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增加了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改善了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在一个轮伐期内山毛豆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如下:氮528.37kg/hm^2,磷28.06kg/hm^2,钾66.20kg/hm^2,钙184.96kg/hm^2,镁57.21kg/hm^2;而同期刚果W5桉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为:氮85.98kg/hm^2,磷3.94kg/hm^2,钾11.80kg/hm^2,钙36.98kg/hm^2,镁18.30kg/hm^2。由于间种山毛豆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养分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养分支出,系统的各种养分出现了盈余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在当地现行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营林措施的条件下,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N和K的收支帐为亏损,P、Ca、Mg为盈余。在一个轮伐期内,每公顷养分质量的收入中,N为327.13kg/hm^2,P为110.48kg/hm^2,K为206.13kg/hm^2。,Ca为679.53kg/hm^2,Mg为173.72kg/hm^2;每公顷养分质量的支出中,N为366.59kg/hm^2,P为35_3lkg/hm^2,K为212.22kg/hm^2,Ca为452.77kg/hm^2,Mg为79.52kg/hm^2。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观数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桉树凋落物和采伐剩余物不能回归土壤,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认识,制定有效的措施,使桉树凋落物和采伐剩余物回归土壤,同时在桉树行间间种豆科绿肥牧草。  相似文献   

3.
本文调查研究了雷州林业局纪家、河头林场桉树人工林间种西瓜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造林前空隙种一造西瓜或在桉树林地间种西瓜,均有利于桉树生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林分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土壤养分也有增加。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雷林1号桉(Eucalyptus leizhou No.1)林地间种菠萝(Ananas comosus)对土壤性质、林地养分积累和林木生长的影响,并对间种的经济效益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间种两年半后,林地枯落物保存量比对照区提高76%;间种区枯落物和菠萝植株所积累的N、P、K、Ca、Mg分別是对照区枯落物所积累的养分量的4.3、5.5、34.6、3.6和3.5倍;间种区桉树平均树高、胸径和每木蓄积量分別比对照区增大8.9%、13.4%和34.7%,蓄积量增加14.9m~3ha~(-1)。间种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4100元ha~(-1)。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的适应性及其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年生桉树人工林下,山毛豆生长正常,以后,随着林地的逐浓荫蔽,生长有逐渐衰退现象;间种山毛豆当年,可能对林木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可通过改善间种方式而消除.第二年以后对桉树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显著;间种山毛豆对提高土壤肥力也有一定作用,对促进林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的生物改良途径。结果表明;桉树林下间种绿肥、牧草或菠萝,可以提高林地覆盖度,增加林地枯落物,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桉树的生长。筛选出比较适宜于桉树人工林下间种的植物品种,并对间种的经济效益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试验和定位方法,在标准样地中研究养分的输入、输出和贮存。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贮存,包括土壤、桉树林分和凋落物三者贮存的养分。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论述了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贮存量、林分的养分贮存量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以及上述分系统内大、中量元素的含量比例。土壤养分的贮存量,全量养分以K最多,其次为N、P;有效养分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K,Ca,P,Mg,Mn,Zn,Cu,B。桉树林分的总养分贮存量,是逐年增加的,但以第2年的增量最大;各元素贮量大小,则每年不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总体上逐年增长,但以第4年最多;各元素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Ca,Mg,K,P。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桉树施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量的观测分析资料,论述了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每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从生态系统输出的养分质量以K最多,达21.25 kg/(hm2a);其次为N,达17.21 kg/(hm2a)。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流通质量的净变化值f(K)、f(Ca)为负值,f(N)、f(P)、f(Mg)为正值;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的生物小循环研究表明,在一个轮伐期内,每公顷桉树吸收养分的质量,依次为Ca 429.03 kg/hm2,其次为N 277.01 kg/hm2和K 208.12 kg/hm2。而在一个轮伐期中归还的养分质量,Ca只有99.78 kg/hm2,K为113.04 kg/hm2。在养分循环率方面,与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比较,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率要小得多,说明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趋向于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研究了雷州林业局唐家林场、龙门林场菠萝与桉材轮作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萝与桉树轮作.