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环境与贸易相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汝求 《环境保护》2007,(8A):11-12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一路高歌”。然而以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在输出大量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污染环境。中国出口的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成为了其他国家消耗的替代品。随着贸易的增长,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如何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使环境保护和贸易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对外贸易价值是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环境效率低,出口总量快速增长,是造成我国对外贸易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应高度关注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运用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环保目标的实现。为此,国家环保总局WTO专家组研究建议,在贸易环节设计环境保护“阀门”,却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并促进环保目标的实现。本专栏刊载的5篇报告为专家组研究设计的运用贸易手段促进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叶汝求 《环境保护》2007,(15):11-12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一路高歌".然而以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在输出大量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污染环境.中国出口的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成为了其他国家消耗的替代品.随着贸易的增长,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如何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使环境保护和贸易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主要归功于农业对外贸易长期实施保障粮食安全的出口战略.2003年之前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基本上为顺差,尤其是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如粮食、水果等.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2005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到2006年前三季度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增长45%.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施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贸易政策,造成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结构是: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粮食、水果等产品等)为贸易顺差,而劳动密集型产品(蔬菜、食糖等园艺产品)为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5.
环境与贸易问题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焦点问题,也是WTO新一轮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目前,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与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并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基于GTAP数据库提供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采用全球价值链方法测算中国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化肥转移,并按照农产品最终消费的地理位置将其分解为四部分。研究发现:(1)中国农产品进口为国内节约640万t化肥(占我国化肥用量的13%),同时引起全球化肥用量节约285万t,为缓解全球资源和环境压力做出贡献;(2)中国农产品贸易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进口农产品中隐含的化肥有12%会再次出口到全球,意味着农产品贸易背后隐含的资源到达中国后会再次出口,形成多次跨境转移。建议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更为客观地估算农产品贸易隐含的化肥及其他资源环境问题,倡导共同承担贸易引致的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丽平 《环境保护》2007,(8A):44-46
我国化工行业现行的贸易政策对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化工行业依然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其贸易政策仍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压力,需进一步降低重污染化工产品的进口关税,加征出口环境关税,提高外资进入化工行业高耗能出口产品的门槛及市场准入门槛。[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万劲波  蔡述生 《环境》2000,(8):31-31
一、我国环境技术贸易的现状及特征我国环境技术贸易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环境技术出口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环境技术贸易更多地以引进环保设备为主,环境技术的引进也是很有限的,而且,在进行中还表现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些独有之处,并存在不少问题。 1、环境技术贸易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更多地表  相似文献   

9.
从环境输出到生态修复——贸易的新功能和新增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专家为主体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贸易技术专家组完成的《我国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初步研究》和《运用贸易手段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目标实现》政策研究报告,提出了两点有意义的结论:一是我国贸易顺差很大,但在资源环境方面存在巨大"逆差";二是应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包括环境关税、市场准入准出、绿色投资等)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这些研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那就是在当前发展阶段如何看待我国贸易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晓悦 《环境保护》2007,(8A):36-38
行业贸易政策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具有重大长远的现实与潜在的环境影响。国家环保总局WTO专家组前瞻性地开展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典型行业,如纺织、钢铁、农业、电子、化工等行业对外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以求辨析出我国贸易价值量顺差背后的资源环境逆差产生的行业领域,为有效地优化贸易结构、平衡贸易顺差和运用贸易手段促进环境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本专栏刊载的4篇报告是专家组针对纺织、农业、电子、化工等行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分析的初步报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努力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访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 环境与贸易问题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焦点问题,也是WTO新一轮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目前,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与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并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  相似文献   

