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公路雪冰基本特征与灾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龙江省冬季降雪不多,但在寒冷和强风条件下,容易产生风吹雪,使某些地点形成较深的积雪,阻塞交通.风吹堆积下的积雪在低温下形成密实坚硬的硬深霜.涎流冰是冬季影响山区交通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它的各个部位呈现出间歇性增厚的特征,是涌出水在各处反复交替流动、冻结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流量增加,正常降雪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危害,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雪冰减灾战略对策上,应逐步推广使用防滑汽车轮胎,建立较为完善的公路雪冰清除服务体系,并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昆明至瑞丽公路水毁灾害现状及基本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向池  高鹏飞 《灾害学》2000,15(3):35-41,45
通过对国道320线昆明至瑞丽公路水毁灾害历年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阐该公路水毁灾害的现状,并将全线的公路水划分为崩塌与滑坡、泥石流、水毁路基、路基沉陷与翻浆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铁路沿线雪害形成机制及其工程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调查、观测和对铁路沿线气象要素的分析与推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丘陵地区,最大风速平均值为14.0m/s,3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与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20.3m/s和160cm,冬季平均降水量达153.2mm,为风吹雪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与动力条件.在风吹雪多发区,路堤防风吹雪的适宜高度为200~1500cm,路堤若低于200cm,路面易形成风吹雪沉积;若路堤的边坡较陡,则路面不易形成风吹雪沉积;路堑边坡的角度越小,路堑越深,路堑走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越小,风吹雪沉积越不易发生;风吹雪的防治应以防风吹雪走廊和下导风板为主,并辅以侧导板、挡雪墙等防雪工程.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崇山峻岭区,阳坡雪崩危害相对较小;阴坡雪崩危害大.铁路选线时明线工程最好选在阳坡,永久性建筑物或设施要尽量避开沟槽雪崩的运动区和堆积区.在所有的隧道出入口,隧道要再向外延伸3m,上方修建导雪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尽少破坏铁路两侧的植被.  相似文献   

4.
成良霞  苏生瑞  李松  张宁博 《灾害学》2012,(2):82-86,91
地震可以引发多种灾害链,尤其是强震。震区环境不同,引发的灾害链也不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映秀至卧龙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由于山区公路环境具有特殊性,通过对震后映秀至卧龙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山区公路强震灾害链主要可以分为公路自身系统及其灾害链和公路社会系统及其灾害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山区公路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链式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灾害防治措施,以求达到断链的目的,将损失最小化。同时也为将来发生强震后山区公路的抢通与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陕西公路边坡灾害危险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陕西公路边坡灾害频发且存在区域分异的状况,对陕西公路边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结合公路边坡地质与水毁灾害类型特点,分析了致灾因素,选取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云模型-AHP法和因素叠加法,计算了评价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数值计算模型;基于Arc GIS10.0软件计算生成了《陕西公路边坡灾害危险度图》,灾害危险度范围[1.4,8.375],并以危险度为指标,划分了极高[7,8.375]、高[6,7)、中[4.5,6)、低[3,4.5)、轻微[1.4,3)5种危险等级15个灾害区,其中:极高危险区为大巴山北坡地区,途径国道有G108、G210、G316,分区结果与公路边坡灾害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6.
西藏公路水毁灾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的西藏,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影响,公路水毁灾害十分严重。本文就西藏公路水毁灾害的基本特点、类型、主要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刘子臣  赵改英 《灾害学》1995,10(4):38-42
本文对陇海铁路宝天段路基的地质地理及气象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气象因素是路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触发机制,尤其是路基选址不当所产生的路基气象综合效应更加重了灾害程度.文章认为,设计铁路时,不但要注意气象条件的研究,同时要模拟研究路基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相似文献   

8.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50,自引:35,他引:150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建设安全社区 (区域 )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公路洪水灾害的特点和致灾机理,将公路洪水灾害分为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山区公路边坡水毁和平原区公路淹没水毁3种;分析了降雨、地形、岩土、植被和水系等主要影响因素对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影响;根据各影响因素对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特点,选择影响因素特征参数建立了各类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指标对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等危险、高度危险和极高危险5级。  相似文献   

10.
鄂西清江古树包滑坡灾害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田斌  童富果  徐瑞春 《灾害学》2003,18(2):48-52
根据古树包滑坡体的地质背景及工程地质特征,对影响滑坡灾害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探讨了该滑坡灾害形成的机理,为今后工程建设中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