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对共同关注的酸雨问题加强研究与学术交流,经中日双方商定,成立中日酸雨研究交流中心。1993年10月14日在重庆市召开了成立会,该中心设在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议器设备由广岛县、四川省、广岛市,重庆市四方共同提供,日常管理工作由重庆市负责。由于重庆是我国酸雨严重地区之一,加之对酸雨监测与研究进行较早,并摸索与总结了一些经验,为该中心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共同研究和相互交流合作,为保护全球环境与将作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重庆市环保局筹办的"第二次降水污染和酸雨问题讨论会"于1983年5月12日~17日在重庆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和资料60篇,内容涉及不同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和环境影响,降水污染的监测分析方法以及国外酸雨研究.与会代表认为:(一)自陈云同志、赵紫阳总理对我国上海出现酸雨作了批示以后,广大科学工作者、环保工作者对酸雨的研究更加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对重庆大学化学系和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的有关研究结果加以讨论,并根据重庆酸雨的时、空分布和酸雨pH值的预测,推算重庆市不同地区和未来不同年代的酸雨对常用金属的腐蚀速度,即可为重庆地区近期和远期工程设计中金属材料的选择、计算提供科学依据,并促使人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快酸雨的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渝中区20年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渝中区降雨及大气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渝中区近二十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降水中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并从致酸源、地理因素、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重庆市渝中区酸雨污染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重庆市渝中区酸雨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区,还受外区输入性污染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近年来降雨pH总体上升,酸雨污染有所减轻;酸雨污染由煤烟型污染向石油型污染转变.  相似文献   

5.
浅析重庆市酸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定义及其判别方法,介绍了目前酸雨判别标准上存在的争议。通过汇总统计20062010年5年重庆市酸雨监测数据,以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两个指标,分析得出这5年重庆市酸雨污染的空间分布;以2010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为时间样本,以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两个指标,分析得出重庆市酸雨污染的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酸雨对金属材料料危害的规律性,重庆市环保局组织了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开展了“模拟酸雨对金属材料的危害研究”课题,一年来他们成功的将塔费尔直线外推法电化学测视技术和盐雾腐蚀法对六种常用金属材料:碳素钢、桥梁钢、镀锌件、镀铬件、工业纯钢、工业铝等在不同模拟酸雨介质中进行大量的系统的测视工作,用定量的数据反映了酸雨对金属材料的腐蚀规律性。1985年7月重庆市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该课题进行技术鉴定,一致认为:该研究所选定的材料有代表性,应用上述两种方法研究模拟酸雨的危害是科学的、成功的,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相符,说明数据是可靠的;该研究是全国最早完成的模拟酸雨对金属材料的危害研究课题,测得六种金属材料在不同模拟酸雨介质中的腐蚀速度,定量地反映了酸雨对金属材料的危害的严重性和规律性,这对于酸雨的科学研究与防治,对于金属材料的选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刘静宜研究员、赵殿五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孝思等从事酸雨研究工作的六位专家,于今年五月十七日应重庆市环保局和环境科学学会的邀请,在我市举行酸雨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专家们介绍了我国西南地区酸雨形成的机理及其危害,分析了大气污染与形成酸雨的关系,酸雨在大气中的运动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燃煤结构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重庆地区酸雨严重的情况,国外瑞典酸雨发展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受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的委托,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与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筹备的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第二次降水污染与酸雨问题讨论会,于5月12日至17日在四川省重庆市召开。来自全国各有关部门、院校的环保科技与情报工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17日~18日,由重庆市科委,重庆市环保局组织,在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召开了《重庆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规划研究》课题开题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大气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国家气象局、西南师范大学、四川省环境科研所、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  相似文献   