12.
数字     
《环境保护》2013,(1):7
我国现行贸易体系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环境效率低下的问题,即我国出口产品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较大。环保部近日致函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13个经济综合部门,建议遏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以下简称"双高"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其中包括取消53种仍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双高"产品补贴。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全球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全球双边/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贸易自由化在促进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需要建立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及时跟踪反馈,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国出口方向的转变和进口水平的提升,为落实后续的监督管理,以及我国在贸易协定谈判或协定升级谈判中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贸易协定环境影响预评价并忽略后评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工业行业大气污染排放作为指标,通过整合现有的贸易协定对经济影响测算的因素剥离方法以及经济对环境影响测算的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初步构建贸易协定对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后评价模型。建议下一步:建立贸易协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评估;积极跟踪并参与国际贸易谈判,适时向商务部门提出打造绿色贸易的建议;加强环境与贸易领域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应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中国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对外贸易观念的指导下,出口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张,由此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过度膨胀,无形将世界其他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转嫁给我国。同时由于环境的负外部性及延展性,出口规模的扩大对未来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面对发展与环境的两难选择,需要探求一种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既能保证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又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比较来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资源价格与环境成本长期扭曲,处于很低的水平,使得我国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需求旺盛,尤其是随着国外资源价格不断提高、环境要求日趋严格,这种扭曲的国际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已成为推动我国出口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应地也导致了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但是,这种低廉的出口价格是劳动力价格低、社会承担了企业环境污染成本以及诸多显性和隐性出口优惠等造成的,是以部分牺牲劳动者、社会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6.
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 应对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 《环境保护》2007,(8A):4-6
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巨大动力。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充分把握加快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难得机遇,实施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战略,运用环保手段发展绿色贸易,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以绿色贸易促进环保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资源难题,应对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严峻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虚拟土地资源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资源对于揭示农产品贸易隐含的资源流动及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量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定量核算我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的土地资源量变化,可以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评价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合理性,为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重点探讨了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虚拟土地资源量的核算方法,分别从生产者角度和消费者角度对1986—2009年我国农作物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贸易的虚拟土地资源量进行了核算。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产品隐含的虚拟土地资源量由1986年的净出口442.6×104 hm2,转变为2009年的净进口2 889.0×104 hm2,假设进口农产品在本国生产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所需的虚拟土地资源量为3 817.5×104 hm2。从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结构和空间分布来看,我国虚拟土地资源净进口主要作物类别由谷物转变为油料作物,主要进口来源国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转变为美国、巴西、阿根廷。  相似文献   

18.
绿色贸易转型政策框架及“十二五”重点政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绿色贸易转型政策框架,是指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同时缓解贸易资源环境代价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贸易手段和措施构成的政策集合体系。本文基于环境保护部环境与贸易专家组(以下称专家组)多年研究探索基础上,依据贸易政策理论,构建促进绿色贸易转型的政策框架,梳理出主要绿色贸易手段的政策矩阵,并顺应"十二五"贸易政策取向和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提出相应的重点政策建议:一是绿化海关进出口产品目录,进行产品环境分类管理;二是制定实行以征收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为主导的绿色贸易政策;三是对生态标志产品实施出口退税差别税率政策;四是推行鼓励进口替代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五是及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防范外商直接投资西部转移的环境风险;六是制定企业境外投资国别指导目录,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延伸至境外投资项目;七是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八是适度提高人民币汇率,促进绿色贸易转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自由化以及WTO多边谈判的不断深入和扩展,环境与贸易问题日益凸显。与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多边环境协议与WTO相关规则的关系、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传统知识的保护、转基因生物体的贸易规则等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原则准确地说明了贸易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而成为协调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0.
肖曼  邹华 《环境导报》2003,(9):25-26
在全球自由贸易日益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在众多的国际事务议程中也备受重视。我国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和第六贸易大国,如何使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的结果更多地反映我国的利益和要求,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贸易与环境方面的成功经验,必然会对新一轮的谈判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OECD委员会的指导原则由以下四个构成:污染者付费原则、协调原则、国民待遇和非歧视原则、不允许实行补偿性进口税与出口补贴原则。1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指污染者应支付污染控制的全部费用,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