝藻水华及富营养化.本研究通过抓住水源地型水库水生态安全的主要水生态指标进行简便易行的评估,可为类似水源地型水库因地制宜地制定个性化生态监测方案和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调整对流域供需水平衡及水质改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系统动力学(SD)模型和水质(WQ)模型建立了描述深圳河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系统的耦合模型(SD-WQM).定量分析了三产比例调整、工业结构内部调整及产业技术提升对流域供需水平衡和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产比例调整对流域水资源平衡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对流域水质变化不敏感;工业调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减少或技术提升、第三产业技术提升对流域的水资源平衡和水质改善作用明显.根据各措施的敏感性,设计了可以满足流域供需水平衡与水质要求的综合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2005,(1):73-73
位于浙江省宁海县的天河风景区自2001年10月1日试营业以来,以其独特的生态自然风光成为的宁海县旅游的第一块牌子,每年有20多万的游客。虽然景区的建设和经营都非常注重环保,经县环保部门检测没有造成污染,但由于景区中的白溪水库是宁波市政府重点建设的市区供水水源地,明年开始将向市区供水,市政府今年3月正式发文决定2004年底前停止水库库区内的旅游活动,收购旅游开发公司。  相似文献   

7.
邱庄水库位于河北省丰润县县城北20公里的左家坞、黄昏峪两乡与遵化县交界处。邱庄水库是一座防洪与供水并重的大Ⅱ型水库,是"引滦入唐"输水工程的一部分,作为"引滦入唐"跨流域调水中作为中转调节枢纽,跨流域送到陡河水库,供唐山市工业和居民用水,因此开展邱庄水库水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利用小(2)型水库进行河流生态补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迫在眉睫,亟需探寻新的解决思路和途径。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经验,提出"抓大放小"思路,通过挖潜现有供水水库库容,科学调度水资源,逐步调整小(2)型水库供水功能,充分利用水库库容在旱季为下游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补水后可一定程度改善下游河流水质状况,为深圳市河流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完善村镇供水网络,实现集中供水,保障了区域供水水量和水质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水安全保障问题浅议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自然界的水与其它矿产资源的不同,是具有利和有害的二重性。水既有可资利用以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一面,又有因水带来的危害,如洪涝、干旱现象以及水致疾病的传播的一面。因此,为加强水的安全保障作用,需采取一系列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所建立的系统,并在实施该系统时注意以下方面,包括:在确保水源不受损害的条件下为各类用水要求提供适当保证程度的供水,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前提下,采用适当标准进行江河治理,以努力减轻各类因水引起的灾害损失;千方百计增加可利用水量,开辟新水源;大力推行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技术;非常重视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生态系统,以维护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遗传算法和权重系数法,兼顾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以及供水能力、供需关系等约束条件,构建厦门市多水源联合配置模型,研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目标条件下,各行政区多种水源的联合配置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特枯水年只有优先考虑社会效益方案才能达到较高的生活用水保证率;常规开采地下水条件下,岛内思明和湖里两区以配置九龙江的外调水为主,岛外其他四区以配置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开采地下水储存资源作为应急供水水源可大幅提升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但也改变了各区的供水结构,地下水供给占比大幅提升。研究表明,可以利用遗传算法面向不同目标对多种水源进行合理配置,地下水能够在保障供水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何昭丽  王瑞方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215-3231
干旱区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针对中国干旱区水资源禀赋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评价模型。按照旅游业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旅游业从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例、地区水资源禀赋约束等指标,构建综合测算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给量测算模型;从旅游“食、住、行、游、娱、购”全要素视角,建立由餐饮水足迹、住宿水足迹、能源水足迹、游览水足迹、购物水足迹等账户组成的旅游业用水需求量测算模型;针对“供给”与“需求”水量的数量关系,利用组合分析方法,构建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程度指数评价模型,并设定评价阈值,测算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给与需求适配性程度的评价等级。实证分析了新疆2025年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程度,得出结论:为使旅游业用水维持在“供需基本平衡”或“供需平衡”的状态,新疆旅游业规模最高发展速度应在15%以内,同时新疆政府必须保持社会用水量年均节水率在0.95%及以上;而如某年发生突发性事件,则其之后年份的旅游业规模发展速度可放宽至20%。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展水库生态风景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库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结合水库风景的特点,按供需平衡关系,改变资源利用形式,按边沿景现再造模式,多层次、可持续地开发与保护水库资源,促进水利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机制的安徽省干旱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目前大多数干旱研究偏于气象、水文和农业干旱,不能较好地反映供求矛盾,论文根据水资源供需成因的旱情评价方法,对安徽省2001-2005年的旱情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安徽省2001和2005两年同为中度干旱,但差别甚大,平水年份的2005年的旱情等级数(Drought Index,DI)(1.485 9)却远高于偏枯的2001年(DI 0.890 9);在空间上,平水年份的2005年总体为中度干旱,但各地市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用水量大的城市干旱严重(如合肥、淮南、马鞍山、芜湖市等)。淮北(DI -0.146 1,无旱)与芜湖(DI 2.466 2,严重干旱)两市水资源自然量和人口数量都相当,但旱情迥异。研究发现,造成上述旱情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引起的水资源供需量的巨大差别。研究认为,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单独的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已不能全面反映旱情状况,而社会经济干旱对旱情的描述更为直观,采用水资源供需平衡机制对旱情的评价也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4.