10.
重庆地区燃用高硫煤,造成本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严重,为改善煤烟型大气污染,重庆市科委、市环保局委托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型煤研究室承担“清洁型煤工业锅炉无烟燃烧试验”,该院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重庆市煤建公司等单位的配合下,完成了研究任务,于1986年1月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1.
近三年的监测数据表明,重庆市酸雨pH很低,酸雨出现频率极高,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强酸雨城市。本文拟对1983年重庆酸雨pH有什么变化?重庆酸雨危害程度究竟如何?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近三年的监测数据表明,重庆市酸雨pH很低,酸雨出现频率极高,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强酸雨城市。重庆酸雨的强度与国外几个著名强酸雨地区或城市相近。从调查得知:重庆的金属材料已较明显地受到酸雨及酸性干沉降物的影响。重庆与南京在气候、土壤特征等方面十分相近,但南京大气污染和酸雨比重庆轻,两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情况表现出很大差异。重庆市因腐蚀厉害,金属构件的桥梁,车辆外壳、建筑铁架等维修、保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20年历程徐渝(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重庆630020)概述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于1976年4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至今已20周年。建所初期,任务艰巨,条件艰苦。一批环科所的创业人在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的领导和支持下,艰苦创业,科学...  相似文献   

14.
浅析重庆“黄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浅析重庆“黄雨”赵大为,张冬保,高世东(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重庆630020)编者按:重庆市环境保护科研所的科研人员在酸雨研究中观测到“黄雨”,“黄雨”是否为异常大气降水,其成因有待进一步监测、验证。殷切希望有更多的环保工作者关心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二次降水污染及酸雨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5月12日至17日在本市召开。这次会议受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委托,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联合筹备召开的。来自全国各省市有关的科研所、环境监测站、高等院校等85个单位的教授、专家、工程师、讲师、农艺师、医师等科技人员和建设部、林业部、冶金部、气象部门的代表共136人参加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技术资料57篇,其中有20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这些研究包括了酸雨的采样布点、监测分析、数据处理、酸雨的影响、危害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溪位于重庆市西郊丘陵紫色土区内,是我市主要蔬菜地之一。六十年代后,桃花溪沿岸工业和人口增长较快,土壤受到污染,生物受到危害,群众反映强烈。为了弄清楚该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途径,重庆市环保局组织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西南农学院土化系开展“桃花溪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的科研课题。该课题是在同西师环境科研组共同于1981年完成“重庆地区土壤中11种元素背景值研究”的同时,开始对  相似文献   

17.
重庆的酸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重庆的酸雨问题及其对策周百兴,徐渝(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630015)(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重庆630020)前言重庆是中国西南的工业重镇,市辖面积2.3km2,人口1500万,也是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经济高...  相似文献   

18.
酸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环境污染现象。目前,在全世界已广泛为人们所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地区都出现了酸性降水(pH≤5.5)。据现有资料统计、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最为严重、部分城市已出现了pH3—4的降雨过程,这已和国外有关资料报导的酸雨不相上下。酸雨的危害,在我省一些地区表现十分突出,1982年5—6月、重庆市连降几场pH值3.6—4.3间的酸雨,造成数万亩水稻受害,直接损失稻谷百万斤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酸雨成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重庆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酸雨现状及污染特征 ,指出重庆特殊的气象条件和能源结构是酸雨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比照国家对酸控区的紧迫要求 ,重庆市在酸雨控制上差距甚大。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重庆酸雨控制“高低结合、总量控制”的战略 ,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前导、以调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为核心 ,以控制低空面源与高架点源为重点的酸雨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0.
重庆是我国酸雨频率高,酸度较强的地区,研究酸雨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是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1984年重庆市环保局委托重庆市农科所开展“模拟酸雨对水稻生长及水稻土壤的影响研究”,经过两年(两季水稻作物生长)的实验,得出了pH为3.0以上的模拟酸雨虽然对水稻植株(不包括根部)和产量无直接的影响,但模拟酸雨对水稻土壤的酸度、交换性能、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并通过土壤的影响进而影响水稻的分孳生长、营养代谢、光合性能及粒籽品质,即水稻粗蛋白减少。实验还表明汕优二号较桂潮二号敏感,即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