有利于桉树生长,单位面积林本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林分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土壤养分和土壤结构状况也有改善.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植物养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14年生落叶松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对白浆化的暗棕壤林地进行了施肥试验。采用完全随机排列的方法,在林分内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1个无肥对照。在生长旺盛期测定了叶片和根系的全N和全P质量分数以及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绿素质量分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单施520kg/hm^2尿素,在提高全N、全P质量分数的同时,还能促进根系对磷素的吸收和利用,增加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单施314kg/hm^2磷酸二铵,能加快根系对养分的转移速度,提高光合系数(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且是这些施肥处理中效果最好的施肥水平,这说明此林龄的落叶松林容易缺磷,应适量多施磷肥;处理436kg/hm^2尿素 236kg/hm^2磷酸二铵 133kg/hm^2氯化钾,由于K肥的混入,加快了根系对N、P的转移,使叶片中的质量分数增加,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合理的施肥措施,不仅能提高落叶松人工林叶片与根系的养分质量分数,还能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对于此幼龄林,少N多P或N、P、K混合施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水稻缓释控释肥的增产效应与环保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广东省范围内对水稻缓释控释肥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1)移栽前每公顷一次基施“农科”水稻缓释控释肥525~750kg,其肥效完全可满足水稻本田期对养分的需求。与常规分次施肥比较,施用该缓释控释肥平均增加稻谷497.7kg/hm^2,增产率7.78%;其中,获显著增产的概率达69.4%,平产概率占28.6%,说明施用该水稻缓释控释肥增产效果稳定。(2)施用水稻缓释控释肥显著降低氮磷肥料的养分施用量。与常规分次施肥比较,早晚造平均减少氮素用量26.5%、磷素19.3%,表明水稻缓释控释肥不但显著减少肥料资源的浪费,而且减少了肥料养分流失造成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年龄序列(2 a、3 a、4 a、5 a、6 a)桉树人工林土壤三种微量元素(Fe、Mn、Zn)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年龄阶段的桉树人工林中土壤Fe、Mn、Zn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强烈受土壤酸度的影响.土壤三种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全K、全ca、全Mg等大量养分元素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C、全N、全P的相关性不明显(0~20 cm表层土壤的Zn除外).总的来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随桉树人工林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6 a生桉树人工林各土壤层(0~20 cm、20~40 cm、40~60 cm)的Fe、Mn、Zn含量分别比2a生林分下降13.7%~21.8%、55.6%~57.2%和71.0%~73.2%.在当前桉树人工林种植方式下,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应增施有机、无机肥和Fe、Mn、Zn等微量元素肥料,以有效控制土壤地力衰退和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3.
整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全垦、带垦和穴垦三种整地方式以及施肥对尾叶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无明显的影响,成活率在95%-98.8%之间,保存率在92.1%-97.7%之间.整地能改变土壤性状,如土壤孔隙度全垦为57.88%。穴垦为49.42%;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很快减少,如造林3年后的林木材积全垦、带垦分别为穴垦的136.4%和120.0%,5年后却分别下降到116.5%和108.3%.施肥可提高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造林5年后的调查结果,穴垦施肥林地的土壤有机质、速效N分别为15.447g/kg和49.230mg/kg,林木年均树高生长为1.25m;不施肥处理的有机质、速效N分别为10.388g/kg和35.715mg/kg,林木年平均生长量为0.35m;林木材积施肥处理的为不施肥的9.8倍.整地施肥还可提高林木叶片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大面积土壤调查研究和多点田间试验,揭示了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提出了可行的防治措施。其退化成因是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因素对生物积累过程的干扰、桉树全树利用方式、耕垦的不适当以及林地养分收支严重失衡。其防治措施是增加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回归林地调落于土壤、应用适当的采伐利用方式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污泥与稻草、粉煤灰混合堆肥及其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林兰稳  钟继洪  谭军 《生态环境》2005,14(5):678-682
利用城市污水污泥与稻草、粉煤灰混合进行堆肥,分析评价不同物料配比堆肥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及其农用价值,探讨了污肥绿化利用的土壤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采用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与稻草、粉煤灰按照4:1:0.6~1.2的比例(质量比)混合堆肥,60d后,堆肥的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态养分提高,重金属含量比原污泥有较大幅度降低,粉煤灰对污肥中的重金属有一定的钝化作用,堆肥后的物质疏松,臭味消失;由最小限制因子重金属Cd决定的污肥年最大施用量(连续20a)为82.0t/hm^2(污肥B)和72.1t/hm^2(污肥C),由N决定的污肥年最大施用量分别为31.33t/hm^2(污肥B)和32.49t/hm^2(污肥C)。  相似文献   

16.