高速发展下的丽江旅游产业与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全城的清澈灵动的水系给丽江带来了别有的韵味,也是所有到过丽江的国内外游客对这个旅游城市至为深刻的印象之一。水资源环境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及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丽江的水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进行了辨证分析。通过强化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综合治理和水环境教育等手段,以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保护丽江的水资源环境,促进旅游事业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5.
论文针对黄河上游水沙关系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围绕黄河全流域2012—2030年水资源规划的配置结果,以龙羊峡、刘家峡梯级水库联合调度为调控手段,考虑全流域综合供水、防洪、防凌、水资源供需平衡等要求,构建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龙刘)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模型,采用自迭代模拟优化算法,分别计算4种情景、4种模式下13个方案的可调水量,最终推荐以水定电模式下的计算结果为最佳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未来需水量的增加,可调水量呈减小趋势,且调水工程的引水量未提高梯级水库的可调水量。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上游宽谷河段水沙调控、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科学规划和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采用TWINSPAN分类法,根据旅游对森林植被影响程度,划分为6个旅游等级影响区,反映了以游径为轴线的旅游影响水平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对12个旅游影响指标相关分析表明,有3对旅游影响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剔除树桩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为极显著相关,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剔除树桩影响系数、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这2对指标均为显著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1.88%,这5个主成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中的7个旅游影响指标关系密切。以7个旅游影响指标进行的旅游影响区等级划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所得结果是一致的,这就简化了旅游对植被影响评价和影响区等级划分指标的选取。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水资源供求指数和综合干旱指数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识别区域的干旱时空特征对于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采用两种方法研究了陕西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其一,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干旱的影响,采用基于水资源供水和需水平衡的陕西省社会经济干旱指标(水资源供求指数);其二,结合SPI、PDSI和SPEI的特点,运用模糊综合法建立了综合干旱指数。结果表明: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很高,南北多发生轻微干旱,中部多发生中重度干旱。陕西省干旱在空间上分布差异大,两种方法均表明咸阳、西安、渭南和铜川地区旱情最为严重。在水资源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地区,如商洛与榆林,仅用一种类型的干旱指标无法全面体现实际情况,两种方法的结论存在差异:综合干旱指数表明榆林干旱较重,但供求指数为轻旱;商洛供水可满足需水,但综合干旱指数为轻旱。气象干旱指数,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或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果更贴近于实际;社会经济干旱指数——水资源供求指数,更适宜用于水资源极其丰富且供水能力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红色旅游是传承革命文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和大众化、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对中国公布的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763个景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异质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表明:(1)经典景点空间分布受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四大子系统综合影响;(2)核心区空间分布较其他旅游景区分散,形成7个一级核心区、7个及两大连片二级核心区、低密度与较低密度区等,空间关联性差异较大,关联效应伴随空间尺度缩小而减弱;(3)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异质性明显,影响程度为红色旅游资源>海拔>政策力度>坡度>交通设施>市场需求>资源联动>消费水平;(4)提出采取网络、节点、廊道、共生—联动、跨区共促等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可为红色旅游发展与管理、跨区联合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鸡足山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足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着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如何使鸡足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