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s)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三大区域的工业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双向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越明显,并且持续时间长,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受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内生变量;江苏省三大区域环境污染都不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加重并不能带来工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实践中靠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理念是不可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选取江苏省1988--2002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分析各类典型环境指标与GDP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江苏省的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产生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同时发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总体上符合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由此得出结论:江苏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发展期,环境污染物排放量EKC的转折点尚未达到,因此,江苏环境污染控制的投入有必要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江苏省 1 988— 2 0 0 2年经济与环境数据 ,建立了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 ,分析各类典型环境指标与GDP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 ,江苏省的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表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产生了明显的环境效益 ;同时发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总体上符合库兹涅茨曲线 (EKC)特征。由此得出结论 :江苏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发展期 ,环境污染物排放量EKC的转折点尚未达到 ,因此 ,江苏环境污染控制的投入有必要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其协调性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选择2015和2019年江苏省72个县级单元夜间灯光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四元协调度模型分析城镇人口、GDP、夜间灯光和建设用地的空间集聚情况,揭示近年来江苏省城市扩张协调性。结果表明,(1)城镇人口、二三产业产值、建设用地和夜间灯光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聚状态出现在江苏南部区域。(2)在72个县级区域中,1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小于人口城镇化,其他9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大于人口城镇化。整体来看,全域土地城镇化速率快于人口城镇化。另外,约3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高于经济,约7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低于经济。整体而言,大部分区域用地效率良好,属于有序扩张。(3)从经济-人口-夜间灯光-建筑用地的协调度来看,2015和2019年95%的县级区域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对比2个年份可知,江苏省40%的区域协调度处于增长趋势,其他60%的区域协调度处于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优化城市扩张,促进区域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经济,能源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建国50年来天津市经济,能源和环境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天津市的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由80年代初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型向经济高增长,能源低增、环境污染负增长的良好性循环方向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结构方程模型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负荷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45个样本城市,采用2004年的截面数据,开发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环境污染负荷、环境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5个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污染负荷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直接相关,而与土地利用没有明显相关,建议城市管理者应当重点调控环境基础设施、工业化发展等结构因子,以实现城市环境污染负荷的削减目标。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南京市目前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工业与城镇集中区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饮用水源;重化工业及交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点源与面源污染物排放导致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峻;建设用地与人口集聚区热岛效应明显;生态用地破碎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结论认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键对策,为协调两者关系,必须实施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发展绿色工业、划定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结合江苏省1999—2010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测算了资源环境损失价值和绿色GDP,认为江苏省这12 a间自然资源损失价值增加,总计达30 971.656亿元,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的依赖性增强。环境污染损失总价值达939.11亿元,总体在波动中增长,环境损害持续。绿色GDP从1999年的6 589.37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36 268.14亿元,12 a间每年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例平均为86.65%,12 a累计绿色GDP达206 334.50亿元。同时,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开始下降,12 a间分别下降1.414和0.26百分点;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例逐渐上升,12 a来共上升1.95百分点。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对社会资源环境的负外部性减弱,结构效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木兰县是个半丘陵山区的农业县。该县把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上,并且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概括为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限制人口增长三大任务。把这三大任务具体分解为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牧草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水产资源保护、矿产资源保护、居民区环境保护、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人口增长的控制等11项具体任务。通过实行双向负责,制定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以点带面,全面实行生态环境建设八项制度,深化环境保护工作,取行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10.
遗传资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通过将遗传资源投入纳入C-D生产函数模型,并对2001—2007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江苏省遗传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动物遗传资源投入和科技进步。与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要素相比,遗传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明显,其中动物遗传资源的贡献高于植物遗传资源。因此,江苏省应优化农业结构,提高遗传资源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问题,也有水资源条件差、环境容量较小的问题。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多种多样,既有工业点源,又有农业和农村面源,还有人口迅速膨胀及城镇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是生态经济问题。因此,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仅仅做到治理工业污染源、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则应当在1995 年淮河流域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进行综合考虑,从生态经济角度进一步做好全面的水环境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解决污染问题,要在工业、农业中普遍实行清洁生产,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注意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在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利用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应用江苏省1988—2002年时序数据,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宏观估算模型,对影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限制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常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描述,典型的EKc一般呈倒u形。对福建省1988—2008年的经济与环境系列数据研究表明,福建省工业“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符合EKC的典型倒“U”模型。工业废水和工业s02排放曲线为“U+倒U”形,EKC的转折点已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到达;工业废气排放曲线为正“U”形的右半部分,EKc的转折点尚未出现。因此,福建省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量,争取尽早跨越EKC拐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江苏省各城市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结合IPCC碳排放测算方案运用“自下而上”方法完整测度了江苏省城市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量,运用两级LMDI加法分解模型分析了8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异质性。结果表明:关于时序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经历了3个阶段,2001—2005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6—2013年为中速增长阶段,2014年至今为低速增长阶段,增长率持续稳定在10%以下;关于空间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量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苏州碳排放量约占江苏全省的1/3;关于驱动因素,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的促增因素为能源效率、经济水平、公共交通饱和度、绿色植被覆盖率、人口规模,促降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参与度、土地利用结构,其中经济水平是首要的促增因素,公共交通参与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市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工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发展部分,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改善日益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先解决好乡镇工业污染问题。本文在秦皇岛市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具可操作性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滇池的区域生态经济容量特点和昆明城市功能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滇池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同昆明市经济的关系;指出了影响滇池区域的生态经济容量的限制因子,认为为了使该区域的生态经济良性发展,有必要根据昆明市的生态经济现状,对城市的功能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7.
乡镇工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改善日益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先解决好乡镇工业污染问题。本文在秦皇岛市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具可操作性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为例,在剖析其工业结构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条件,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定量考察镇区内各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和发展潜力,再与企业的污染负荷量相结合,研究城镇化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的经济实力,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出调整方案,通过引导和扶持相结合,按照确定的速度和比例,逐步建立起经济结构合理、区域生态环境稳定的城镇生态系统.本文试图从经济环境学的角度,探讨协调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涤非  宋杰 《生态环境》2012,21(2):273-278
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评价模型并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生态可持续性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可操作的实际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针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基本内涵,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框架,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泛长株潭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各地市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社会民生和谐进步、经济高效公平增长、人口质量综合提升、政策和制度调整与完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提升方向。评价结果表明:泛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平、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效率、社会民生进步程度以及经济高效公平增长水平都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当前该区域亟需解决城市生态承载力不够强、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仍待升级、就业结构不优及公共服务不足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以维持区域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一、乡镇企业的一些特点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国营大、中型企业发展相比,具有一系列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就能采取针对性的环境对策。 1.发展快 这是乡镇企业对环境冲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从发展速度上看,江苏省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因而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所走的道路,就具有典型意义。从表1可见,江苏省乡镇企业的产值(数量及对环境的影响亦同)是成指数曲线增长的。如19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