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杀螟松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毒的有机磷杀虫剂,能防治粮、棉等农作物的多种害虫,对水稻螟虫效果尤为显著。它是代替高残毒农药666的品种之一,国内外都已列为大吨位发展农药。  相似文献   

2.
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DDT具成本低、残效长、杀虫谱广等优点,一度成为我国防治农作物害虫的有力支柱。但因其性质稳定,残留期长,施用后易造成环境污染,并能在人体内积累,引起慢性中毒,所以六六六、DDT在环境中的残留,是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在此方面已有许多研  相似文献   

3.
空气污染对害虫种群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氟化氢、臭氧、汽车尾气和灰尘等,它们对害虫种群的影响与其本身性质、浓度及害虫种类有关.空气污染物对害虫种群的抑制作用研究较多也较早,但许多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害虫种群的影响并不是抑制,而是对其猖獗为害有很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它们性质和浓度的变化成了害虫大发生的潜在原因,这对当前环境保护和植物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文中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新动态,以期对新时期下环保和植保两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氰化物的毒性极大,在水体中氰化物含量超过0.02毫克/升时,即不宜作为渔业用水,若达到0.01毫克/升时,则不宜作为人、畜的饮用水。用含氰化物废水灌溉农田,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土壤含氰量,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废水中含氰化物量在多大范围内,才不致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及人类可以食用。我们选择了一种地上部均  相似文献   

5.
据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负责人介绍 ,90 %以上的昆虫种类在其生活史中至少有部分时期是在土壤中度过的。研究所引进的“病虫病原线虫”能循着害虫的气味主动进攻 ,从害虫的肛门、气孔或节间膜进入害虫体内 ,它所带的共生细菌释放病毒 ,使害虫在 48h内死亡。“线虫”会以死亡的害虫作为营养繁殖 ,然后进攻新的害虫。用“线虫”治虫既能有效防治虫害 ,又不会污染环境 ,形成良好的生态链。目前 ,该项技术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品认证。目前 ,以虫治虫进入大面积田间应用 ,特别是商业化生产还较难。据介绍 ,以虫治虫价格较贵 ,一般是普通化学…  相似文献   

6.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调控农作物营养元素可改变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迁移,是当前阻控农作物中重金属积累的一种有效途径。综述了农作物中重金属与营养元素、生理调节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营养元素和生理调节物质阻控重金属吸收和解毒的机制,介绍了叶面生理阻控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技术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叶面生理阻控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绿色食品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只有一个地球,而且它的空间很有限,所有生物都在这个空间里进行生存竞争,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改造着世界,时而也破坏着生态.长期以来,人类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不断增施农药和化肥,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除使人患病(致敏、致畸、致癌、致突变)外,还造成水质、土壤、生物和大气污染,不仅导致环境资源损失,而且导致经济利益损失.我国是农药用量  相似文献   

8.
南林大张齐生院士课题组发明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秸秆炭、秸秆醋液、秸秆煤气新技术,为秸秆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对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课题组从农作物秸秆中提取出了秸秆炭、秸秆醋液、秸秆煤气,并设计制造了农作物秸秆碳化设备。实验证明,采用该设备处理农作物秸秆,每100公斤秸秆能够产生30公斤秸秆炭、50公斤秸秆醋液、18公斤秸秆煤气,秸秆炭是优良的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秸秆醋液是一种绿色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锌是人类、动物、植物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地壳中锌的估计含量80ppm,土壤中含量通常为10~300ppm(Mitchell,1964)。 自Thorne(1957)总结了农作物缺锌及其控制的问题以来,缺锌地区甚至变得更为广泛了,一些国家对此颇为关注。许多学者对植物缺锌的症状进行了研究,以稻株为例,他们报导的临界值分别在15~20ppm(Tanaka和yoshida,1970;Forno等,1975;Mikkelsen和Brandon,1975)。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及开发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的性能及利用途径,并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合理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日益变暖,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所含营养可能会越来越少。这是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后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二、人类与生物圈对许多人来说,“生物圈”这个词是陌生的。但是,近年来这个词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了。因为人类是生存在生物圈内的,生物圈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认识和重视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1.生物圈及其功能在地球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人们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称为“生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由于酸雨所涉及的地区有不少是广大的农作区,它对作物的影响无疑将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是由空气中的CO_2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引起的,pH值约为5.5。由于大量工业污染物(如SO_2、NO_2等)被排放到空气中,遇水形成强酸,使雨水的pH值急剧下降,形成酸雨。酸雨不仅伤害农作物的叶片,也可以造成土壤酸化。目前,国内外在酸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方面的报道,大多集中在酸雨对农作物叶片的伤害及产量的影响,而对酸雨引起的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报道甚少。为此,本文研究硫酸型酸雨对小麦  相似文献   

