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量排放到环境里是引起生物群落破坏的一种物理污染,这里主要是指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环境的温度而言。利用内陆和沿海水体冷却热电站与核电站的冷凝管道,会将热量带入水环境中去,致使生物群落发生严重变化。水体的热污染(有时被不正确地称为增温),是自然界中一种较新的物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实施核动力技术规划造成的。热污染会引起一系列特殊的问题,故  相似文献   

2.
刘侠 《环境科学》1981,(2):48-49
热污染源与周围环境存在着温度差别,这种差别通常是几度至几十度甚至几百度,它们向空间发射的红外能量有显著的差别。据斯梯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辐射本领的变化随其绝对温度四次方成正比。热污染源和热污染区与背景温度稍有差别,即可被红外扫描仪测出并显示出它的位置、分布范围和形状。1978年我队与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方法研究队。四机部十七所、湖南环保所协作,在长沙、株州、湘潭等地使用航空红外扫描技术,进行了探测热污染有效性试验。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遥感技术在泥沙污染监测,石油污染监测,废水污染监测,热污染监测,富营养化监测,气溶胶监测,有害气体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突发性重大环境事故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由环境引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中包括热污染,受它的影响,会危害大气、水生生物、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所以,热污染应受到人类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蒋然 《沿海环境》2000,(2):16-16
人们对于废气、废水、废渣的“三废污染”都比较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但对“热污染”,一般人却知之甚少,更缺乏关注。所谓“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废热可以污染大气,也可以污染水体。比如热电厂排出的冷冷却水进入河流,能使对水温度升高到35—40℃,不仅给一些致病微生物创造了大量繁殖的条件,而且导致水中氧气减少,使鱼虾等水生生物受到威胁。实际上,造成热污染的来源不只是发电厂,矿产业、工厂、汽车、家庭炉灶甚至电灯等,因消耗能源,也会释放废热进入大气。湖南省衡…  相似文献   

6.
油库火灾是油库事故中极其常见、危害特别大的事故之一。油库火灾事故影响范围大,伴随高温高热,同时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利用常规地面监测手段往往不能满足其大范围、快速和远程监测识别的要求。针对地面监测的缺点,文章结合航空遥感进行了模拟油库火灾污染的监测识别研究,利用可见光、红外传感器监测了油料的燃烧过程。为了获得真实环境中油料燃烧污染物的扩散规律,该实验设计了三维一体的地面监测方式,测定了不同空间高度、不同距离上的污染物质的量。实验结果表明,模拟火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物浓度较高,造成的热污染可影响到距离实验中心50 m左右的范围。同时,应用航天遥感可以较为清楚的了解热污染范围,污染物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航天遥感监测油库火灾污染的方法手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矿区(城市)热污染的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利用遥感进行热污染监测的方法,并给合实例加以说明。通过对晋城市热污染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问题中,有关废水、废气、废渣、噪声以及其他有毒物质对环境的危害,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关部门业已制订各项有毒物质的排放标准,力求实现污染控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对热污染这个问题还未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其原因之一在于低估了热污染的危害性。在局部地区,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热污染带给自然界所引起的变化,远比自然过程本身的变化强烈得多。热污染极大地改变环境(自然水体或大气)的特性,并加  相似文献   

9.
保护环境,消除污染,必需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监测方法除了用化学测定外,比较简便的生物监测法,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已有许多文献报导,鱼能敏锐地觉察出水质的变化,从而改变它的行为。本文是根据E.Schercr和S.Nowak介绍的一种直接描记鱼类在水体中迂到污染物质时产生迥避行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卫工河黑臭现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导致卫工河黑臭的几个主要原因 :有机污染负荷大 ;河流底泥污染 ;水体热污染及其它因素。提出了综合治理卫工河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关于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SS、COD、TN、TP、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而对于雨水径流热污染问题尚缺乏系统研究。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不仅会导致水体溶解氧浓度降低,还会危及冷水性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进而破坏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综述国内外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来源及主要影响因素、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机理和冲刷规律、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负荷评估模型及方法比较、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控制对策等,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在雨水径流热污染方面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控制和土地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取同天过境的Landsat5TM和HJ-1B红外相机数据,在获取3个大气参数后,结合辐射传输模型分别对大亚湾核电基地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和温排水温升区的分布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对比结果显示,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与TM数据监测所得温排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一致性,二者反演出的绝对温度相差不超过1.1℃,相同温升等级范围内的相对温度均值也不超过0.4℃.因此,HJ-1B红外相机可满足核电站热污染的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13.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这种能源消费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即能源消费产生的物质污染和热污染两种环境污染.物质污染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已经引起各国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热污染以多余热的形式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城市正在受热夏季是炎热的,而大城市炎热状况更为严重.白天,人口密集区、公共汽车、电车内,热浪使人很不舒服,甚至有因热浪而晕倒的,入夜,人们还在楼下纳凉,以躲避居室的烘热,高温挟着噪声和肮脏的空气,使城市环境越来越不舒服.最早发现城市内部高温现象的是英国的鲁克·霍华德,他对1807~1816年间伦敦市内外的气象数据进  相似文献   

1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IS技术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它用于非点源(NPS)污染的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国外在该领域通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这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本文阐述了非点源污染与GIS技术的特点及二者结合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并以一些实例说明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海洋浮标技术现状的简要综述表明,浮标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海洋环境污染立体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我国海洋污染监测浮标是完全必要的,我国并已具有相应的技术基础。文中着重介绍浮标技术的特点,污染监测浮标及其应用。文章最后对发展我国污染监测浮标的策略和技术路线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大量的污染治理、监测、测试等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一种新的环境保护工业出现了,它将生产各种治理设备、环  相似文献   

17.
热污染对金鲫鱼组织内四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热污染对金鲫鱼(Carasslusauratus)肝脏、肾脏与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脑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鲫鱼肝脏和血清中的GOT、肝脏和肾脏中的CAT以及脑中的AChE活性均可以用作其组织细胞因热污染受胁迫及损伤的生物标志物,金鲫鱼可作为热污染环境下的指示生物.同时分析热污染时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表明,酶活性的改变是鱼体对环境增温产生的一种应激机制,用以减小危害;若超过其耐受范围,这一机制则被破坏,而使机体受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机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也日益显现出来,所以,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快速监测和清除已迫在眉睫,现代化萃取技术——快速溶剂萃取是固体物质中污染物监测的一种样品前处理技术,本文对这一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小流量颗粒物采样器手工采样重量法和基于微振荡天平原理自动监测法监测PM2.5质量浓度。通过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间两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比对显示出季节差异,冬、春两季手工法获得质量浓度高于自动法,夏、秋两季手工法低于自动法,可能与两种采样方法下膜置于不同的温度有关。当受沙尘影响、持续污染或者高温污染时,两种方法结果偏差较大,可能与仪器的粒径切割效率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处理被挥发性有机物(VOC)污染的地下水时所引起的废气排放问题,已成为美国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历史地看,人们使用空气清洗法来去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空气清洗技术是一种不彻底的方法,它是靠把污染物排向大气而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