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灾博览》2006,(1):F0003
  相似文献   

2.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是世间万物的命脉所在,它哺育了生命,更创造了文明没有水,世界也将不复存在然而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们不得不担忧:生命之源是否会枯竭?水污染现状:触目惊心水资源稀缺:我国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700立方米,称为资源型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  相似文献   

3.
身体一旦酸碱不平衡,也就是说偏酸性时,会感到周身乏累、腰酸腿疼、头晕耳鸣、失眠健忘、便秘或腹泻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疾病。  相似文献   

4.
孟加拉国:洪水的代名词说起洪水,人们不得不提起孟加拉国,因为它是世界上洪灾肆虐最频繁的地方。1944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淹死、饿死了300万  相似文献   

5.
震后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将多源异构灾情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编码,对增强灾情信息的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不同地震灾情获取方法的现状与特点,介绍了几种新兴的灾情获取方法。分析了地震灾情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研究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信息的分类体系。阐述了灾情信息的编码方法,提出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的编码结构与编码存储。  相似文献   

6.
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后,极震区产生了大量的崩滑堆积体、震裂岩体及震动松弛覆盖层,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的产生及汇集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缺乏震后特殊条件下动储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调查统计"5·12"极震区安县高川乡多条泥石沟物源的基础上,总结了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启动方式。分析得出,震后泥石流物源量与沟域面积、高程放大效应、断层运动方式、地质岩性条件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沟域面积、沟顶高程及沟道与发震断裂的距离为主控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高程指数放大经验模型";通过多元统计拟合法首次得出了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与流域面积、高差的计算关系,并通过地震距离修正得出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动储量计算公式,为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估算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滑坡泥石流的多源遥感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汶川地震灾区内滑坡泥石流多发的现象,分析了基于光学遥感数据和SAR数据的滑坡泥石流提取方法.光学遥感数据使用多期影像变化检测和灾后SAR数据使用特征提取的方法,可以分别有效地对滑坡泥石流信息进行提取.结果显示,文中使用的方法可为滑坡泥石流多源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
井下火花——矿井火灾的点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彦合  袁恒志 《灾害学》1996,11(3):79-83
考察了各类井下火花诱发灾害的典型实例以及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深入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对防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漠化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黄河源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GIS的支持下对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子的空间格局特征、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沙漠化遥感监测的时空数据,就黄河源区沙漠化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黄河源区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沙漠化内在危险性高.同时气候作为本区最为活跃的生态环境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干暖化加剧了风沙活动,使自然沙漠化过程得以增强.黄河源区以超载过牧为主的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鼠害泛滥,人为造成了广大范围草地退化、风沙活动强度的增强,从而导致人为沙漠化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黄河源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互相激发,最终导致沙漠化的不断扩展及其程度的日益加重.在本区沙漠化的治理、生态环境恢复中,既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要重视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地区风尘黄土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地区分布有很多第四纪以来的风尘黄土沉积物。风尘黄土已被证实为干冷天气条件下,大风吹扬起来的沙尘沉积而形成的。针对这些沙尘物质的来源问题,采用从源到汇的物源示踪方法,采集了哈尔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风尘黄土沉积物,以及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河流沉积物、科尔沁沙地沉积物以及吉林地区的黄土沉积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沉积物中重矿物组合、特征矿物,重矿物的百分含量、稳定系数、石英/长石、ZTR指数、ATi指数和GZi指数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东北地区岩性分布以及亚洲季风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哈尔滨地区各地分布的风尘黄土各项重矿物指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与近源的松花江等河流沉积物相同;哈尔滨地区沿松花江干流河谷分布的风尘黄土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于近源的松花江流域内的大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广泛分布的花岗岩类的风化碎屑。  相似文献   

11.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水)。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来说,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在成人体内,60%的重量是水。儿童体内水的比重更大,可达近80%。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疾病的80%与水有关,水出现问题将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  相似文献   

12.
风化作用导致地表岩石的破碎,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岩石风化作用对于研究高原泥石流物源的积累效应和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寒地区,地表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温度和水分的变化是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原因。该文选择青海省玉树州泥质砂岩,分6级不同含水率,分别开展了循环10次、20次、40次、60次、80次冻融试验,并对冻融岩样进行纵波波速测量、CT扫描和抗拉强度测量,横向比较岩石的风化程度。通过试验得出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岩样的纵波波速、CT数和抗拉强度都呈减小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温差作用和冰劈效应在高寒地区岩石风化中的主要地质作用。在干燥条件下,温差作用更加明显。在含水条件下,温差风化和冰劈作用同时存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降水作为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因子和导致洪水灾害最常见的因素,其数据精度对于洪水预报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雨量站、雷达和卫星遥感产品是获取降水量资料的3个重要来源。单一来源的降水数据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多源降雨数据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降雨资料的来源,介绍了多卫星降水集成以及客观分析法、地质统计学法、最优插值法、尺度递归估计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5种常用的多源降雨数据融合方法。本文还介绍了一些主流的国际和国内的多源降雨融合产品和融合降水数据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多源降雨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赤天 《防灾博览》2010,(1):54-55
<正>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荒、水荒、油荒接踵而至,拉闸限电、煤炭紧缺、油价上涨,一个接着一个,让人无可奈何,"能源危机"已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而来自能源专家的建议却令人为之一振。2009年8月30—31日召开的全  相似文献   

15.
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承载了电网终端海量的业务数据。随着新能源电力广泛接入,配网系统的调度、控制、管理等业务所必须的数据业务需要通过通信网络传输。配电网中数据流动态传输与业务有序协同运行,是配电网智能化分布式数据处理关键,因此,提出了一种并行化数据流处理手段,通过流密度来有效融合不同源的数据源,并利用通道复用技术分时隙传输不同等级的数据流,采用基于容器的调控手段和系列数据预处理技术,保障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成果对配电网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有效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鲍雯 《防灾博览》2007,(5):27-27
2007年5月9日,由《中国食品报》和《中国医药报》主办、帝斯曼承办的"食品安全专家研讨会"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部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君石认为,伤寒、霍乱、痢疾、中毒等食源性疾病是目前中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应更  相似文献   

17.
梁胜 《防灾博览》2005,(2):9-10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一些地方在“拼资源换增长”的错误发展观的指导下.水荒.正一步步向我们逼来,目前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问题困扰。与此同时,全国甩水量持续增长,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医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18.
19.
分布式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给电网公司消纳新能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电力物联网全域感知技术为分布式能源消纳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故提出了一种基于源网荷互动的分布式能源消纳方法,构建了分布式能源总功率预测方法,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算法对新能源发电功率进行预测,并建立分布式能源发电波动影响因子,分析新能源发电波动对电网带来的影响。根据源网荷的互动情况,采用离群点自趋优算法,实现新能源机组有功功率精准控制,有效推动分布式能源的消纳。仿真验证表明:采用离群点自趋优的新能源机组控制算法能根据电网运行情况,自动调控分布式能源、电网资源,实现分布式能源最大化消纳,有效提高了园区分布式能源的经济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黄淮海平源旱情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GIS技术,提出了用集遥感图像、图形、数据为一体的作物缺水指数模型监测黄淮海平原旱灾的方法。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速度快、精度高,从点到面各种形式的黄淮海平原旱情分布结果均与实际吻合,基本上达到了实时监测旱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