14.
正典型农作物秸秆热失重特性的研究张艳解海卫(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市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34)为了从机制上探究生物质与城市生活垃圾混烧特性,用热重分析法对典型农作物秸秆(玉米秆和豆秆)的热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的热解温度和着火温度较  相似文献   

15.
杀灭菊酯广泛用于防治粮、棉、果树、蔬菜等作物害虫,不少地区用杀灭菊酯防治小麦害虫(如麦蚜),效果很好。为制订杀灭菊酯在小麦上的安全使用标准,1984—1986年,我们分别在河北保定和山东益都进行了杀灭菊酯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消解规律的研究。杀灭菊酯在小麦上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参照该药在其它作物上的残留量测定方法进行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1993-2006年中国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其对中国农业产生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区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农作物和鱼塘受害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突发事件总体呈减少趋势,环境突发事件总数与其造成的农作物、鱼塘受害面积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2)1993-1997、1998-2002、2003-2006年这3个阶段,环境突发事件造成农作物年均受害面积较多的地区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农作物年均受害面积较多的地区逐渐减少;绝大多数的地区农作物年均受害面积呈减少趋势或持平,少数地区呈现持续高危害和危害加重的趋势.(3)1993-1997、1998-2002、2003-2006年这3个阶段,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鱼塘年均受害面积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鱼塘年均受害面积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新疆和黑龙江.环境突发事件对中国渔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还波及到东北甚至是气候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7.
Cd在土壤中易被农作物吸收和富集,使农作物产量、品质降低,进而造成食品安全威胁.通过钝化实验与盆栽实验,研究了热改性坡缕石对土壤中重金属Cd的钝化效果与植物富集的影响;并结合重金属生物有效态、修复效率和植物内重金属生物吸收因子对Cd钝化效果和Cd生态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添加4%热改性坡缕石可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8.
污水灌溉农田既可扩大水源,又可利用污水中的肥分,有利于培肥土壤,促进农作物增产。但是,丙烯醛是醛类化合物中毒性大、对植物、动物和人类十分敏感的污染物。在低浓度时,能引起人的轻度眩晕、昏迷不醒、头部充血、呼吸困难,随后则造成结膜炎、喉头炎、支气管炎;在高浓度情况下能引起致死的肺炎。环境中的丙烯醛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生长。丙烯醛是石油化工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目前我国普遍利用石油化工污水灌溉农田,由于丙烯醛在农田生态系中积累和迁移的规律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在许多  相似文献   

19.
模拟酸雨条件下树木氨基酸变化与害虫的发生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酸雨试验小区置木招引的研究方法,对马尾松次期性害虫进行了招引试验,并对样木中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样木在人工模拟酸雨条件下比对照都易招次期性害虫的入侵,样木中氨基酸含量也比对照高。但在强酸条件下其氨基含量比对照低,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园丁 《污染防治技术》2009,22(5):118-118
湖北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套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零污染生态板材生产线,并且实现连续化生产,标志着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聚氨酯生态黏结剂生产的秸秆人造板,实现了从源头杜绝家居建材的甲醛污染,也为中国每年超过7亿t的农作物秸秆开辟了高值化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