萌芽更新是除植苗更新外桉树人工林再造林的最主要方式,且省时省力、成本低、短期内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探讨萌芽更新对桉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以为桉树人工林土壤健康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采用时空代换的方法,以桉树新造林、一代萌芽更新林和二代萌芽更新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萌芽代次桉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随萌芽代次增加而下降,但不同萌芽代次间根际土壤pH差异不显著(P0.05),非根际土壤pH差异显著(P=0.015)。土壤有机质随着萌芽代次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新造林根际和非根际均显著高于一代萌芽林(P=0.001和P=0.026)。随着萌芽代次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氮元素大体上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代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萌芽代次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元素大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一代萌芽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元素含量均最低,且与新造林之间差异显著(P=0.025,0.015和P=0.037,0.010)。不同萌芽代次之间钾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磷元素完全相反。不同萌芽代次桉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6.92%,在主成分1方向,萌芽代次对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机质、磷和钾养分含量等指标;非根际土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7%,在主成分1方向,萌芽代次对桉树人工林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磷和钾养分含量等指标。综上,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元素在评价萌芽更新桉树人工林综合地力中占首要地位,提高多代萌芽更新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养分含量对保持桉树人工林土壤健康和可持续经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省主要土壤上布点,取土壤样品529个.全省土壤有效硅(SiO2)平均含量为202.6mg/kg,含量变化范围为15.7-725.5mg/kg,低于缺硅临界值(<95mg/kg)的样点占总样点的38.2%.其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高的有:黄褐土(471.3mg/kg)、石灰土(377.3mg/kg)和灰潮土(332.7mg/kg);平均含量中等的有:紫色土(189、5mg/kg)、水稻土(174.7mg/kg)、潮土(110.7mg/kg)、黄棕壤(106.0mg/kg);平均含量低于缺硅临界值的有红壤(89.1mg/kg)和黄壤(41.4mg/kg)土壤有效硅含量对土壤母质有依赖关系.土壤pH值及水稻上不同水型对土壤有效硅含量也有影响,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效磷、铁、锰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福建三明27a生杉机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群落细根(d<2mm)的生产力、分布、和养分归还。结果表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N、P养分现存量分别为5.381thm^2、48.085kghm^-2和4.174kghm^-2,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17.4%、27.2%和20.0%,混交林林细根的年净生产力达4.124thm^-2a^-1,比纯林高出16.9%,混交林杉木和观光木细根均在表层土壤富集,而在较深层土壤再会得分布具镶嵌性;与混交林杉林相比,纯林杉木土吉表层细根量较少,最大分布层次下移,混交林中观光木细根的周转速率咪1.16,杉木为0.96和0.95;而林下植被层细根周转速率(1.46-1.52)均同于相应的乔木层,混交林细根的年死亡量、N和P养分年归还量分别达2.119thm^-2、18.559kghm^-21.565kgkhm^-2,分别是纯林的1.21倍、1.23倍和1.14 倍,其中林下植被细根占有较为重要位置,对细根分布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全N的相关性最强(0.87-0.89)。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对幼龄桉树蒸腾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幼龄桉树蒸腾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桉树蒸腾量越大.随着桉树增长,植株蒸腾量逐月增大,但蒸腾强度却逐月下降,说明桉树叶面积增长速度,大于蒸腾量增长速度.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桉树的蒸腾量、蒸腾时间长短和最大蒸腾量出现的时间不同.水分亏缺对桉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外观表现为幼嫩枝梢萎蔫,分枝少、叶片少、叶面积下降、叶色变深、变暗,植株下部叶子叶尖枯死;生理上表现为气孔导度降低,阻力增大,气孔关闭,光合速率降低,养分吸收量减少.总的影响是生长量显著降低.在试验条件下,桉树每生产1 kg干物质所付出的蒸腾耗水量与土壤水分有关,土壤干旱时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小集水区生态水文学模型-Topog模型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纪家示范小集水区进行了地形分析和静态水文学模拟。地形分析表明,该集水区地表较为平坦,集水区总面积为0.63km^2,夏季、冬季与春(秋)分平均太阳辐射值分别为44MJ.m^-2.d^-1、25MJ.m^-2.d^-1和34MJ.m^-2.d^-1。在考虑太阳辐射影响与不考虑太阳辐影响两种情况下进行了集水区土壤含水量指数(WI)静态模拟。设定不同的静态壤中流参数值,Topog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静态壤中流越大,在集水区内高WI的分布范围越大,也即土壤含水量越高。在考虑太阳辐射影响的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的土壤导水率(T)、地表阴蔽系数(Es)、平均降雨最(R)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WI分布依各参数的不同而变化。T越大,在集水区内的WI重新分布越快;T越小,在集水区内WI趋向于平均分布。Es越大,集水区土壤所保持的含水量越高。集水区WI随R增大而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